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区近380年来水、旱、蝗三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历史和现状,分析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季风气候异常是导致旱、涝灾害的主导因素;地形、地貌的差异是造成区域性旱、涝灾害的重要因子;生态环境亚化及河流水位暴涨暴落是引起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久失修促使农田旱涝调节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
天津的旱涝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天津旱涝灾害的历史和大量气象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总结概括了天津旱涝灾害的分布规律,并从气候、地形、河流状况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天津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旱涝灾害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史料为据,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湖北省旱涝灾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性研究。研究表明:湖北省旱涝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年年有灾、季季有灾害、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区区有灾、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受灾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灾情逐渐加重等特点;其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涉及自然地理地貌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环境退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广东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对广东5~9月的降水量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将广东5~9月降水的空间分布分为全省性早(涝),西南涝(旱)东北旱(涝)等4种主要类型,前4种类型占该降水场总方差的69%;广东5~9月旱涝在1954~1963年间出现频繁,旱涝共5次,而在1964~1990年间仅出现2次,且旱涝的出现往往是全省范围的  相似文献   

5.
经调查汉中地区共计蝗虫2总科,6科,36属,50种,包括了新种(新种另行发表),其中对汉中地区农林业危害严重的属有稻蝗属、腹露蝗属,竹蝗属、网翅蝗属,雏蝗属,飞蝗属及小车蝗属等。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关中地区渭南杨刘村、西安肖家村和宝鸡九龙泉3个观测站20世纪50-70年代气温、降水资料和90年代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其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旱、春夏连旱、秋旱、夏涝、夏秋涝是关中地区主要的旱涝灾害类型;旱灾的发生具有10年左右的周期,涝灾的发生具有5年左右的周期;50-70年代关中地区涝灾偏多,气温偏低;冬季偏寒常易出现来年夏旱,冬季偏暖常易出现来年夏涝;90年代的旱灾增多,尤以秋旱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贵州两种坳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贵州斑坳蝗AulacobothrusLuteipes(Walker)和无斑坳蝗A.Sren-hediniSjostedt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两种坳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O=23,全部是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都属“1B”核型,按相对长度,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M,S三组,都具有着丝粒C带。但斑坳蝗中期Ⅱ染色体组长度(55.19±2.71μm)比无斑坳蝗的(49.93±2.42μm)长;结构异染色质总量(29.32±1.22)比无斑坳蝗的(17.87±0.58)多。  相似文献   

8.
云南棒腿蝗雄性的首次发现(蝗总科:斑腿蝗科)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62;作者,男,61岁,教授)云南棒腿蝗TylotropidiusyunnanensisZhengetLiang为作者1990年发表的新种,当时仅有雌性标本.笔者...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影响大气环流变异的主要因素是行星。主要依据有四:1、行星的会合周期影响着旱、涝周期。2、月亮与行星能在其对应纬度引发大气潮。3、行星、月球能给其对应纬度增温形成大气环流变异。4、以往预测特大旱、涝的实践对此也已充分地证明。由于行星的运行轨迹可以预知,因此在“行星对应区方法”下旱、涝、风、雪等自然灾害便由以往的”不测”成为可测。  相似文献   

10.
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2个亚种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6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56条.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东亚飞蝗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36.09%和33.85%.用UPGMA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innaeus)关系较远.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之间的遗传距离.由Mantel软件检验得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7,表明这5个种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同时,还结合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上述东亚飞蝗4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表明RAPD可检测出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标准降水指数的广西旱涝特征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地区74个气象站1961-2008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降水指数、Mann-Kendall检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地区近48年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广西旱涝呈阶段性变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21世纪以来旱涝灾害以干旱为主,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的旱涝灾害以洪涝为主。②通过REOF对广西进行旱涝分区,根据前4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广西可以大致分为桂东北、桂西北、桂东南和桂西南4大区域,各分区的极端旱涝变化总体上和全区保持一致性,但在某些时段不同区域之间重度旱涝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桂东北和桂东南地区重旱发生的频率大于其他地区,桂西南的重涝发生的频率大。  相似文献   

12.
于2003年7月23~29日台风发生期间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现场测定养殖水温、pH值和化学耗氧量(COD),采样分析养殖水体的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及叶绿素a(chl.a)含量,并对水温、pH值、COD、DIN、DIP、chl.a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封闭式工厂化虾养殖生态系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台风气候对该生态系中的水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一方面既导致了浮游植物的快速削减,也导致了pH值的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了COD的显著增加和DIN、DIP的明显上升.台风期间养成密度大的养殖池中,环境因子之间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养成密度小的养殖池中,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差.显然,虾池生态系中水环境功能的优劣对对虾的养成质量及抵抗自然灾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虾池有机物的及时清除以及水环境因子的适时调控也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杨宝时 《河南科学》1991,9(3):97-101
本文从分析历史上的水旱灾害着手,简明地阐述了水旱灾害的发生和危害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文中把水旱灾害放在一个大系统内来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对水旱灾害的认识.文中指出的减轻黄河洪水危害、提高河道排涝标准、加强水利配套工程、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适度发展引黄灌溉、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多层次的系统研究、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昌盛等,都是在对水旱灾害新的认识基础上提出来的综合性减灾措施.最后,作者得出,水旱灾害是一个动态概念和战胜水旱灾害的相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东亚飞蝗蝗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的飞蝗蝗区是中国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蝗灾历史悠久,最早于1191年在横县发生,受蝗灾袭击的县达53个,现有蝗区面积约1.3万ha,主要分布于红水河、柳江和黔江沿岸一带的武宣、来宾及宾阳等地。作者从昆虫生态地理学的角度把广西东亚飞蝗蝗区划分为内涝蝗区和沿河蝗区两大类,本文还阐明了上述蝗区的结构、成因和发展现状。东亚飞蝗在广西每年可发生2-3代,主要为害代为第二和第三代。蝗灾的发生与旱涝相间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前年9-12月和当年3-6月持续干旱所引起的生态失衡是导致飞蝗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本文还提出了广西东亚飞蝗综合治理的对策:(一)在西江流域上,中游山区营造大面积水源林,并加速治理红水河与柳江,以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三)加强第一代飞蝗的监测,采取化防措施,控制第二、第三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于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气候资源的优势在于光能和热量丰富,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气候资源的缺点为气象灾害如旱涝、干热风、冰雹、霜冻等出现机率较高,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历史资料和现代记录均清楚地表明,长江中游旱灾的发生频次和灾情与洪灾基本相当,中下游地区既是水灾的高发区,又是旱灾高发区.旱灾和洪灾多以2a为周期交替出现,常常是水旱同年.旱灾不但分布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其灾害损失不容忽视.20世纪中后期,长江中游水旱灾害呈明显的加剧趋势,其原因主要与生态环境变差,蓄洪空间减少和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重防洪、轻防旱等有关.建议:(1)转变传统的“防洪抗旱”观念为“防洪防旱”;(2)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参照,建立防洪防旱并举的河、渠、湖、塘网络系统;(3)扩大湖泊蓄水能力;(4)建立农田深沟深塘排蓄水系统.  相似文献   

17.
开封市近60年来旱涝发生规律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给出的旱、涝标准,对开封1951—2008年近60年的降水资料进行旱、涝等级分析.分析表明:开封市旱、涝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出现旱的次数明显多于涝.一年四季中以出现偏旱到旱的次数最多,特别是在冬、春两季较为显著;而夏秋两季旱、涝分布则基本相等,夏季出现偏涝到涝的次数多一些,秋季出现偏旱到旱的的次数略多一些.由于开封灌溉条件较差,干旱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不利因素,作为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城市,人工增雨是开发云中水资源、缓解农业旱情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生产中,要着重抓好春季和夏季的旱涝防御,防旱和防涝两手抓.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森林水土保持效益及防灾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依据林业发达国家———日本对森林水文、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森林对防洪减灾、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简要介绍了日本多年来规划、实施森林治山治水的重点建设项目,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了建设江河流域保安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担负着防洪等多项功能。针对城市河流渠化、河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因地制宜地引入景观设计的内容,满足人类亲近大自然的要求,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使城市河流具有水质净化与景观美化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柱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1,19(3):181-18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它又是通过吞吐型湖泊,对长江洪水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蓄功能。因此,在鄱阳湖区实施生态建设,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与调蓄洪水、控制水旱灾害和血吸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这一课题提出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