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OS与OH自由基反应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zr)和G3方法,对COS与OH自由基的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在UB3LYP/6-31G^*,UB3LYP/6-311^++G^**和G3计算水平上,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在UB3LYP/6-31G^*水平上通过内禀反应坐标(mc)计算和振动分析,对过渡态进行了确认,并确定了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主要产物为CO和SOH.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和高级电子相关耦合簇CCSD(T)/6-311G^**。方法计算并研究了SiH3与O2(^3∑g)反应的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并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进行了计算,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iH3+O2(^3∑g)反应可经多条路径和多个步骤,经缔合、氢转移和离解得到SiH3O2,SiH2O2+H,SiH2O+OH,SiH3O+O,SiHO2+H2等产物.  相似文献   

3.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单、三重态CCl2与HNCS的反应机理.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进行了全几何参数优化;通过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确认了中间体和过渡态;并用CCSD(T)/6-311++G**//B3LYP/6-311++G**方法计算了各个驻点的单点能.结果表明,对于单、三重态CCl2与HNCS反应,共有4条可行的反应通道,且通道CCl2(S)+HNCS→IM1→TS1→IM2→HCN+CCl2S(P1)反应能垒最低,为该反应的主反应通道;单重态抽提亚氨基通道反应能垒也比较低,为主反应通道的竞争通道.可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用密度泛函B3LYP/6-31G^*方法研究了在GaCl3催化下邻甲酚邻炔基化产生2-三甲基硅乙炔基-6-甲基苯酚的反应机理.计算研究得到两条反应途径相关的反应物、中间体、复合物、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优化构型及其能量,并进行振动频率计算以确证其几何构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途径1比途径2易进行;在途径1中,反应分多步进行,决速步骤是形成HCl离去的过程,能垒为99.87kJ/mol.对途径1中的相关构型进行键级和自然电荷分析,并在B3LYP/6-311^++G^**水平下计算了单点能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Gaussian98程序包,在B3LYP/6—311++G**基组水平上,用振动模式分析和电子布居分析对CH2CIO与NO自由基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H2CIO+NO→IM1→TS1→IM2→TS3→OCHCl+HNO为主反应通道,OCHCI+HNO为主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Gaussian98程序包,在B3LYP/6—311++G**基组水平上,用振动模式分析和电子布居分析对CH2CIO与NO自由基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H2CIO+NO→IM1→TS1→IM2→TS3→OCHCl+HNO为主反应通道,OCHCI+HNO为主产物.  相似文献   

7.
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方法和G2(MP2)、G383理论研究了CH2CO与OH自由基反应的微观机理,揭示了该反应的加成-消除机理,结果表明直接吸氢机理不存在.并发现生成CH2OH+CO的反应是主反应通道.理论计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实验观察到的主要产物和副产物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O(1D)与CF3Cl反应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O(^1D)与CF3CI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在B3LYP/6-311+G(d),B3LYP/6-311+G(2df,2pd)计算水平上,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在QCISD(T)/6-311++G(d,p)水平上计算了单点能量,为了确证过渡态的真实性,在B3LYP/6-311+G(d)水平上进行了振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O(^1D)与CF3Cl反应中存在4个反应通道,其中生成产物:P1(CF3O+Cl)和P2(CF3+CIO)的通道应为主反应通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H2C lO+NO自由基反应体系的一个反应通道:CF3O2+NO→IM1→TS1→IM2→TS2→CF2O+CO2F.研究表明,CF2O+CO2F为此自由基反应的产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DFT(B3LYP)方法。在6—311G^**,6—311++G^**,ccpvtz基组水平上。优化了H自由基分别进攻CH3NO2上的C,N,O原子反应的各驻点的几何结构,研究了反应体系中各反应沿极小能量途径反应分子几何构型的变化,根据计算得出的各反应的位垒和反应热力学参数指出了反应位垒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配合物3([2,6-R2-C6H3N=C(CH3)C5H3N(CH3)C=N(3,5-R2)C6H2-CH2-(3,5-R2)C6H2N=C(CH3)C5H3N(CH3)C=N(2,6-R2)C6H3][FeCl2]2(R=i-C3H7)).经甲基铝氧烷(MAO)或三乙基铝(AlEt3)活化,配合物3对乙烯聚合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宽/双峰聚乙烯,且聚乙烯中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占优势.此外,所得聚乙烯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结晶度.13C NMR核磁共振表征显示,所得聚合物为线性聚乙烯.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一种双缺位型杂多化合物[(C_4H_9)4N]_4[γ-SiW_(10)O_(34)(H_2O)_2],并应用于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料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反应工艺条件。并通过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蒸馏研究了催化剂的回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双硫脲-水为主体晶格的四乙基铵包合物(2[C_2H_6N_4S_2]~-·2[(C_2H_5)_4N]~+·H_2O)的晶体结构,并对双硫脲分子和相应阴离子的空间构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包合物属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002(61)nm,b=1.6676(61)nm,c=1.6031(11)nm,β=103.5770(10)°,Z=4,V=3.1192(5)nm~3,R_1=0.0650.包合物中的双硫脲阴离子之间借助多个N-H…S氢键形成二维阴离子氢键主体层,该主体层借助水分子与双硫脲之间存在的O-H…N氢键得以进一步加固,而四乙基铵离子则作为抗衡离子填充在层与层之间,形成了典型的"三明治"夹层包合物结构.双硫脲分子和相应阴离子无论是在晶体结构还是理论计算中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4.
在无水溶剂中合成了[Sc(SSCN(C_2H_5)_2)_3]及(C_2H_5)_2NH_2·[Y(SSCN(C_2H_5)_2)_4]~-,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等研究了配合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以6-311 G**为基组,研究了F2Ge(1A1)与C2H4环加成反应的机理,并用经典过渡态理论计算了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讨论了取代基对该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H_2O_2为氧化剂与化合物[C_6 H_4{C(NMe_2)(=NPPh_2)}_2](1,4-;1,3-)进行反应,在乙腈溶液里得到了二(N,N-二甲基)苄脒离子型超分子聚合结构化合物C_6H_4[1,4-{C(NMe_2)(NH_2)}_2]_2+·2Cl~-(1)和C_6H_4[1,3-{C(NMe_2)(NH_2)}_2]_2+·2[Ph_2PO_2]-(2)的无色晶体.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分析了两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并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对化合物2进行了详细的表征.详细表述了化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并进一步讨论了化合物2的荧光性质与离子型超分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O(^3P)与C2H2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在HF/6—311 G(d,p),HF/6—311 G(3df,3pd),MP2/6—311 G(d,p)和MP2/6—311 G(3df,3pd)计算水平上,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结构.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和振动分析.对反应过渡态进行了确认,并确定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8.
环戊二烯基羰基铁衍生物[C_5H_5Fe(CO)_2CH_2COOR]的质谱表明该衍生物可以从两条途径碎裂,最后降解为裸露的铁正离子(Fe~+),且C_5H_5Fe~+离子还可以脱去C_2H_5形成C_3H_3Fe~+离子。从铁配位化合物的质谱中观察到的足够亚稳离子确立了从分子离子到裸露的铁离子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三缺位Keggin多钨氧酸盐前驱体Na_8[α-HAs~VW_9O_(34)]·11H_2O与NiCl_2·6H_2O、乙二胺反应,合成了一种包含二核镍簇和四核镍簇的有机-无机复合的新型砷钨酸盐(enH_2)_3[Ni_2(H_2O)_(10)][Ni_4(H_2O)_2(α-As~VW_9O_(34))_2]·en·8H_2O,并经IR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α=1.204 23(19),b=1.258 5(2),c=1.593 8(4) nm,α=97.472(3),β=108.229(3),γ=114.779(2)°,V=1.985 2(7) nm~3,Z=1,D_c=4.589g/cm3,GOOF=1.023,R_1=0.044 3,wR_2=0.113 8.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标题化合物分子由3个质子化乙二胺阳离子[enH_2]~(2+)、1个二核镍簇阳离子[Ni_2(H_2O)_(10)]~(4+)、1个四核镍簇取代的夹心型多阴离子[Ni_4(H_2O)_2(α -As~VW_9O_(34))_2]~(10-)、1个游离的乙二胺分子和8个结晶水分子组成.  相似文献   

20.
梯度表面能材料及液滴运动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十二烷基三氯硅烷(C12H25Cl3Si)和辛基三氯硅烷(C8H17Cl3Si),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CVD),在硅基板上制取了具有梯度表面能的材料表面.通过躺滴法,测量了梯度表面能材料水平表面上的微量液滴接触角的分布,并以此表征材料表面能的分布.实验表明:水平放置的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可驱使其上面的直径为1~3 mm的液滴从憎水侧向亲水侧迁移,单个液滴的运动速度最大可达0.9 m/s.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液滴在具有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运动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