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较了稻草、木屑和黄豆粉3种培养基对日本亮耳菌子实体的栽培效果,结果表明在这3种培养基上均能长出子实体,其中采用木屑培养基能得到 菇蕾和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亮耳菌杀线虫活性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平板测定了方法测了日本亮耳菌野生型菌(LAM1-99,LAM2-98)、驯化菌株(LAM3,LAM4)和退化型菌株(LAM5)对腐生线虫和松材虫的致病率,结果表明这种菌株对不同线虫有不同的毒杀作用。LAM5菌株对松材线虫的致病效果高于野生型,而对腐生线虫的致病效果低于野生型,从人工栽培的子实体中分离到的菌株能使菌株的性状向野生型恢复。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Bs—98发酵特性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illus subtilis Bs-98为本室分离,它对苹果轮纹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经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的最佳发酵条件,并验证该菌的拮抗物耐酸,耐碱且对热稳定。  相似文献   

4.
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平板划线或点种法602株海洋细菌进行筛选,得到4株对海水养殖动物(鱼、虾、贝)的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拮抗菌QJ2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为:QJ2有广泛的弧菌抗菌谱,对37株弧菌的抗菌阳性率达到89.2%(33.37);用活菌平板计数法和O.D.600nm研究了QJ2培养物的去细胞上清液(CFS)与病原菌W-1的作用动力学,15min时W-1的细菌数便开始减少,4h时细菌数最少,6h后开始增加,而对照组的细菌数呈逐渐上升趋势;QJ2对自身的拮抗物质不敏感;QJ2抗性物质的分子量不大于8000Da;经常规生理生化方法和API-20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QJ2为气味黄杆菌(Flavobacterium odoratum)。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拮抗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石斛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从药用植物石斛中分离、鉴定和筛选出对常见病原真菌镰刀菌(Fusarium)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Trichoderma).通过平板对峙培养,观察其对镰刀菌生长的影响;通过几丁质水解圈实验,检测木霉几丁质酶的活力.该研究所筛选获得的木霉生防菌株,可应用于石斛的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6.
两株细菌分离物对镰刀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用3H-TdR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了分离自患病大黄鱼的溶藻弧菌和健康大黄鱼的7株拮抗菌对大黄鱼鳃粘液的粘附动力学以及拮抗菌对溶藻弧菌粘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和7株拮抗菌对大黄鱼鳃粘液的粘附都属于饱和粘附;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鳃粘液的最大粘附量为4.1×105cells/well,7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和亲和指数都高于溶藻弧菌;各菌株的分离常数都高于自身的最大粘附量,总体上呈现最大粘附量高的菌株其分离常数也大的趋势.7株拮抗菌在置换条件下都能显著降低溶藻弧菌对鳃粘液的粘附量,在竞争条件下有5株能够显著降低溶藻弧菌的粘附量,在排斥条件下仅有3株能够显著降低溶藻弧菌的粘附.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鳃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7株拮抗菌能够抑制溶藻弧菌的粘附,其中置换作用效果最好,排斥作用效果最差;拮抗菌和病原菌的粘附动力学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们的相互作用效果,但是仅仅根据各菌株自身的粘附动力学特性无法推断其对病原菌粘附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亮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亮菌属小蜜环菌属,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名贵真菌.从亮菌名称的由来及分类、亮菌的生物学特性、亮菌中所含的亮菌甲素和亮菌多糖等化学物质、亮菌的固态和液体发酵培养、亮菌的抗炎、防辐射、升白、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生物学功能5个方面对亮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对亮菌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亮菌的进一步开发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株拮抗纹枯病菌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自金华市各地的68份土样中分离得到了放线菌406株,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指示菌,利用平皿对峙法筛选到42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其中,Sh-43菌株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带宽度为28.3mm.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Sh-43菌株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相似文献   

10.
以凤梨叶片为筛选材料,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3株对蔬菜软腐病菌菊迪基氏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结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拮抗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内生菌分别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2,Bacillus megaterium F-3-1,Bacillus subtilis F-3-2,皆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F-2对菊迪基氏菌和丁香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分别为24. 67 mm和28. 83 mm; F-3-1对病原真菌燕麦镰孢菌、胶孢炭疽菌、互隔交链孢霉,抑菌率分别为70. 83%、91. 67%、65. 56%. F-3-2对丁香假单胞菌和黄单胞菌属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分别为20. 75 mm和20. 00 mm。另外,通过生化鉴定研究发现,这3株优良内生菌还具有很好的解磷固氮和产纤维素酶能力,这对内生菌的筛选及内生菌对植物抗病促生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虾仔虾相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相残死亡率为指标,研究了幼体密度、饵料密度、体长和光照等4个因素对日本对虾仔虾相残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本对虾仔虾的相残率随饵料密度的上升而下降,饵料密度对相残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2)不同放养密度下,日本对虾仔虾的相残行为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超过100ind.·l-1后相残率的增幅显著变小(P<0.01);3)不同体长仔虾(0.7cm和1cm)单养时相残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大小混养时相残行为比较严重(平均增加58.2%);4)光照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日本对虾仔虾的相残行为,自然光照下比黑暗时仔虾相残率平均降低36%,差异显著(P<0.05).此外,本文还就日本对虾仔虾相残的发生原因、机制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奇正相生、虚实相合,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因敌制变、因情措法,绵里藏针、对症下药,先胜后战、先声夺人等中国古典谋略思想,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来源于历代丰富的战争实践,汲取了古典哲学思维、兵学思想和谋略艺术中的不朽智慧,对于战争中心理博弈能力、技巧和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天津地区栽培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与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自然降温条件下叶片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在秋冬季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沙冬青叶片中各种保护性物质均升高,保护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大叶黄杨,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却显著低于大叶黄杨叶片中含量.因此,从沙冬青和大叶黄杨2种植物抵御低温伤害的能力比较来看,沙冬青抗寒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虾肝胰腺的细胞培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实验采用199培养基,并在其基础上添加胎牛血清和葡萄糖,渗透压用NaCl,CaCl2,MgCl2,NaHCO3等调节.分别在3种pH值、3种渗透压及3种Zn2+浓度下原代培养日本对虾肝胰腺细胞,并以RNA/DNA值为指标来评定其生长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日本对虾肝胰腺细胞的适宜pH值为7.6、渗透压为730 μmol/g,培养基中添加Zn2+浓度为80μg/L时,细胞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5.
网藓Syrrhopoden japonicus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和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从网藓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文献中未见报道,这些化合物被发现存在于藓中。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提醇沉法从益母草中提取总生物碱,用雷氏盐剩余比色法测定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测得所提总生物碱盐中盐酸水苏碱的质量分数为53.2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7%,RSD为0.59%(n=5).  相似文献   

17.
鲈鱼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鲈鱼肌肉氨基酸的含量,分析了其氨基酸的种类及比例,并对它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鲈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比例为1.308%,其中呈味氨基酸含量高达氨基酸总量的42.5%.  相似文献   

18.
日本对虾( Penaeus japonicus )血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日本对虾血细胞原代培养的基础上,测定培养细胞的RNA/DNA值进行不同pH值培养基的比较,同时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血细胞于pH 7.2时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