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出使清朝。这是中英之间第一次正式的国家间交往。中外学者或从中英商业角度,或从中英文化差异角度,或从中英外交关系角度,研究这次出使。本文独辟蹊径,试图从独立于中英之间的第三方———传教士的角度探讨,在马戛尔尼使华过程中,传教士是积极促进了中英双方的互相理解和交流,还是破坏了中英双方的第一次接触,从而造成中英第一次外交活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自清季赵尔丰奉命治边,实施改土归流开始,西康始出现师范教育。赵氏在西康以“兴学”为“收拾边地人心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短短几年问,西康师范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遍及西康各地。民国始肇,西康师范陷入沉寂,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历时甚短,但其对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一方面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受教育者增加,边民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维护了边疆稳定。其历史经验、成效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清王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在西藏、新疆和北京地区创办的民族文字白话报为样本,试图厘清这一时期民族文字报刊的发展轨迹,探究它们对国家民族事务的积极意义,解析其传播模式,确定其在中国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历史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4.
18世纪,英国刚开始工业革命,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前夜;而中国正在清王朝乾隆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一个盛世。马嘎尔尼率领的使团,为了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将两个王朝联系起来。英国和清王朝都基于自己的政治文化和以往的世界观看待这次交往。在使团访华过程中,两国外交文化的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5.
从外交文化视角看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英国刚开始工业革命,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前夜;而中国正在清王朝乾隆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一个盛世.马嘎尔尼率领的使团,为了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将两个王朝联系起来.英国和清王朝都基于自己的政治文化和以往的世界观看待这次交往.在使团访华过程中,两国外交文化的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6.
清史中有三个问题:马戛尔尼叩头与否、太平天国史上历时最长的城市争夺战、沈家本的成功原因,至今学界仍存争议。笔者认为,马戛尔尼一定行了叩头礼,南昌战役是太平天国军事史上太平军为进攻一个城市历时最长的战役,沈家本的成就得益于袁世凯。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报刊传统"文人论政"以报刊为载体解读时政和民生疾苦,揭示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变革的转型期,"文人论政"对政局变迁产生双向影响:以报刊为平台、斗争阵地和服务国家治理的工具,通过沟通内外信息,论战和舆论监督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向,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文人主体的阶级局限性很难做到论政而不参政,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乱象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一股留学生从政热潮,一向以理工科见长的留美生也纷纷卷入其中。从文化角度看,这一现象的形成,体现了美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留美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是经历过美国民主思想洗礼和民主政治浸染的留美生为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而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是,“学而优则仕”传统价值观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婚姻家庭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改善, 这与男女平等思想、女学兴起、禁缠足、产业革命和妇女参政意识提高等的推动是分不开的。革命的不彻底, 使得婚姻家庭的变化有明显的局限性, 妇女地位的提高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思想文化界也异常活跃。在此背景下的诸子学研究呈现出复兴局面,其中墨学研究处于一波历史罕见的高潮期。对此曾有学者指称墨学受到学界甚至一般民众的广泛追捧,出现了家传户颂的情形,几如往日之读经。在这样的盛况下,墨学研究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参与群体空前广泛,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实用主义色彩浓厚,“以西解中”之法风行,研究领域日益专门化与系统化。  相似文献   

11.
沪杭甬铁路是清末修建的一条贯通江南经济重镇间的铁路,它的诞生与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意图息息相关。在江浙人民的不懈斗争之下,沪杭甬铁路的修建、管理及营运事业均摆脱了英帝国主义的控制,并成为全国商办铁路的典范。民国创立不久,这条倾注了江浙人民心血的模范铁路,却无奈遭到国有化之命运。  相似文献   

12.
湘溪 《世界知识》2010,(23):68-68
<正>11月9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踏上就任后首次访华之旅,爬长城、逛超市、北大演讲,这位200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在北京显得十分悠闲。而这种表面的"悠闲"背后,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京味儿小说集中展示了清王朝衰亡之后京城的巨大变化。这些作品讲述了作为北京人口主体的旗人命运所发生的重大转折,记录了北京这座城市在政治的漩涡中演变出的种种混乱不堪,犹如一座"人间地狱"。而作品中八大胡同的着重书写,成为认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面凹凸镜,让我们看到了老北京历史文化记忆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身居清王朝危机和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交叉点上,清末常州派词人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自救意识。尤其表现在词这一领域里,即极力将词纳入儒家文化的轨道,使之成为儒家文化自救的一种载体。它既有一定的学术渊源,又有自身的特点,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理论引导来实现。它有增加词参与现实的力度与深度的一面,但毕竟是一朵行将枯萎的末世之花绝望中的自我挣扎,无法完成自身所属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