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指类句。本文从规则、概率、认知三种路径梳理指类句研究现状,旨在分析指类句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展望认知路径研究指类句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燕 《科技信息》2008,(20):203-203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似性原则、语法化、原型范畴理论等对英语存在句的生成、发展和意义拓展进行了分析。对英语存在句进行认知解读,不仅拓宽了存在句研究视野,也弄清了存在句的生成和演变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3.
制约代词回指的因素有句法、语义、语用(篇)三个层次的内容。从语义-语句角度来研究回指问题,可以采用次范畴化的研究方法,将代词的中心语按[±独存]性标准分为领域与非领域两类,把主句动词按[±指向自身的领域][±指向他身的领域][±指向自身的非领域][±指向他身的非领域]四个标准分为内向动词、双向动词、外向动词三大类若干小类,这些次范畴在"NP1的NP2+V+他(的)VP/AP/NP3"格式中对"他"的句内回指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探讨了John Taylor(2001)的原型范畴理论。笔者发现,Taylor在其理论的阐述中所提到的“属性”(相对于“特征”)是指实例化的“属性”,而非“类”的“属性”。由此,笔者提出了“类属性名”和“实例化属性”,并认为,类的属性不存在,只存在类的属性名;而实例化的属性是通过“初始化”的手段完成的,当一个客观实例的初始化过程结束后,一个客观实例即被定位。实例化的属性具有客观穷尽性、排他性、可填充性、可再分解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法上的插入语指“插入的句子片断”,而不指其在宿主句(饰句)中所承担的语法功能,因而它不是语法术语.为全面分析插入语,宏观上把插入语分为典型和扩展两类.从认知语法角度分析,插入语不是结构独立成分,语义上依存于自足的宿主句,对宿主句的语义进行细化,语法上做宿主句的“非限定性”状语、定语、同位语和呼格,但不做补语,而且“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插入语能改变“组合句”的语法结构.从语义到语法的认知研究思路使语言现象的解释更具充分性和理据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对等"是翻译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认知语言学对原型范畴理论很好地予以了解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结合客观世界和源语,在正确理解原义的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相应的具有相似属性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7.
连动句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对汉语的连动句进行了研究用句式语法的理论研究连动句的性质问题;用范畴化的典型理论研究连动句的类型问题;用象似性理论研究连动句的词序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实质上是量词对名词代表的概念的范畴化.我们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晋方言的量词“根”对名词的范畴化.“根”范畴成员具有[+长条][+根部][+圆柱][+坚硬]属性,通过家族相似性将它们联系起来,原型成员具有更多的属性,其他成员具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属性,范畴的扩张通过隐喻、转喻、意象图式或规约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动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动词,它表达的不是动作的概念,而是描述动作的属性、状态,既具有及物动词的属性,又兼有不及物动词的特点,这是动词从及物性向不及物性非范畴化的结果。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其成因,中动词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遵循人类认知规律的经济原则,另一方面,突显原则对于中动词的非范畴化也不乏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着眼于动词的显性功能和潜在功能,从“致使性”特征入手,分析动词的驱动图式和致使关系链,对汉语动词的认知结构进行描述,并进行认知语义分类,得出五类动词:致使动词、关涉动词、自动动词、自变动词和状态动词。然后,讨论了与之相应的动词语义句———致使句、关涉句、自动句、自变句和状态句,从而对汉语动词及其语义句做出重新分类,以助于人们对动词及其语义句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1.
If条件句范畴的原型与非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条件句是一个由原型和非原型构成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以If条件句范畴化的认知过程为切入点,对该范畴的原型和非原型的界定,二者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意在推动原型范畴理论和条件句研究的有机结合,丰富原型范畴理论在句法学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动词的显性功能和潜在功能,从“致使性”特征入手,分析动词的驱动图式和致使关系链,对汉语动词的认知结构进行描述,并进行认知语义分类,得出五类动词:致使动词、关涉动词、自动动词、自变动词和状态动词。然后,讨论了与之相应的动词语义句--致使句、关涉句、自动句、自变句和状态句,从而对汉语动词及其语义句做出重新分类,以助于人们对动词及其语义句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3.
王敏 《当代地方科技》2010,(23):126-127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开始向纵深层面铺开,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图示理论得的原理和原则对语言学范畴中句法尤其是句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中的范畴问题是指在词语翻译中由于原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范畴不同而引起的不对等问题。在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视角下,英汉翻译中的词语范畴在类典型、范畴域、范畴层次性和文化意义上存在不同,并且存在范畴的缺失现象。词语翻译的本质,模式被赋予新的意义。这有助于对等方面译文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动词隐喻理解加工过程中采用的认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日常交际和语篇中使用频繁的动词隐喻的教学提供经验基础.共有20位大二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隐喻句释义任务和回溯访谈,对他们采用的三类认知机制的使用频率和促成正确理解率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范畴化机制、间接范畴化机制以及比较机制均在二语英语动词隐喻理解中发挥作用,其中,间接范畴化机制使用频率最高,范畴化机制则促成正确理解率最高.(2)三类间接范畴化模式在运作:中介实体直接由隐喻动词引出;中介实体由各类信息引出;中介实体不存在,抽象范畴来自各类信息.(3)共有三类比较模式:以主语为本体,通过结构映射得出共同特征;以谓语为本体、宾语为喻体,通过特征平行匹配得出共同特征;以宾语为本体,通过结构映射达成理解.(4)我们发现影响学习者认知机制运用的既有语言因素,如动词隐喻的语言特征、语境,也有非语言因素,如学习者对动词隐喻的熟悉程度等.文章最后讨论了以上结果对动词隐喻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范畴问题是指在词语翻译中由于原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范畴不同而引起的不对等问题。在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视角下,英汉翻译中的词语范畴在类典型、范畴域、范畴层次性和文化意义上存在不同,并且存在范畴的缺失现象。词语翻译的本质,模式被赋予新的意义。这有助于对等方面译文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周芬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3):97-100
动词-ed分词处在动词和形容词范畴的相交之处,其模糊的特性决定必须把-ed分词置于搭配语境中,才能最终确立它的范畴属性和地位。作名词修饰语的-ed分词可以分成四大类。其中,前置表动作的-ed分词和后置的-ed分词属于动词的范畴,前置表结果和表状态的-ed分词属于形容词的范畴。这四类-ed分词在各自的范畴里又有着不同的范畴地位。表状态的-ed分词更加靠近原型形容词,后置的-ed分词更加靠近原型动词,其余两类位于其间。  相似文献   

18.
母语迁移问题是二语习得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标记性是制约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学范畴内的标记性主要指语言本身的特殊性;认知范畴的标记性强调学习者对语言特征的心理直觉。此文从语言学和认知角度出发,用标记理论探讨汉语母语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并对英语语音教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伍雁 《科技信息》2010,(26):I0147-I014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固有属性,法律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也具有模糊性。本文利用范畴分类中导致语义模糊性的理论从客观世界、主观认识及语言形式这三个分类时涉及到的方面来论述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成因,同时,论述在分类时不同的认知、文化模式也会对范畴的切分产生影响,导致语义模糊性。  相似文献   

20.
门户网站、博客和论坛中的新闻性文章很多具有倾向性,倾向性判别对了解社会动态和舆情状况有重要作用。在主题相关性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了三类属性:位置属性、情感属性、特征词属性,提出了一种针对篇章级的情感关键句抽取方法,并通过集成学习判别情感关键句的极性。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出情感关键句并能对情感关键句进行较准确的极性判别,实现了情感关键句,抽取和极性判别的自动化,且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