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2.9年发生一次。山地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368—1467年呈减少趋势,1468—1567年呈上升趋势,1568—1717年呈下降趋势,1718—1911年为高频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季节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6—9月。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阳,汉中盆地的勉县、南郑为高频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岚皋、镇坪,秦岭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阳、丹凤为低频中心。研究区地质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基础,气候水文是主导,人类活动是山地灾害的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自然灾害是河南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认识这些山地灾害的成因及发生发展规律,采取有效地减轻和防御措施,对促进河南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界定。它是指在山区由地震直接引发的或者由于地震作用的影响而引发的灾害性地貌过程。“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具有灾害类型齐全、破坏严重,带状分布、成片发育,堰塞湖险情严重,潜在地质灾害发育等特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一定的时效效应,可划分为同震次生山地灾害、短期次生山地灾害和长期次生山地灾害。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重大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成因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时期的次生山地灾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灾害特点将西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为特殊土质灾害和工程地质灾害。对特殊土质灾害,对其分布面积及种类进行分析,得出了西部地区各省特殊土质灾害分布综合图。对工程地质灾害,根据其发生频次利用贡献加权法进行计算,得出了各种灾害的权重,将计算结果按照三级灾区划分工程地质灾害等级,得出了西部地区各省工程地质灾害相对等级灾区分布综合图,直观地显示了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相对等级灾区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日本实施山地灾害的治理已有100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山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科学的治山工程技术。通过治山可以减小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的频率,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介绍了日本治山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开展此类山地灾害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渝北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主要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以及对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初步认识了渝北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渝北区制定灾害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紫阳、岚皋一带是陕南山地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 ,随着各种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强 ,灾害发生更加频繁 ,危害性更大。作者在分析区内地质环境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等特征 ,进而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的增加,探究历史时期气候灾害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十分必要.采用统计分析、滑动平均、EOF分析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清代广西洪涝灾害频次与强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的演变规律,将频次和强度反映在精确到县级尺度的清代地图,提高了历史气候灾害研究的精度.清代广西共发生718县次洪涝灾害,清代后期洪涝频次高于清前期,桂东的发生频次高于桂西,大部分地区强度集中在2~3级.EOF分析得出洪涝主要空间分布型为全区一致型,其余为南北反向型、东北—西南型.清代整个时期该地区以偏涝为主,清代前期和清末洪涝灾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紫阳、岚皋一带是陕南山地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随着各种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强,灾害发生更加频繁,危害性更大。作者在分析区内地质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等特征,进而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事件辨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 ~ 2009年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1 695个历史地质灾害点(含滑坡灾害点771个,崩塌灾害点924个)和分布区域内35个气象观测站的实测降雨数据为基本资料,分析了降雨与地质灾害的时空相关性、原始累积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密切,地质灾害的发生相对于降雨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日降雨量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受控于前期累积降雨量,滑坡、崩塌灾害分别与灾变前8天、前6天的降雨情况最相关;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对诱发地质灾害的有效降雨量计算模型做了改进,认为有效降雨量计算的权重是天数和降雨强度的函数,推导了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极端降雨时间判别模型,并例证了该模型在常规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质灾害潜势度的危险度预测理论,预测2017年全国地质灾害总体灾情、灾害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为7 190起,主要集中在云南西北部及东北部、四川南部及东北部、贵州西北部及东部、重庆南部、广东北部局部、湖南西部及东南部、江西南部及福建西部地区等地区。通过与2017年实际灾害发生情况对比分析,灾害总数量和滑坡数量预测效果较好,误差在5%以内,潜在危险性极高(Ⅰ级)、高(Ⅱ级)区地质灾害发生密度较高,中(Ⅲ级)和低(Ⅳ级)区地质灾害发生密度低,与实际情况整体吻合程度较好,但极高区域(Ⅰ级)的判断有误,Ⅱ级区的发灾密度较Ⅰ级区高。地质灾害区域趋势预测结果可为政府部门提前制定防灾减灾相关措施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张强伟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8):46-47,50
天津府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遭遇的水涝灾害是天津地区历史上较为"典型"的自然灾害,而此灾害发生的背景便是清代天津府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而有关灾害发生之后清政府与天津府地方社会的赈济和救助工作方面的史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清朝政府的救济灾荒的政策以及天津府的地方社会的相关情况,本文试就这些史料进行相关史事的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13.
马煜  李彩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719-9727
山地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也日益增多,对旅游区人员、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造成很大危害。为降低由地质灾害引发的山地旅游区公共安全风险问题,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际调研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的防灾减灾体系。结果表明,四川乐山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危岩、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危害方式呈现灾害链形式;分别阐述了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含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管控,最终建立了适应山地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从地面调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构建了防灾减灾体系。此成果丰富了山地旅游区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提高了旅游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嘉陵江流域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通过对历史文 献及地方史志的整理分析,运用小波分析法,对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等级、 周期性、成因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记载的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地质灾害共246次,其中 59.35%为小型灾害,24.80%为中型灾害,15.85%为大型灾害;总体有3个较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 分别是3~9 a、10~23 a和25~32 a,其中在10~23 a的准3次震荡最为显著;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明显 不均匀,甘肃省内发生的频率最高,这与嘉陵江上游在甘肃省内的面积最大有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大规模的利用自然资源,化石燃料的肆虐利用等因素导致温度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暖。若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来进行分析,温度的升高产生的一系列因素对于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主要的作用。温度升高导致中国部分地区降雨的增多,部分地区降雨过少,山顶冰雪融化加快,从而促进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气候变暖主要对中国这几类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如斜坡地质灾害(崩、滑、流的加剧),土地退化地质灾害(沙质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气候变暖对中国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导致这几种地质灾害加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各种灾害可能在中国发生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万县市滑坡地质灾害的数据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县市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有一个规律,在分析此规律的基础上,将万县市各种有关与滑坡地质灾害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建立万县市滑坡地质灾害属性数据库,实现对滑坡灾害的空间信息管理、查询、更新以及滑坡稳定性分析和灾害发生的易损性分析,为万县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了方便、可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土地区山地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影响还不多见.基于对铜川市山地灾害资料的综合研究,通过简述该市山地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现状,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山地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并从技术角度和管理角度进一步提出了该市山地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具体防治对策.研究结果对黄土地区有效预防和减少山地灾害的发生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统地整理明清时期各个府县的府志、县志、地方志等历史资料,复原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1 180次,建立了台风灾害频率序列, 分析了该地区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影响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带,由沿海向内陆减小,且衰变过程很快.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是华南地区,其中广东省受影响最严重. (2)台风的影响因子包括冷暖变化和太阳黑子:冷暖变化平稳时台风频率变化平稳;冷暖变化波动较大时,台风频率呈现较大的震荡性;太阳黑子周期进入活跃性低值时,副热带高压北移,台风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增加;黑子周期进入活跃期时,副热带高压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发生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