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它不仅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它过于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认为翻译即“重写”,为女性代言,引起了译论界的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2.
外宣话语及其翻译是“中国话语”的一部分,其叙事体制的阐释:从表象看,是中国话语翻译传播的中国视角及中国关键语外译中国特色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从深层看,是反映自我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的翻译思想阐释体系。而要趋近外宣翻译中国话语的意义本质,译介叙事之文本内力的聚成是关键:一是在翻译叙事的回应中,应深耕本土文化资源,凝练中国思想,揭示外宣翻译实践的文化基因;二是在翻译叙事的话语权意识协调中,选择代表中国经验本质的正能量话语,用中国表达来讲述原创性中国叙事,体现“正向传达”的价值取向,从而提升把控国际话语及其舆论导向的言说权。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尹承捷 《科技信息》2010,(30):I0189-I0190
当今翻译学科领域流派越来越多,而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并还没有定论。由于中国现当代译论过于吸收和借鉴,甚至照搬西方译论研究成果,故普遍认为中国译论不成气候。本文试图在传统译论视角下通过论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从而更深入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译论的积极的贡献,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德全  宁志敏 《科技信息》2010,(33):I0186-I0186,I0208
中国传统译论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它出自于中国近代优秀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之口,在国内译界历经百年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影响力:相对而言,功能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纯理功能,而正是这一思路为实现严复的“信、迭、雅”提供更为具体的操作途径,克服了严复翻译标准中的抽象与缥缈,使得这三个字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6.
“信”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传统译论中,“信”的概念过于模糊,实践中不宜操作,人们对于“信”的认识陷于对“直译”和“意译”的争论中,而社会符号学的意义理论由于对三种意义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区分,使得“信”的内涵明晰化、科学化、从而使得“信”这一翻译基本概念获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戴伊克(van Dijk)的话语宏观结构论对认识翻译实质以及翻译技巧的意义,提出以它作为翻译技巧教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翻译起来似易实难。结合《名利场》中典型的人物话语成功译例,帮助译者正确认识文学作品中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并对其翻译策略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宋雪莹 《科技信息》2013,(25):248-249
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本文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对衔接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英译中的作用做了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其衔接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译者对古诗词中衔接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意义与意境。。  相似文献   

12.
张妍 《科技信息》2011,(9):145-145,311
模因跟基因作为个体生命特征的最小载体一样,模因是语言文化信息的载体,模因论认为语言翻译就是通过一种模因转换成另一种等效语用功能模因的文化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以模因论为基础对汉语菜单语篇的英译做了分析,发现非文学语篇翻译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借助模因翻译理论作出合理的说明与诠释。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关键在于语篇,翻译的最终效果要通过译文的整个语篇反映出来。英汉语在语篇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探讨英汉语篇在衔接、连贯和语篇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及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在英汉互译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对语篇进行有效的调整,以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翻译更是包涵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传统翻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认知语言学自问世起就影响了西方的各个学科,认知角度下的翻译观也提出了新的看法。针对那些不足之处,传统翻译在认知翻译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论述翻译中保持译文语篇连贯的重要性,指出以语篇为单位是保持译文语篇连贯的基础,分析了平常型语篇连贯和异常型语篇连贯,并论述了在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两种类型的语篇连贯,从而保证译文的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早已关注语篇和语境,语篇翻译研究也已注重语境,但对物理语境和社交语境关注较多,对心理语境关注甚少。由于心理语境对其他语境存在深层制约作用,因此有必要分析其对翻译语篇的影响。从逻辑思维差异出发,以心理语境为中心来分析汉译英中的翻译语篇问题,是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7.
歇后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等特点。在文学作品中,歇后语运用得当,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但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汉语中大量的歇后语,在翻译成英文时,有些可以直译,有些则很难直译。因此,在汉语歇后语的英译问题上,译者应特别注意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不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围绕翻译界历来存在的直译和意译纷争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构成了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中探讨的是纽马克这个核心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适应性及其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餐菜单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餐菜单翻译的好坏对中国的餐饮业能否实现走向世界这一宏伟目标有某种直接的影响。本义拟从中餐菜单的语篇类型、功能和翻译目的以及中餐菜名的构成和命名方法入手,粗略地谈谈中餐菜单英译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O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tor Transl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类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大量例句的翻译来论述隐喻的性质,文化内涵,并根据英汉隐喻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