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位于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镇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相关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机制,并从景观生态格局、土地荒漠化和水环境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自主的环境卫星(HJ-1A/B)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Landsat TM多光谱影像数据,获取瀑布沟水电站周边2003—2011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引入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并结合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地获取分析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指数.结果表明:2003—2007年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建设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程度不高,生态环境影响不大;2007—2011年瀑布沟水电站流域水域迅速扩张,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生物丰度状况指数以及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升,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逐渐趋好,但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迟姗  张华 《松辽学刊》2013,(4):93-98
基于2000、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了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景观空间格局,揭示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00年,草地景观是研究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52.(2)2005年,草地景观仍然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50.(3)2000—2005年,在研究区的所有景观中,耕地、城乡用地和水域面积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图像处理应用程序ERDASIMAGINE对山东省南回湖地区TM扫描影像进行处理,然后用ArcGIS配合IDL开发语言,对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从而获得了该地区在本世纪初的6年时间里土地利用情况变化的信息,从而为南四湖地区生态系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卢其栋  刘震 《河南科技》2013,(3):177-178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四川若尔盖县东北部区域为研究区,应用AHP层次分析法选取了与水土流失相关的地形、地表、气候等主要因子,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划分出山区生态环境优良等级,结合分级成果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环境评级中等的原因,为该区快速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福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和评价福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福建山多、雨多、林多,在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土地紧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由此引起的生态问题与日俱增等.  相似文献   

8.
对晋江市1998和2001年两个时段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两个不同时段的生态环境类型图.通过构建度量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分析模型,分析了晋江市生态环境各类型的数量、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晋江市城镇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这两个生态环境类型在监测期内增速迅猛;而旱地生态环境类型在监测期内急剧减少.采用马尔可夫过程模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晋江市的生态环境格局处于变化状态,旱地、水田生态环境将逐渐减少,人工建筑生态环境特别是城镇居民点生态环境将逐渐增加,而且这种变化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最后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这预示着晋江市最终将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生态环境格局.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相当复杂,是全球环境变化最显著的方面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膨胀,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因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合理发展规划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指导人们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分析土地利用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将来的土地利用行为做出预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RS、GIS技术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法,对哈尔滨市的土地格局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通河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对水的变化十分敏感,跨流域调水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大通河跨流域规划调水工程较多,将引起水文情势的剧烈变化,对河道内生态和水环境影响产生显著的效应,基于生态需水、河流纳污能力等理论,分析研究了调水前后可能引起的河道生态环境各要素变化的程度和范围.结果表明,调水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对河道内水生生态、水环境和河谷陆地生态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承德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及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受损情况,设计了有关生态坏境的3个主要问题:农村土壤受损情况,农村水源受损情况,农村生存环境受损情况。通过该研究,以期能够为治理承德地区的生态环境受损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候变化趋势是变暖变干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影响有利有弊。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需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项目实施容易影响生态系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建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和优化设计,开展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人们要完善已建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2000年Landsat_TM和2011年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Arc GIS9.3等软件支持下,对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1年间,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2)2000—2011年间,导致晋江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以临汾市为研究区域,以美国陆地卫星及中巴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临汾地区1980—2006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汾西县、临汾市从有植被覆盖土地变化为裸露的土地面积比较大,沿着汾河流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26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较为严重,大量的土地变为建设用地,汾河的河道变窄.生态恶化跟人类活动有明显关系,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平原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很大,而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土地覆盖状况变化很小或者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北省"生态立省"战略为切入点,借鉴中外学者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结合笔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认识,构建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以河北省11个城市为主要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说明秦皇岛市在河北省生态环境所处现状及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深入研究东北边境口岸城市东宁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东宁县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符合东宁县发展实际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生态环境资源观和价值观问题,并对生态环境资源价值估算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它的资源性是其价值产生的直接源泉,而人类劳动则是其价值形成的间接源泉.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由"自然价值"和"附加劳动价值"两大部分组成.文章还归纳了生态环境资源功能性价值的一般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作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地貌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以及景观的巨大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平谷区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0年5月1∶1万遥感影像图,对北京市平谷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野外调查,综合分析山区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高效观光型经济林和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是两种较好的山区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在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过程中采用植物嫁接技术使低山区天然次生酸枣灌丛转化为经济型生态林;在山前修筑集雨工程以涝补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证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山地土地利用结构,采用生物防治法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