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贴体坐标系来处理复杂边界,在同位网格中利用SIMPLE算法实现速率场与压力场的耦合,求解了平行平板通道一侧带有移动边界的层流对流换热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换热量发生极值的时刻并不与移动边界移动到极值位置的时刻相对应,而是有一定的相位差,表征运动周期的Sr及运动边界的振幅对通道的换热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相同的时段内,Sr对于壁面总换热量的影响较小,运动边界的振幅对壁面总换热量的影响显著,另外,由于边界的移动,上,下壁面的换热均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2.
对倾斜单管和倾斜管排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管的外径为40毫米,长800毫米。试验在恒热流条件下进行,R_(αL)的范围是5×10~8~3×10~9,倾斜角度为θ=0°(水平放置),15°,30°和45°。对于倾斜管排,在每一倾斜角下进行了七种s/d的试验。根据实验结果,拟合了适用于倾斜角度为0°~45°、流动状态为紊流时的倾斜单管的自然对流换热通用准则关系式,填补了现有实验数据的空白。试验还揭示了不同倾斜角度下倾斜管排中各管的N_(u_L)随s/d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尽管倾斜单管的换热总比相应条件下水平单管差,但是在θ不太大时,倾斜管排的平均换热系数不仅不比水平管排低,而且可高出5~6%。因此,就工程实用来说,当换热器的水平尺寸受限制时,将自然对流换热管排布置成倾斜的方式是可取的。此时,从工程实用的观点,倾斜管排的换热完全可按相同条件下的水平管排的公式计算。用Mach-Zehnder干涉仅获得了流场显示图像,对合理的解释试验结果及进一步建立理论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了竖直矩形窄通道内空气自然对流换热特性.实验段间隙为1.0、1.8和2.5 mm,实验段宽为60 mm,高为800 mm,高与间隙之比为320~800,宽与间隙之比为24~60.实验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在实验段宽边两侧对称均匀布置电加热棒间接加热,平均壁面热流密度为100~1 500 W/m2.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实验段进出口端部效应的影响,壁面最高温度出现在流道出口上游,而不是出口处;壁面热流密度呈现端部偏高、中部趋于平坦的趋势.换热特性分析表明,本实验结果要比文献中公式预测的结果偏高,并且在0.141~16.8的Rayleigh数范围内,3个实验段的换热可以很好地用关系式Nu=0.263Ra0.308拟合.  相似文献   

4.
用数值计算法对平行平板通道内二维凸出块热源的强迫对流换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通道中的流场和温度场变化,详细计算了热源各个表面的换热以及热源高度变化的影响,整理出各个表面平均换热以及整个热源总的平均换热关系式。雷诺数变化范围:100≤Re≤1500,热源相对高度变化:1/8≤h/H≤1/2。热源块总的平均换热关系式: Nu_m=1.0377Re~(0.37)·(h/H)~(-0.17)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Mach-Zehnder干涉仪对置于空气中水平方形柱体的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柱体底面与水平线成各种倾角下的温度场;整理了不同倾角下平均Nu数随Ra数变化的关系式;分析了底面倾角对整体换热影响的机理,得出了倾角等于45°时换热最强的结论;分析了不同倾角下局部Nu数沿壁面变化的原因,尖角对换热的影响.并对自然对流流动分离进行了探讨,认为方形柱体在各种倾角下,Ra数超过一定值时,均会产生流动分离,分离的可能性随Ra数的增高而加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是一种有效的无源强化方式.文中运用PHEONICS计算软件对纵向涡发生器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几何因素及在竖直平板上的布置方式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多排布置时,纵向间距d1会影响换热,当d1为35mm时平均换热系数达到一个最大值;在其它几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错列布置方式的整体换热效果优于顺列布置的情况;对于底边为20mm的纵向涡发生器采取错列布置时,换热效果是翼高和横向间距d2两种因素的叠加,最佳翼高和横向间距分别是20和90mm.  相似文献   

7.
对矩形管道内具有稳定自然对流的充分发展湍流换热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湍流雷诺数如和普朗特数Pr分别为400和0.71,格拉晓夫数Gr为10^4、10^5、10^6和10^7.分析了管道截面上雷诺应力对主流平均速度、截面流速以及截面平均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r较小时,湍流雷诺应力的作用使截面的平均换热系数增大;在Gr为10^7时,浮升力的作用增强,但湍流产生的雷诺应力使自然对流的作用减弱.因此,与层流相比,在Gr相同时,湍流的管道截面平均换热系数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小尺寸物体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三维附面层方程抛物型化,对不同尺寸的等温小加热块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来研究微电子集成电路芯片的冷却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在电场作用下流体所受的电场力及其对单相对流换热的影响,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导热系数与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综合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ComprehensiveMeasurementforHeatConductionCoefficientandFreeConvectlonCoefficientShenYajun(OceanEngineenngCollege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Zhoushan316004)导热系数测定与自然对流换热系数测定是工科院校传热学课程的两个基本实验。一般,这两个实验分别采用不同的装置进行。我院制冷专业自1991年起开设了”圆球法测定粒状材料导热系数’的实验,但由于每届学生只有一个班,每年只需做一次,在大部分时间中设备闲置,利用率很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经费不足,每一实验的设备配套数均很少,一个实验要分多次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具有部分开口的方形空腔内的非稳态及稳态的二维层流自然对流传热的数值分析结果。方形空腔由两个水平绝热壁、一个竖直加热壁而另一个竖直壁为冷壁但具有变化的开口度组成。数值结果覆盖了雷利数Rα=10~3~10~6及开口度Y_0=0.0~1.0。结果表明开口度对空腔内的自然对流流动与传热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的程度随雷利数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两端封闭且绝热、外管表面为等温边界条件、内管表面为不同热边界条件下的竖环形夹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计算和部分实验研究。在实验模型中,加热管内表面维持为等热流边界条件。文中对四种加热管的边界条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的结果,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对于换热及加热管壁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在耦合问题的数值计算中,采用了双块修正技术,保证了迭代计算的收敛性。数值计算的结果同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Forchheimer Brinkman扩展模型数值研究了部分充满多孔介质的封闭矩形空腔内的自然对流,系统地考察了加热强度、渗透率、多孔区高度、导热系数比以及高宽比等参数对腔内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场与温度场,并得到了平均Nusselt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用SIMPLER算法,数值分析了顶部散热的矩形空腔内一侧竖壁上均匀放置5个离散热源的自然对流传热,探索了瑞利数和空腔高宽比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分析指出:空腔中心存在一个近似等温区:相同热负荷下随着宽度的增加热源表面局部换热系数增大、但冷源平均换热系数却因冷源平均热流密度的减小而降低。数值计算的结果和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值方法,对恒温加热时矩形肋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研究,系统地考察了雷利数、倾角、高宽比、导热壁厚度及导热系数对肋通道内自然对流的影响,揭示了矩形肋通道的换热机理与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具有表面辐射的导热和对流耦合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发展了一个处理具有表面辐射的导热和对流耦合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了温度场的计算,得到了与实验测定值相一致的结果。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的比较表明,忽略该问题的表面辐射对于换热的影响将带来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一个考虑外表黑度影响的计算复合放热系数的简化公式,以适应当前保护层发展的工程计算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同时由一个局部内热源和外部加热引起的封闭空腔内非稳态、二维、层流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分析结果,研究了外部雷利数、局部内热源相对强度、位置及尺寸大小的影响。给出了速度场和温度分布,得到了热壁和冷壁的平均和局部努谢尔特数及平均努谢尔特数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