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在通过观察紫杉醇对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的影响来探讨紫杉醇自身毒副作用.方法: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及形态学方法观察紫杉醇在不同质量浓度下作用不同时间对肝细胞的影响;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紫杉醇作用后,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质量浓度分别为5、10、20、40、80μg/L的紫杉醇分别作用24、48、72 h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损伤加大、抑制率增加;相同质量浓度的紫杉醇不同作用时间的抑制率无时间效应关系;24 h的IC50质量浓度为28.5μg/L,并能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结论:紫杉醇在一定的质量浓度和长时间作用下对肝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藏红豆杉叶中紫杉醇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中性氧化铝富集待测组份,用Kroma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检测波长227nm、柱温35℃、流速0.8mL.min-1时,以MeOH和Η2O(含0.04%H3PO4)65∶35洗脱.结果:紫杉醇富集在氯仿:甲醇(100∶5)(V∶V)洗脱液中,线性范围为0.25~1.5μg(r=0.9996),加标回收率为98.3%(RSD=1.46%).结论:测定方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几种胁迫因素对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在第10d添加0.6mg/mL的真菌F5提取物可使紫杉醇的合成量达300μg/g干重细胞;在培养第20d添加20mg/LAg^ ,紫杉醇的合成量达83μg/g干重细胞;在培养第20d添加4mg/Cu^2 ,紫杉醇的合成量达35μg/g干重细胞。  相似文献   

4.
几种胁迫因素对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 ,在第 10d添加 0 .6mg/mL的真菌F5提取物可使紫杉醇的合成量达 30 0μg/ g干重细胞 ;在培养第 2 0d添加 2 0mg/LAg+ ,紫杉醇的合成量达 83μg/ g干重细胞 ;在培养第 2 0d添加 4mg/LCu2 + ,紫杉醇的合成量达 35 μg/ g干重细胞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豆杉中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21株内生真菌,在PDA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后经HPLC检测,发现有3株能够产生紫杉醇,它们是XT5(Ectostromasp.)、XT2(botrytissp.)和XT17(Papulasporasp.),其紫杉醇产率分别是276.75μg/L、161.24μg/L和10.25μg/L.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同时测定饲料添加剂中的双乙酸钠、丙酸钙、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4种防腐剂的HPLC方法.使用Hypersil ODS C18反相色谱柱(5μm;250×4.6 mm),0.02 mol/L KH2PO4-甲醇(65∶35,V/V)为流动相,标准和样品的p H值为2.5,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14 nm.柱温为25℃.结果表明:双乙酸钠在30~1 000μg/m 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1.8%;丙酸钙在50~2 0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7.5%;苯甲酸钠在3~3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2.3%;山梨酸钾在4~4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3.4%.双乙酸钠、丙酸钙、苯丙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出限分别为6.3μg/m L,11.8μg/m L,0.1μg/m L和0.2μg/m L.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某些产品对钽电解电容器可靠性的要求,解决某些高压大容量钽电容器元件(例如63V、47—68μF,40V、100μF)的生产用料,我们采用“碳还原—高温烧结法”制取了63V、2300μF·V/g;40V、3500μF·V/g的高质量钽粉。经检验,钽粉的主要质量指标如下: 经用户使用,电容器成品合格率在90%以上,高者达99.26% 上述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63V、2300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鸡蛋中三聚氰胺的方法。样品用1%三氯乙酸和2.2%乙酸铅超声提取。色谱柱为HypersilODS100×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辛烷磺酸钠离子对试剂(pH=3)=15:85(V/V);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40℃。三聚氰胺在0.2μg/mL~1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空白样品中添加0.2μg/mL、0.4μg/mL、1.0μg/mL三个质量浓度的标准工作液,回收率在82.0%~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6.81%(n=9)。  相似文献   

9.
陈丽玲  李杰龙  洪泽浩  魏亮新 《科技信息》2011,(23):I0084-I0085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不锈钢制品中铬、镍、铅、镉的析出量。样品洗干净,凉干,加入4%(V:V)乙酸,小火煮沸0.5h,取下,补充4%(V:V)乙酸至原来体积,室温放置24h,取浸泡液测试。方法的检出限(DL)Cr:0.021μg/ml、,Ni:0.017μg/ml、Pb:0.050μg/ml、Cd:0.002μg/ml,线性相关系数都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测定值与国标法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值相比,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苹果中绿原酸含量的HPLC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苹果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AichromBond-1AQ C18色谱柱(150×4.6mm,5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乙腈(92:8,V/V),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323nm。结果显示:绿原酸在浓度为0.268-67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38286X-4391.2,r=0.9991),检测限为0.804ng,定量限为2.68ng;精密度(RSD)为1.67%,平均回收率为101.7%~103.6%;经测定几种苹果果皮和果肉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在20.32~45.98μg/g和63.47~114.32μg/g。因此,本法简便,结果准确,可作为苹果中绿原酸含量研究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一种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蛹虫草培养基中活性成分腺苷含量和虫草素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0.02 mol/L KH2PO4∶甲醇(体积比85∶15)溶液;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腺苷的线性测量范围为0.5~100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5.3%,标准品RSD=0.76%(n=5),样品RSD=1.87%(n=5);虫草素的线性测量范围为0.5~100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4.0%,标准品RSD=0.95%,样品RSD=1.23%.本测定方法线性范围宽、分离度好、具有良好精密度,可定量、准确分析不同蛹虫草培养基中活性成分腺苷和虫草素含量.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利湿通淋颗粒中小檗碱和益母草碱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 ),以乙腈-0.1%磷酸溶液(体积比为50:50),且每100 mL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1 g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测定小檗碱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4%辛烷磺酸钠的0.1%磷酸溶液(体积比为24:76)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7 nm测定益母草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小檗碱在0.052~0.520 μg质量范围内(r= 0.999 6),益母草碱在0.039 6~0.396 0μg质量范围内(r=0.999 1),进样量与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小檗碱的加样回收率为98.51%~102.1%,相对标准偏差为2.08%(n=6);益母草碱的加样回收率为99.90%~102.6%,相对标准偏差为1.13%(n=6)。该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可用于利湿通淋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测定保妇康泡沫剂中()牛儿酮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含量,以C18(4.6 mm×250 mm,5μn)为色谱柱,乙腈-甲醇-0.4%磷酸溶液(50:25:2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10 mn,柱温:30℃.结果:牻牛儿酮含量在0.01844~0.14752μg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HPLC-ELSD法测定胃泰咀嚼片中黄芪甲苷质量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胃泰咀嚼片中黄芪甲苷的质量比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定量分析黄芪甲苷的质量比,使用Alltima-C18(5μm,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68∶32),流速1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飘移管温度50℃,载气压力1.58 Bar,放大系数(Gain)为10;进样量为20μL.表明黄芪甲苷在0.95~22.8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0;加样回收率为98.97%,RSD为0.64%,在常温下8 h内稳定性较好.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作为胃泰咀嚼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首次从秋葵荚中分离制备异槲皮苷和槲皮素-龙胆二糖苷对照品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秋葵荚中两种黄酮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Welch Materials XB-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42∶58);检测波长:256 nm;流速:1 mL.min-1;柱温:30℃.结果:异槲皮苷和槲皮素-龙胆二糖苷进样量分别在0.165μg~0.825μg和0.155μg~0.775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r=0.9995),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2%、100.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秋葵中异槲皮苷和槲皮素-龙胆二糖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红豆杉胚源细胞株的培养和紫杉醇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建立适用于紫杉醇生物合成的红豆杉 ( Taxus chinensis)胚源细胞株的方法 .红豆杉成熟种子 ,用自来水冲洗 9d,培养 1 0 d,萌发率可达 1 0 0 %.已萌发的种胚在诱导培养基中培养 6d,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 1 0 0 %,使用红豆杉茎源细胞株看护培养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使愈伤组织的继代成活率提高一倍 .红豆杉茎源细胞株生长 1 5d的条件培养液也能使愈伤组织继代成活率提高 60 %.对建立的胚源细胞株进行了筛选和培养 ,其中细胞株 E2和 E3生长快 ,紫杉醇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HPLC测定乌药叶中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乌药叶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ZORBAX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μm),以甲醇∶0.4%磷酸=50∶5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槲皮素在0.129μg~1.29μg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重复性RSD为4.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0%,RSD为2.37%。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用作乌药叶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明目上清片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Agilent Zorbax Exlipse XDB-C18柱(4.6 mm×250 mm,5μm);柱温为25℃;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45∶5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5 nm。结果:盐酸小檗碱在1.02~20.4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黄芩苷在4.54~90.8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101.2%,RSD分别为1.1%和1.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人参属植物姜状三七根茎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250 mm× 4.6 mm,5 μm);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03 mm;柱温30 ℃;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三七皂苷R1的线性范围为0.315~1.575 μg(r= 0.999 1),平均回收率为三七皂苷R1101.4%,RSD=1.79%;人参皂苷Rg1的线性范围为1.203~6.015 μg(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人参皂苷Rg198.54%,RSD=1.90%;人参皂苷Rb1的线性范围为0.276~1.38 μg(r=0.999 6),平均回收率人参皂苷Rb1102.10%,RSD=1.53%.所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测定姜状三七根茎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体血浆中替勃龙的含量.以5倍样品体积的乙腈萃取2次,经氮气吹干,甲醇溶解后,上机分析.采用Promo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水,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04nm,柱温:25℃.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替勃龙在0.5~250.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最低检测限为0.05μg/mL,平均回收率(n=3)为92.7%,RSDs小于1.6%.本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合于体内替勃龙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