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太阳系外第一颗在大气层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行星。这个发现显示科学家能够识别行星大气层中的气体,进而依靠此项技术最终可使研究者发现可以维持生命的行星。科学家给这颗名叫HD209458b的行星起了个绰号叫“地狱判官”,“地  相似文献   

2.
1.列奥纳多·达·芬奇以画享誉世界,然而通过其手稿,人们发现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思想。翻开手稿,一位躲在“微笑”背后的科学家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3.
王泽 《天津科技》2003,30(2):39
由56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首次大批量制造反物质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原子内部结构;破译老鼠基因组;观察到引力场中的量子效应;日美中科学家发现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德科学家实现钩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可逆转换;夭文学家发现最远星系团;德科学家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光能和机械能转换;研究证实遗传信息复制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美科学家研制出原子级纳米晶体管;德科学家使用高频激光打开“细胞之门”。  相似文献   

4.
继美国科学家发现称为“富勒氏”(Fuller(?)enes)笼形碳分子“家族”后,日本NEC公司的一位科学家纯雄饭岛首次发现了一种由碳原子簇组成的管状纤维,这种纤维在分子结构上更理想、更耐化学侵蚀,并且几乎肯定比任何其他纤维的强度更高。 1991年5月以后,纯雄饭岛在检查用来沉积“富勒氏”碳分子的碳弧电极上的炭黑时,在电极上发现长达1  相似文献   

5.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家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如何操纵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基因,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基因敲除小鼠”方式,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与科学本身一样,是一种“文化错位”现象。(当然,此处所指的是由于科学家能力所造成的“诚实的失误”,并不涉及欺骗行为)。任何地方的科学家都可能有这种失误。 1903年,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兰诺·布朗德尔斯宣称发现了N射线就是一个例子。较近的例子还有1967年,俄国物理学家鲍里斯·特尔亚金曾报道发现了“合成水”,说这种水具有比普通水更高的沸点(500℃),更大的密度(1.4倍)。但随后的实验证实:这种“合成水”只是一般的硅酸盐溶剂而已。美国天文学家波西费尔·罗威尔宣布他看到了火星上的运河,还绘制了令人眼花缭乱,非  相似文献   

7.
动态·信息     
科学家发现一类全新RNA科学家在老鼠睾丸中发现了一类全新的RNA(核糖核酸),这一发现进一步拓宽了RNA的研究范围。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报道,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格雷格格,汉农等科学家在对老鼠睾丸中的所有RNA编目时,新发现这类RNA。科学家将这类新RNA命名为“PIWI互动RNA”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话语体系中,许多人会被“一位著名科学家又培养出了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样的故事所激励。博士新生期盼着自己的导师就是故事中的前者,而导师又何尝不想像学生是后者。尽管这样的故事并非天方夜谭,你总可以争辩说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占科学家们的总数连百分之五都不到了。  相似文献   

9.
科技简讯     
美科学家宣布发现太阳系内第十大行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7月29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内的第十大行星,大小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最新发现的天体被临时命名为“2003UB313”,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3倍,也就是大约97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指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中最远的星体,是“库伊伯尔星带”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体。  相似文献   

10.
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黄昆,一位是王选。本期“科学家的故事”介绍黄昆的事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前面”知识和科学发现的“背后”知识趵概念,指明“背后”知识就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是科学发现的思维原因;阐述了科学发现和科学思维的关系,以及探索科学发现的“背后”知识的意义;论述了科学思维形成的途径;捐出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结构一般由以下四要素组成:即自然图景、科学图景、研究方法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有位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的抗旱功能时,偶然发现,遭受严重干旱的植物会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犹如“渴啊渴啊”的叫喊声。经过仔细观测,发现这声音是由微小的“输水管震动产生的”。当时,他弄不明白,这声音是偶然发出的,还是因为渴望喝水而发出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1985年4月,科学家在英国牛身上发现所谓“疯牛病”.在10年的时间里,这种病迅速蔓延,英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头牛因患“疯牛病”而导致神经错乱,进而死亡.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一种新病.科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在研究相关疾病.《致命的盛宴》阐述了朊蛋白病发现的始末,描述了“疯牛病”现世后的情形,并介绍了相关领域科学家之间的个人恩怨.一系列真实故事如同解谜破案一般精彩,其叙述开始于如繁星般点缀于太平洋中的岛屿……  相似文献   

14.
也许,你万万没有想到划归绝缘体的聚合物也会象铜那样导电吧!此话绝非言过其实,的确通过科学家的慧心巧手,巧妙的“掺杂”,使聚合物分子中形成特有的“能带”,已能使它们导电了。“导电聚合物”开始是由于一次意外的实验差错而发现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位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年里,NO分子是被广泛研究和最引人注目的无机小分子,1992年被评为“世界分子”.1998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它的生理作用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NO作为“生物信息传递者”在人和其它动物的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包括神经传导、血液凝固、血压控制及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元古代研究组在贵州江口县翁会村一山坡上,发现了大约58亿年前的伊迪卡拉纪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螺旋辐射动物宾体化石。科学家将这一新属、新种定名为“八臂仙母虫”,由于具有辐射对称的属性,科学家认为其可能为腔肠动物和螺旋动物的共同祖先。八辐射螺旋动物实雄化石在相当于“庙河生物群”的层位首次发现,不仅重新确认了“庙河生物群”中的八旋痕迹化石为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的真宾属性,  相似文献   

17.
可乐 《少儿科技》2012,(4):36-37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宣布获奖名单时,评审委员会主席用行动给了人们授奖理由。他取出一支试管,用紫外光照射,只见试管中的物质发出了绿色荧光。发光是因为试管里有绿色荧光蛋白。三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奖。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2006,(2)
人们一般以为肥胖是健康和长寿的大敌,而美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按体重指数被划为“超重”的人,其死亡危险性其实比那些体重为正常的人要低。在这项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对1987年和1989年间参加美国国家健康大调查的33558位受访者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9.
3月23日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衣原体颗粒在“作典”元凶的确认上,2月18日,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衣原体颗粒,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非典”的帮凶;3月23日,香港地区和美国几乎同时报告,一种冠状病毒可能是真正的元凶。  相似文献   

20.
“摘取诺贝尔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不应束之高阁,而应普惠大众”,诺贝尔奖获得者伊格纳罗这样解读如今受到百般宠爱的一氧化氮。正如伊格纳罗所愿,一氧化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惠大众。自一氧化氮的原理被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以来,在短短的二十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