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串行通信的可靠性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基本的80C196 MC单片机串行通信设计及Visual C++ 5 .0 开发Windows 95 平台下的PC机串行通信入手,结合串行通信的抗干扰措施,介绍如何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实现80C196 MC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  相似文献   

2.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讯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C机具有处理速度快,存储量大,良好的用户界面.而单片机具控制方便,接口简单等特点.因此PC机与单片机相结合在工业监控、数据采集和实时控制系统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AT89C52单片机与PC机之间串行通讯实现,包括硬件结构及软件设计.单片机部分由汇编语言实现,PC机部分分别介绍了用VB语言的MSComm控件及调用W indows API函数来实现通讯.  相似文献   

3.
一般的PC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需要单片机采集数据,然后用异步串行通讯方式传给PC机。本文着重用VB具有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友好的用户界面等优点,来探讨在VB环境下来实现PC机与单片机(8031)之间串行通讯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单相全桥式逆变的400Hz中频电源主电路设计以及基于80C196MC的控制电路设计。简单介绍80C196Mc芯片的特点以及由此可实现的电源稳压模式或者限流模式。为了实现逆变电源的智能化特点,特设计串行通讯模块与上位机通讯。  相似文献   

5.
介绍微机保护通讯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要求,提出微机保护通讯网络宜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网络管理由中心主节点通讯管理机来实现;讨论单片机普通串行通讯方式对微机保护现场单元实时性的影响;结合开发微机保护通讯管理机,介绍在通讯系统中如何利用80C196KC单片机的PTS功能,实现现场通讯的微代码化。针对PTS一次传送模式被传数据定长的特点,提出应在通讯协议中指定下行数据包的长度及格式,并采用数据包冗余技术,提高通讯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单片机与PC机的串口通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常用PC机串行接口的比较,阐述了用C Builder语言实现基于ActiveX技术的串行通信编程的过程,介绍了C Builder的Tcomm组件特性和8031单片中机主要通信程序模块的设计思想,利用C Builder语言制作的应用程序界面,最后通过调用TComm控件来实现PC机与MCS 51系列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并给出了主要通讯程序、模块的C Builder代码和汇编语言程序。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单相全桥式逆变的400人Hz中频电源主电路设计以及基于80C196MC的控制电路设计。简单介绍80C196MC芯片的特点以及由此可实现的电源稳压模式或者限流模式。为了实现逆变电源的智能化特点,特设计串行通讯模块与上位机通讯。最后介绍了系统软件主程序以及中断及其采样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8.
以PS1016单片机为例,介绍了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讯,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Windows98下利用VB的串行通讯控件可实现PC机与多单片机的通讯,采用定时器控件大大加快了自动化进程,并可克服以往多握手协议造成的通讯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9.
张杰 《科技信息》2010,(19):84-84,89
串口通讯对单片机而言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实现将单片机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端,而且也能实现计算机对单片机的控制。由于其所需电缆线少,接线简单,所以在较远距离传输中,人们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单片机来对一些工业控制系统中如温度、流量和压力等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PC机具有强大的监控和管理功能,而单片机则具有快速及灵活的控制特点,通过PC机的RS-232串行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是许多测控系统中常用的一种通信解决方案。因此如何实现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论述在VB环境下PC机与单片机之间实现串行通讯的软硬件方案。PC机的通讯程序使用Visual Basic编写,VB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因其具有界面友好,编程简便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Visual Basic 6.0版本带有专门实现串行通讯的MSCOMM控件。  相似文献   

10.
VC++中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VC 中的MSComm控件实现了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常用的PC机与单片机的异步串行通讯,使用MSComm控件编程简单,能够满足串行通讯的要求,对于工业监控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都是非常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网络对科学交流与研究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数字网络环境尚在形成与完善中,但是以数字网络为载体的科学交流和研究已愈来愈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将科学交流划分为双向/多向同步交流、双向/多向异步交流和单向交流3种形式。与传统交流模式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与研究有其优越性,也有一些弊端;理想的科学交流与研究系统应该是由传统交流方式和数字网络交流方式所共同构成的优势互补、相互协同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深入分析P2P通信规则,以并发通信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群发通信树构建算法——“困难节点”优先通信树算法.对比支路优先试加节点通信树算法,更加合理的布局各个节点在通信树中的位置,模拟结果表明,“困难节点”优先通信树算法的通信效率优于支路优先试加节点通信树算法.  相似文献   

13.
李铁男  翟涛  温强 《应用科技》2005,32(8):31-33
本系统在滴灌水网的控制节点处加装无线通讯单元实现了对全系统的远动功能.滴灌控制装置主要由PLC、无线数传电台/遥控模块、交流变频器、远传压力表组成.通过PLC控制数传电台和遥控模块,成功地实现了数传电台及遥控模块间的无线通讯,使得滴灌系统中各节点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14.
博客的写作与传统纸质文章以及其它形式的网络文章的写作相比,有着不同层面的特点。从个人博客网站上自由发表的文章这一博客概念出发,分析博客写作在网络交流层面呈现的特点:网络交流的链接性、网络交流的个性化、网络交流的即时性、网络交流的开放性、网络交流的拿来主义和网络交流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拓扑传播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将拓扑学方法应用传播学,开辟了传播学的一个新方向--拓扑传播学.本文给出了信息传播渠道的一个严格数学定义,分别讨论了不同传播渠道和不同传播空间之间的同伦关系,证明了渠道同伦和传播空间同伦都是等价关系.据此,可以对不同传播渠道和不同传播空间进行等价聚类.最后讨论了可形成"舆论点"与"舆论区域"的传播空间特点,得出了"舆论"的一个严格数学定义,提出了舆论是一种数学映射的观点,并给出了舆论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文把Osgood传播系统看作是一个拓扑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Osgood传播系统的基本群模型,较为详细地讨论了Osgood传播系统的拓扑性质,得出了两点重要推论:一是Osgood传播系统的基本解是拓扑不变量;二是可形成舆论的Osgood传播系统是单连通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DNC通信系统的要求,对DNC系统的通信结构、底层通信接口和上层通信系统的集成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DNC系统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口头交流即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和现代都市都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社会生活诉诸于口头交流,人们在不断的口头交流中形成了种种民间文学的范式。这一范式具有鲜明的演说特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农云端 《科技信息》2011,(29):261-263
As the counterpar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This thesis aims at introducing ways of improving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context,basing on th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and its functions.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as great impact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To be a successful communicator in business world,we need to improve our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获得”并不完全取决于语码,交际者对环境的交际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交际预测的含义,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预测的各个重要因素,包括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观念和各种环境因素,包括文化环境,心理环境,时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与越南的科技交流,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上.科技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密切了中越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是共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相互支持的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