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智猪博弈恶化及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健  范佳凤 《系统工程》2006,24(4):31-34
智猪博弈均衡是低成本集群中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博弈的常见结果。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集群企业协作创新智猪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分析,提出了智猪博弈均衡存在的条件及恶化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种预防智猪博弈恶化以及促进合作均衡实现的策略设计。  相似文献   

2.
企业集群的生态系统竞合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喻小军  谭建 《系统工程》2007,25(7):108-111
依据生态系统种间竞争与相互依存特征,建立了企业集群的竞争与合作相互作用的模型,并讨论了企业集群的竞舍效应,为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集群中合作者占比, 是无人集群作战中自主协同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多元公共品演化博弈框架, 对无人作战集群策略占优条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特性分析。首先,给出无人集群自主协同需求, 建立基于愿景驱动的多元演化博弈模型。然后,以平均丰度函数为出发点, 理论推导多元演化博弈的合作策略占优条件。在此基础上, 针对线性和带门限值的两类公共品博弈, 仿真分析收益系数、愿景水平、门限值等参数对策略占优的影响, 获取两类博弈模型的策略占优特性。最后, 依据特性分析结果, 给出实现无人集群合作策略占优的建议, 为无人集群作战的机制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合作意愿在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这个复杂适应系统中的能动主体,其合作意愿反映了其本质属性——主动性。通过两阶段博弈分析及相关模型推导,提出了提高合作意愿度可增强企业间网络关系,促进企业煎相互学习,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基于此构建了合作意愿作用模型,并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不仅要依靠简单愿意合作,更需要通过企业集聚后以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为中介的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5.
针对控制规则失效下的无人集群自主协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公共品演化博弈的无人集群合作演化机制。首先分析无人集群自主协同需求,在愿景驱动规则下,构建多元公共品演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理论推导出模型的平均丰度函数,并仿真计算成本、收益系数、愿景水平三类参数分别对平均丰度的影响。最后,结合案例研究参数变化对集群合作行为演化的作用机理,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为相关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针对控制规则失效下的无人集群自主协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公共品演化博弈的无人集群合作演化机制。首先分析无人集群自主协同需求,在愿景驱动规则下,构建多元公共品演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理论推导出模型的平均丰度函数,并仿真计算成本、收益系数、愿景水平三类参数分别对平均丰度的影响。最后,结合案例研究参数变化对集群合作行为演化的作用机理,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为相关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针对无人集群自主协同时作战单元策略选择多样性问题,基于无标度网络,引入公共物品博弈理论,改进愿景驱动机制,构建无人集群合作演化模型。首先,理论推导出集群作战单元总效能解析表达式。然后,仿真分析多样性策略选择情况下,收益系数、愿景水平、策略数量、成本等各类参数变化对无人集群合作水平的影响。最后,据此给出无人集群作战中有效应对多样性选择的合理建议,为无人集群的自组织协同提供决策支持,为有关理论研究转变为实际军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价值共创共享的视角,构建具有跨界创新风险和协同合作创新效应的基于跨界协同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情景展开分析。基于所构建的跨界协同合作创新利益分享模型推演,构建了跨界协同合作创新利益分配的3个推论和3个命题。基于这些推论和命题,获得有关协同、跨界创新风险和分享系数等结论并揭示:跨界创新风险对于创新各方的努力程度和创新整体净收益存在负面的影响,有效开展跨界协同创新,①应适度跨界;②应激励各方更大的投入(努力);③加强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来化解和减弱跨界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对于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意义重大.鉴于知识共享与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将二者一并纳入到校企合作创新体系的研究范畴之中.运用微分博弈方法,综合考虑知识共享和人才培养的共同影响,分析动态框架下的校企合作创新问题,考察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协同合作博弈三种模式下,大学和企业的决策过程与最优策略.结果表明,企业通过对大学的成本分担,可以提高双方的最优收益;协同合作博弈下,体系整体收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研究结论为校企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一个简单的信息共享模型开始论述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行为.论文指出,在不考虑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时,企业之间没有激励让其他企业共享己方的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很难发生.当集群中的企业合作创新时,随着集群中创新环境的改善和集群规模的扩大,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的信息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11.
遗传算法中的满意度与最优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比较遗传算法与传统优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遗传算法本身的特性,提出了“满意度”与“最优距”两个新慨念。它们合理地、定量地描述了遗传算法的解的优化程度,为遗传算法的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简化依赖网络、寻找公共手段及复合手段的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思维的“手段-目的分析”寻优方法,并应用于电源规划问题中。  相似文献   

13.
论超越还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还原论和整体论两者各自的特点、本质与来源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正确可行的态度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为基本方法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系统学二象论初探:一个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概念上把任一客观对象分做虚(X*)实(X)两个层次来研究,形成“二象系统”,着重就任一对象与其属性空间的所谓典型“二象系统”来讨论;通过概念的深入分析和数学描述,发现这是一个极具前景的领地;揭示出数学式中参数空间的客观实在;发现这是个以物理学中“二相”论,数学中“对偶”论,哲学中“辨证”论和东方哲学中“阴阳”论为其特例的,因此是有望统一上述多个独立、平行发展的既有分支的一门基础学科领域.本文可说只是提出了这一问题,尚待建立其理论体系,工作还很多.文末提出的若干研究方向和课题可供有兴趣的读者选题参考.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外包套牢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信息技术外包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法 .但是 ,信息技术外包的每个过程都隐藏着风险 ,套牢问题始终困扰公司 ,并阻滞信息技术外包策略传播 .本文研究信息技术外包套牢产生的原因 ,探讨保证项目效用最大并能缓解套牢问题的合同设计 .  相似文献   

16.
“数字鸿沟”的系统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来自 8国集团 ( G-8)冲绳会议提出的新概念 ,所谓“数字鸿沟”,一年来引动一场全球大讨论 .冲绳的结论 ,即发达经济与发展中经济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根源在于信息化水平悬殊造成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与贫富悬殊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系统思考初步回答上述问题是本文的一个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经研究发现,期货的现金结算方式仍无法难以克服市场操纵行为.在Kumar & Seppi的框架内,通过具体化的现金结算价,分析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股指期货操纵的最优策略,从而探讨现金价确定与市场操纵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依据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特点而设计恰当的现金结算方式有助于控制股指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18.
无源北斗/惯导组合导航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北斗卫导/惯导组合导航系统设计组合导航卡尔曼滤波定位算法,并对组合导航算法的可观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引入伪距率和前后滤波伪距之差作为观测量改善组合导航系统的可观测性。基于高稳定度的用户时钟,通过仿真验证了伪距率和前后滤波伪距之差观测量都能提供伪距不能提供的额外观测信息,都可以将钟差由不可估计变为可估计,改善组合系统的稳定性,并且提高丢星时的滤波定位精度。因此,在北斗/惯导组合导航系统中引入伪距率或前后滤波伪距之差做观测量是必要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网络化模拟训练真实感不强,训练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模式的“云训练”.阐述了“云训练”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模式,研究了“云训练”的3项核心技术.通过GPU虚拟化技术解决云环境中终端用户3D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弱的问题.根据模拟训练特点,建立用户需求模型,将模糊理论引入资源调度技术中,实现虚拟资源的动态调度;结合检查点回滚、虚拟机备份和虚拟机迁移技术,实现系统高效动态容错,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实验证明,“云训练”系统改善了传统模拟训练系统中资源的按需共享能力,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保证了模拟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赞成“复杂性研究”却不赞成“复杂性科学”。道理很简单:“复杂性研究”是可能的,“复杂性科学”是不可能的。科学仅限于研究实体、运动和关系,从未研究一种“属性”建立起一门科学来。譬如“美”是一种属性,人类研究“美”至少几千年了,但美学始终属于哲学而不是科学。我们不应当直接研究“复杂性”,而应当直接研究“复杂系统”,特别是某一类复杂系统。惟有“系统科学”是总的称谓,永久性的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