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2002—2020年江西省43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i)在时序演变上,以2013年为分界点,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呈现前缓后陡的“M”型特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增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ii)在空间维度上,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高密度区经历单核状集聚—散点状分布—组团式结构的空间演化过程,并逐步形成环鄱阳湖的“O”型核密度结构,空间分布具有环湖、亲水、沿路等显著特征,空间方向分布在总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重心随着时间演化由北往南迁移,标准差椭圆整体呈现小幅度逆时针旋转;(iii)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涵养力、经济发展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区位交通辐射力、旅游资源内驱力及政策制度调控力等多种内外部力量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2.
结合文献研究,在界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其中,人类需求的变化和需求缺口的消除,起着诱发作用,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市场化、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等,起着推进作用,而且在诱发因素与推进因素间还存有相互作用和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出发,分析了内蒙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经济与市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和历史文化优势等内部动力,以及中心城市产业、人口的扩散、行政管理与政府决策的促进、工业化的推动等外部优势,从而为促进内蒙古小城镇的健康、高效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源的包装与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执行不力的现实。本文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现论出发,提出通过旅游资源包装带动的观点,对实施景区景点旅游资源的包装提出了五个实施要点,从实践角度对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球化环境平台的长春市城市化动力机制和支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全球化环境平台为基础,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WTO与市场经济、跨国公司和集团公司、信息化动力等方面,论述了长春市城市发展机制已从环境、体制、产业、空间等各个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城市化经济、动力、社会等现状分析得出,工业化是长春市城市化经济支撑体系,多元化是动力支撑体系,小康化是社会支撑体系.以此为基础,指出了长春市应重点、集约型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载体系统的城市化进程,保障和促进长春市在现有经济基础条件下的现代化,实现城市化地域空间的非均衡发展;并提出了近域推进、点轴开发、联动重组等战略支掌方案.  相似文献   

6.
黎明景区是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君山国家公园最先开发的一个景区.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然处于旅游发展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学者有关丽江老君山的研究文献可知,对黎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仍然缺位.  相似文献   

7.
万晔 《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13-113,115
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重视。本文对生态创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关系作了系统探讨,剖析了生态技术创新的两层次特征即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度创新是生态技术创新的灵魂所在,是当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析影响体育旅游景区生存的相关因素,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以有代表性的漂流景区为例,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信息熵值法(EMB)、复合赋权法和ArcGIS分析法等,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资源禀赋和周边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漂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幸存漂流景区的自然适宜性与社会适宜性明显高于被关停漂流景区;(2)目的地经济水平对漂流景区的影响较小,如果有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食宿条件,也能够支持漂流景区健康发展;(3)部分综合适宜性较高的漂流景区被关停,主要缘于附近存在更高水平的同质竞争对手,或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而部分综合适宜性较低的漂流景区得以幸存,主要缘于承载社会发展责任(如解决三峡移民就业)或寄希望于东山再起.因此,开发漂流景区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品质的自然资源(如河道、风景),同时应配套建设吃、住、行等基础条件,尤其是打通景区与重点客源地之间的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系统,离开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而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考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找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动因素.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保证主动因素的可持续性,但不可忽视辅助因素的可持续性.广东旅游发展是以经济驱动型的城市旅游为主体,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活力是主动力;景点建设是有效补充;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体化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的基础,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广东省肇庆市的七星岩景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旅游旺季时,七星岩的旅游人数激增,给该景区的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七星岩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须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七星岩景区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七星岩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华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其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旅游需求发展趋势、景区资源特点和开发现状,提出了华山风景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系统目标和采取措施,为该景区旅游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总结了风景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研究的思想要点。  相似文献   

12.
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现代旅游业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对神农架林区旅游业的现状、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提出了适合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神农架林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旅游开发作为开发行为之一,依据其开发规模对旅游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可持续旅游开发与地域发展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发,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必须要与地域产业、地域自然环境和地域共同体的三个侧面进行相互联系,使旅游开发不单成为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也要成为地域建设的推动力,从而确立可持续旅游开发在建设富裕的、易于地方居民居住的旅游地域的综合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旅游地类型很多,自然保护区是开发生态旅游的重要地域类型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出发,分八大类设置了70项评价指标,比较系统地构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20年来,旅游发展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存在着诸如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组织被动、面临城市化威胁、旅游发展规划滞后、景区功能定位不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要实现该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地形象等层面上进行多元整合、提升,重组名牌,以塑造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在大理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吸引力要素,对大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开发现状和优势,指出存在问题,在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和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昆仑山北麓,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大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本在分析和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与发展机遇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该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学习需求的做法是发展可持续性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必经之途.乡村特色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客源优势等.目前研究区域文化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探讨区域文化的优势给乡村旅游带来的决策依据;2)讨论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3)如何利用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优点,结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利形势下,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发挥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做好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加强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增强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创出河南旅游产品的优秀品牌,是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