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综采面液压支架的搬迁是煤矿研究的重点课题,尤其是高产、高效的矿井.在实现"一井一面"集中生产的同时,也给搬家倒面工作提出了要求:如何实现快速、安全、高效的搬迁工作.文章主要阐述了寺河矿二号井的1301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在紧密的劳动组织下通过技术研究,大胆启用新技术,快速、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搬迁任务.  相似文献   

2.
综采面液压支架的搬迁是煤矿研究的重点课题,尤其是高产、高效的矿井。在实现一井一面集中生产的同时,也给搬家倒面工作提出了要求:如何实现快速、安全、高效的搬迁工作。文章主要阐述了寺河矿二号井的1301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在紧密的劳动组织下通过技术研究,大胆启用新技术,快速、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搬迁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量子雷达"能做什么?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光子的量子特征原理研制出可探测隐身飞机的技术,通过这项新技术可以探测到各种类型的雷达隐形物体,即便具有优异雷达隐身的飞行器也会在"量子雷达"下显露原形。目前所使用的常规雷达容易受到一系列技术干扰而无法探测目标,如箔条干扰会在雷达上形成虚假的信号,也可用特殊手段使雷达致盲,或者通过改变飞行器外形、增  相似文献   

4.
探测飞机的遥感设备,主要有雷达、红外、光学和声波探测系统四种。因此,隐身技术也可分为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和声波隐身四类。由于雷达占60%、红外探测占30%、光学及其它探测器占10%左右,所以飞机隐身的重点在飞机前半部,前半部主要是雷达隐身,后半部主要是红外隐身。一、雷达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就是通过改变飞机的外形、材  相似文献   

5.
对星载Ku, Ka和W波段微波雷达联合观测中纬度陆地气旋、热带台风和热带洋面气旋个例中云和降水的三维结构进行了模拟仿真.首先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云模式模拟了个例中各种水凝物的时空分布,并利用Aqua卫星MODIS观测结果直接检验了中纬度陆地气旋个例模拟结果;然后将模拟结果作为输入,利用星载雷达模拟器计算了相应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并利用CloudsSat卫星的W波段云雷达CPR实测信号对之进行了验证;随后利用该模拟数据研究了不同粒子雷达回波反射率的特点.最后假设Ku,Ka和W波段雷达的灵敏度分别为15, 5和-35 dBZ,定量研究了这3个波段在探测云顶高度、云底高度上的优缺点和误差大小.模拟结果证实随着频率的增高,水凝物粒子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减小.非降水云水和云冰粒子回波明显弱于降水和降雪粒子,一般很难被Ku和Ka波段星载雷达观测到.研究发现W波段雷达对云顶的探测误差一般很小(不到30 m),而Ku,Ka雷达对云顶的探测误差可达数千米.对云底探测而言,W波段雷达可以有效穿透低层液态水含量低的天气系统,但对强降水天气系统云底探测误差较大;Ka波段雷达在台风眼壁云墙附近的强降水区也会出现较大探测误差;而Ku波段雷达云底的探测误差都较小.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工作原理,对地质雷达检测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检测,说明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应用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工作原理,对地质雷达检测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检测,说明了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的应用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隧道施工中的衬砌质量,工作人员应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无损检测.文章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中的密实、不密实、脱空、钢筋、钢拱架以及避车洞等的反射图像,分析了隧道衬砌中产生各种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稀疏雷达成像旨在远低于奈奎斯特率采样下对稀疏场景实施高分辨率微波成像.本文概述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系统探索与创新实践.核心贡献包括:提出L_(1/2)正则化理论作为新的稀疏雷达成像理论,提出不直接基于雷达观测而基于雷达回波模拟算子重构的稀疏雷达成像新模型,提出以3D相变图分析为依据的稀疏雷达成像系统设计方法等.根据新的理论、模型和设计方法,研制了首部稀疏雷达原理样机并开展了机载实验.实验验证了所提新理论、新模型与新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展示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声雷达探测中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秀骥 《科学通报》1987,32(18):1400-1400
声雷达是探测大气边界层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它可以取得风、温度、湍流统计特性廓线等许多重要的大气边界层参数。目前,在分析声雷达探测资料中,普遍采用下列声雷达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