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取自天山南侧库车盆地北缘欧西达坂花岗体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给出了初步结果;中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早白垩世发生了明显快速隆升,平均隆升速率为0.13mm/a(130m/Ma);而从晚白垩世到现在,天山板内造山带的平均隆升速率为0.03mm/a(31.9m/Ma)。  相似文献   

2.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研究沉积盆地地热史的强有力工具。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该盆地的古热作用比现今热作用强。盆地形成初期经历的热事件使其具有较高的热流,随后热流缓慢衰减;3号样品径迹长度的混和型分布说明东营组(Ed)和馆陶组(Ng)之间的沉积间断曾引起了盆地古地温的降低。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位置在2000~3400m左右,和生油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裂变径迹定年与其他大多数放射性定年法不同,它测量的是放射性衰变对矿物晶体的物理损伤,而不是另一种同位素。外探测器裂变径迹定年分析中,可以获得每一个颗粒径迹年龄。样品裂变径迹年龄表述有组合年龄、平均年龄和中值年龄,不论哪种年龄都不具有简单的地质意义。封闭径迹长度及分布记录了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热历史过程,是裂变径迹分析中最重要的参数。利用裂变径迹参数,可进行热史模拟,以重建样品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博南 1井和焉参 1井侏罗系碎屑岩 6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得出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 >2 0 0 0 m ,属新生代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新生代以来的挽近时期 ,中下侏罗统经历的最大古地温约为 70~ 1 1 0℃ ;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1 5 0 0 m,属新生代欠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侏罗系沉积末 ,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大约为 80~ 1 1 0℃ ,中侏罗统上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低于 70℃。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特征表明 ,焉耆盆地最显著的抬升降温事件主要发生在白垩纪 ,因此盆地的主构造活动期为中、晚燕山期。南部凹陷和北部凹陷两区侏罗系裂变径迹年龄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 ,燕山期抬升变形南部 (早白垩世为主 )略早于北部 (晚白垩世为主 ) ,说明抬升变形的序次是由南向北扩展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北淮阳地区古生界杨山煤系的构造热演化特点,探讨该区燕山运动以来构造-热历史,了解地壳浅部构造热过程提供依据,本文应用刻画温度与时间关系较好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FT),对该区杨山煤系的6个古生界碎屑岩进行热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5 Ma±以前,北淮阳地区石炭系地层处于磷灰石径迹完全退火带温度范围内,至95 Ma±才抬升至脱离完全退火带的位置,并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抬升过程,至31~47 Ma±快速抬升;较大年龄差异的存在极有可能是商城岩体异常高温所致;发生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对锆石径迹发生退火作用有一定的影响,2个锆石样品开始脱离完全退火带的时间为130 Ma±和140 Ma±,对应的锆石年龄更可能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较强烈的构造-热事件的地质响应.  相似文献   

6.
取自天山南侧库车盆地北缘欧西达坂花岗岩体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给出了初步结果:中 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在早白垩世(134Ma~109Ma)发生了明显快速隆升,平均隆升速率为0.13mm/a(130m/Ma);而从晚白垩世到现在,天山板内造山带的平均隆升速率为0.03mm/a(31.9m/Ma)。在晚新生代天山板内造山带再次发生了快速隆升。现有的同位素研究成果表明中新生代天山造山带至少发生了两次幕式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7.
鲁西隆起蒙山晚白垩世-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抬升对全面认识鲁西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采自蒙山山脉的6个岩石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蒙山自晚白垩世开始快速抬升,经历了70~43 Ma和32~20 Ma两个快速抬升阶段,并且蒙山的抬升表现出加速抬升的特征。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快速抬升与其毗邻的泰山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蒙山的整体抬升略早于泰山,并且鲁西隆起的抬升表现出由南向北的抬升序列。蒙山的两期快速抬升事件很好地对应了济阳坳陷在这两个时期经历的构造沉降和区域隆升过程,表明新生代蒙山的快速抬升与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有着良好的隆拗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酒泉盆地新生代地层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对新生代以来酒泉盆地构造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酒泉盆地源区祁连造山带在54.3M a、41.5M a、39.2M a、33.8M a~37M a有4次快速蚀顶作用,酒泉盆地约26.4M a和13~19M a2次快速构造抬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准噶尔南缘伊林哈比尔尕山的隆升时限.方法 测定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并进行热史模拟.结果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变化于78~51 Ma之间,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结论 伊连哈比尔尕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3期冷却剥露,分别是晚白垩世(97.1~68.8 Ma),视隆升速率为0.062 mm·a-1;新生代早中期(59~30 Ma),视隆升速率为0.023 mm·a1;新生代晚期(13~5 Ma)为山体隆升的峰期,其隆升速率为0.127 mm·a1.白垩纪以来的北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裂变径迹法研究白云鄂博东矿的成矿时代及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白去鄂博东矿采坑深度达56mm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具有在较低温度下能够退火的特性,因而它可做沉积岩所经热历史的天然古度;以及锆石的径迹封闭温度在700℃以上的特点,对东矿上部围岩和采坑底部进行采样,从收集的含铁南板岩中分选出磷灰石和锆石单矿的。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吐鲁番-哈密盆地中部连木沁剖面和南北山前带的9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发现,7个侏罗系样品的中心年龄皆小于地层沉积年龄,而2个白垩系样品的中心年龄则大于或等于地层沉积年龄,表明侏罗系样品经历过退火或部分退火,而白垩系样品则未退火.进一步的热模拟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120~100Ma,吐哈盆地发生构造抬升,地层快速冷却剥露,岩层在新生代二次埋藏加热,至10~8Ma又再次剥露.  相似文献   

12.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古地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西湖凹陷HY14-1-1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定,并对该井所代表的西湖凹陷地热史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为2000-3900m,相应的古地温为70-125℃,古地温梯度为2.8℃/(100m)。西湖凹陷主要生油岩是下第三系暗色泥页岩,其大量生成油气的温度约为90℃,生油门限是2800m左右。西湖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单峰分布,说明此地区自第三纪以来仅经历了一次热事件作用,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一致。这说明此方法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拉萨地块南缘热液金铜矿床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娘古处、洞嘎和甲马3个矿区计11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全区主要有3个成矿期,具体年代约分别为30~40Ma,16~28Ma和11~14Ma,这与区域构造活动期相符.成矿温度均低于锆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底界温度(~320℃),亦说明陆-陆碰撞以来的构造热事件温度均未超过~320℃.  相似文献   

14.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古地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湖凹陷HY1411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定 ,并对该井所代表的西湖凹陷地热史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为 2 0 0 0~ 390 0m ,相应的古地温为 70~ 12 5℃ ,古地温梯度为 2 .8℃ / (10 0m)。西湖凹陷主要生油岩是下第三系暗色泥页岩 ,其大量生成油气的温度约为 90℃ ,生油门限是 2 80 0m左右。西湖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单峰分布 ,说明此地区自第三纪以来仅经历了一次热事件作用 ,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一致。这说明此方法是可信的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对柴西西岔沟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沉积源区主要为遭受150~290 Ma热事件影响的阿尔金山带,在晚近纪晚期以后有古近系的加入;同时记录的发生于源区的构造热事件最早为海西早期,在海西中期有所加强,海西晚期之后至燕山早期为主要时期,尤以海西末-印支期最为鼎盛;在整个新生代源区抬升渐强、剥蚀加快.阿尔金断裂在8 Ma活动加强,在新近纪晚期表现为活动加剧,同名山系快速隆升,成为柴西主要物源区.柴西地区沉积源区在相对固定的态势下,也有一定分异性,即物源区的变更.古阿尔金断裂是存在的,随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依次向北拼贴,且阿尔金断裂具有多阶段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新生代以来,西昆仑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其初始隆升和末次快速隆升的时限仍是有待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沿西昆仑北缘采集一系列砂岩样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了西昆仑北缘新生代的冷却历史。结合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将6个磷灰石样品分为2组。3个磷灰石样品的径迹年龄远小于所在地层的年龄。平均径迹长度为(12.0±2.3)~(12.6±1.3)μm,呈不对称单峰形态,反映样品缓慢地通过部分退火带;另外3个磷灰石样品径迹年龄与各自地层的沉积年龄接近,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0.7±2.3)~(11.4±1.3)μm,呈现双峰或混合分布的特征,表明沉积后发生部分退火。热史模拟显示,自晚白垩世以来,西昆仑山北缘共经历了3期抬升冷却事件。晚始新世(40~30 Ma),受早期印度板块向古亚洲大陆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西昆仑山北缘已经开始隆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5 Ma)是西昆仑乃至青藏高原重要的隆升时期;最后一轮强烈隆升则发生在距今5~3 Ma以来,冷却速率最高达15℃/Ma,剥蚀速率相当于600m/my。电子自旋共振测试揭示了早中新世(15 Ma)和晚上新世以来(2.6~0.63 Ma)两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热液活动,更进一步限定了西昆仑最后一期强烈隆升在2.6 Ma以来。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原理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马鞍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是20世纪地质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创新的话,那么,进入到21世纪,国际地质学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即由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且这样的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学的各分支学科,而是包括了与大气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加发展壮大了"地球系统科学"。事实上,发生在地球上的许多重大地质或气候事件,特别是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更是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层圈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还只是以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审视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很难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系统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从整体上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与四川盆地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抬升冷却特征.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同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武性特点.构造活动的空间上分区性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主要为四川盆地川东北一川西南地区及其相邻两侧单元对比的差异和松潘一甘孜造山带南北地区的差异.空同上的连续性表现在中生代一新生代构造活动具有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即由北向南磷灰石裂交径迹年龄减小和径迹长度增大的趋势.构造活动时间的幕式性表现在阶段性的快速冷却(埋深)及其相问的缓慢冷却过程.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各地质构造单元径迹年龄值及年龄交化范围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径连长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它们在晓中生代一新生代共处于统一的、递进的挤压变形动力学体制下,从西向东构筑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挤压-抬升体系,其新生代构造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同时也受中央造山带和扬子板块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近纪龙门山遣山带隆升速率最快(大干600 m/Ma),隆升幅度大于3 km,甚至超过6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