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为例,构建出乡村性RI理论公式,测度出县域单元的乡村性;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县域乡村性空间关联类型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乡村性差异较为显著,整体上乡村性较强的县域所占比重略大;县域乡村性从皖南到皖北呈现出梯度递增的演化趋势;县域乡村性H-H关联型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霍邱、颍上及阜南等13县,L-L关联型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芜湖、和县及宁国等12县.相关结论可以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划分县域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强度,探讨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的内部差异,有助于推进乡村转型与城乡协调发展.运用贵州省2000、2005、2010、2018年统计数据,划分乡村发展类型,计算乡村性指数,结果表明:依据产业结构,划分出4种乡村发展类型,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处在不断变化中;乡村性整体呈减弱趋势,各县域间乡村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等乡村发展类型;并以之为基础,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乡村性显著的有2个区县;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居中县域有4个,乡村性强和显著的也有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强或显著,可见,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总体较强。最后,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现代化水平和乡村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使乡村和农民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源要素增值致富,增强乡村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乡村特征与乡村性内涵,选取了人口与就业、用地变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建立了乡村性综合评价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了浙江省各县域的乡村性强弱.结果表明:1)社会与科技、交通与距离、用地与产业、生产方式是影响浙江乡村性强弱的4个主成分因子.2)从频数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乡村性较强的县域相对较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浙江省乡村性空间结构呈现自东北向西南、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增强规律,形成浙西南和浙西2个乡村核心区.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互补性强.从长江下游到上游,经济发展基本呈递减趋势,而资源禀赋则基本呈递增趋势.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长江流域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加权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不同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状况上.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并不大.从长江流域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看,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沿长江下游到上游南北条带状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重庆市37县区10年间(2010—201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县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23测算各县区乡村性指数(RI)、乡村性分异指数(Z′),深入剖析乡村性时空演化趋向及分异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乡村性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37县区10年间RI整体呈降低趋向,且降低幅度、速率迥异。(2)37县区10年间Z′整体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向,显示其间乡村发展差异愈演愈烈,且在2015年出现波峰。(3)政策经济、科技经济诱因是推动乡村性演变的两驾马车。各因素间的制约与作用促使RI降低、城乡差距缩小。(4)37县区结合当地实情、乡情,创造性打造专属“山城”振兴样板。城乡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分析是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以桂西地区为例探讨基于聚类分析的人地关系特征定量研究方法:首先构建桂西地区人地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确定桂西地区各行政区划单元不同人地关系评价指标数值;第三,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桂西地区划分为中心城市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的贫困地区、资源型工业(矿业、水电)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较发达资源型工业(矿业)地区、欠发达农业地区6种人地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8.
欧丹 《科技咨询导报》2007,(14):144-144
工程造价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各国工程市场久治不愈的痼疾。工程造价监管部门、建设单位以及中介机构自身都在不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谁应当为工程造价信息失真负责?本文试从划分工程造价信息失真的类型入手,通过分析各类不实信息的成因,说明建设单位及其具体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和中介机构的注册工程造价师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相似文献   

9.
通辽市盐碱地形成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通辽市盐碱地形成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实地取土化验分析,阐述了盐碱地特征、类型划分及分布,可为盐碱地的改良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紧密结合林业生产实践,给出了复合林带的三种划分类型,并对复合林带的效益做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Williamson假说”与“Amos假说”为基础,利用区域发展差距方程式,对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格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1962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呈“Amos假说”的格式,而1996-2006区域差距呈现Ⅵ类型,就是“倒U字型”格式。  相似文献   

12.
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公路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结合公路自身特点及公路行业的要求,运用系统理论分析法将中国公路主要自然灾害划分为2种类型: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根据公路自然灾害成灾原因、灾害体规模、破坏形式和发生部位,将公路上常见的崩塌类、滑坡类、泥石流、路基沉陷与塌陷、暴雨洪水灾害做了进一步划分。结果表明,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是灾害管理和减灾防灾工程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松藻矿区石壕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例,研究了该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结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现有的成果资料,提出了对《煤矿防治水规定》及释义进行修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单纯应用透射光对干酪根类型进行划分,分辨力差,鉴定结果的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本文运用透射光-荧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大量样品的镜下分析,并与其他地化指标相结合,保证了鉴定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测试质量。  相似文献   

15.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及其复杂程度决定水害的大小,也决定了煤矿安全部门防治水害工作的难易程度,它对矿井的开拓方式、采掘系统布置以及矿井的总体设计都有直接影响,因此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工作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新颁布的煤矿防治水规定,对丁集煤矿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矿井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难易程度等方面分析,以实际资料为依据,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提出丁集煤矿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型的结论,为经济合理地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划分的原则、主要参数及具体指标、类型划分方法和分类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简述山西省现有矿泉水资源情况的基础上,从水化学类型、水质类型、成因类型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类型,指出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型数量最多,单项锶达标的占65.8%,单项硅酸达标的占24%,主要分布于汾河新裂陷盆地及东西山区的活动构造带中,是山西省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乡村性评价是指导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景观特征、乡村氛围等4方面构建包含12个评价因子的乡村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乡村性评价程序,并以广西柳州市7处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依次为:龙女沟、程阳八寨、下伦屯、中渡古镇、鹭鹚洲、太阳村和景泉农庄.评价结果提示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强化乡村景观可辨性、维持乡村生活原真性、立体化营造乡土氛围等途径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的方法,被广泛用来测度某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文结合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对该地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计算,发现长三角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其人均生态缺口达到3.14 hm~2,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进一步地观察,可以看出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和草地面积的严重不足在长三角地区人均生态赤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实现该地区的长远、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并积极引导人们转变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