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无线组播网络中降低数据包重传次数及对抗信道衰落、建立稳定无线连接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动态组合重传算法。该算法采用动态线性组合编码算法(DLCCA),以提高无线组播网络带宽利用效率。首先,利用发送端向用户发送原始数据包;其次,通过组播网络的控制信道,发送端获取了网络用户的接收状态,对未正确解码的数据包进行编码,并在传输过程中根据网络状态采用动态组合策略来形成网络编码包,从而有效提高了网络的整体吞吐量。与此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低复杂度编码算法,并分析了所提编码算法的性能,获得了相应的理论分析结果。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无编码算法和XOR网络编码算法相比,动态组合重传算法可以显著减少30%的数据重传次数,提高了网络吞吐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网络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吞吐量,但会增加网络的复杂性这一问题,构造了一个特殊的无线mesh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一个新的编码算法。该算法通过构造一个虚拟源节点,利用在无线组播网络中,仅需对进入中继节点的链路进行编码,进入目标节点的链路,直接路由选择就能达到网络编码所能够达到的容量。从而允许与目的节点相连接的中继节点收到数据包后直接路由选择。与传统的基于机会的网络编码COPE算法相比,该算法有效地减少了原始数据包传输的次数,从而提高了以网络编码增益来衡量的网络吞吐量。仿真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网络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吞吐量,但会增加网络的复杂性这一问题,构造了一个特殊的无线mesh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一个新的编码算法.该算法通过构造一个虚拟源节点,利用在无线组播网络中,仅需对进入中继节点的链路进行编码,进入目标节点的链路,直接路由选择就能达到网络编码所能够达到的容量.从而允许与目的节点相连接的中继节点收到数据包后直接路由选择.与传统的基于机会的网络编码COPE算法相比,该算法有效地减少了原始数据包传输的次数,从而提高了以网络编码增益来衡量的网络吞吐量.仿真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编码技术,通过计算收到的数据包的线性相关性来判断其是否为非创新包,并检测它们是否为污染包,以阻止恶意节点的攻击行为,提出一个抗熵攻击和污染攻击的数据包过滤算法.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数据包过滤算法安全,并且能有效减少网络负载、提高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较好的公平性,同时拥有较高的吞吐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平性的多数据包发送调度算法.在该算法中,数据包是按照信源识别的方式来存放的.距离网关一跳范围外的节点,采用改进的最大最小公平性调度算法;距离网关一跳范围以内的节点,每次成功竞争信道后,若节点内各个堆栈都有数据包,则节点一次发送多个数据包,每个堆栈都发送一个.否则,节点等待空闲一段时间.通过对比仿真实验,网络具有较好的公平性以及较高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数据包抽样的基本方法及特点,论述了IP网络数据包抽样采集系统的体系结构,最后用Java实现了基于Poisson的数据包抽样。  相似文献   

7.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协作的节能路由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数据传输低能耗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节点协作的节能路由传输(ECGR)算法.该算法由以下2个方面构成:在物理层,WSN根据数据包循环冗余校验功能获得能够正确解包的节点,然后利用竞争选取算法推举出簇头节点,并通过与簇头节点进行信息交换,形成协作节点簇,从而进行协作发射信号,最终实现多节点分集增益;在网络层,协作节点簇利用基于地理位置信息路由算法,促使数据包始终向目的节点路由,避免了数据包路由向其他方向扩散.与其他同类算法相比,ECGR算法不仅增加了节点簇的传输距离,而且降低了网络整体能耗,并将能耗平衡分布于诸多节点,进而延长了网络寿命.仿真实验表明,当节点密度为0.03时,历经400次仿真,ECGR算法的节点存活率比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算法提高了70%.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MSNs的QoS路由算法。本文在分析了WMSNs的QoS路由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蚁群算法的QoS路由算法,并对节点排队模型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时,在满足网络QoS参数需求的前提下,节点平均寿命和数据包延迟要优于传统的DD算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网络化控制系统中存在的时变网络诱导时延和数据包丢失,提出基于最优预测状态估计的网络化线性二次型高斯(LQG)最优控制算法.对于存在网络诱导时延的情况,考虑反馈信号的网络诱导时延大于1个采样周期的情况,把网络化最优预测状态估计算法与传统最优控制算法结合,补偿网络诱导时延的影响.对于存在时变数据包丢失的情况,把时变数据包丢失的状态描述为1个二元赋值变量,假定当数据包丢失时目标节点保持上一时刻的值,给出相应的最优预测状态估计器和线性二次型(LQ)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定理成立;网络化最优预测状态估计方法的缺点在于随着网络诱导时延增大或数据包丢失数目增加,其预测估计误差协方差阵略微增大,从而导致最优控制系统的代价略微增长.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李磊  王晶  李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13):3685-3689
数据采集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其内容.对于基于内容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来说,仅分析零碎的数据包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必需将一个会话中双向传输的所有数据包进行的拼接,并排除协商、应答、重传、包头等网络附加信息,最终实现还原与重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内容的监控与审查.根据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监控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应用层协议标志进行协议识别和还原重组的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提高了分析的速度,同时大大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数据包捕获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协议分析软件、防火墙等都需要捕获数据包。本文介绍了Jpcap的基本结构,并讨论了基于Jpcap的数据包捕获与发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数据包捕获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协议分析软件、防火墙等都需要捕获数据包。本文介绍了Jpcap的基本结构,并讨论了基于Jpcap的数据包捕获与发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利用基本算术指令的运算,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包编码加密的算法.此算法利用非线性随机异或操作,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递的数据包进行加密.试验结果表明,减小无线传感器网络加密算法的复杂度,可以明显降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消耗.同时提出的数据包编码加密算法可以明显降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消耗,有利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的延长.相比于现有的公共或对称钥匙方案,所提出的方法更加节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速网络安全产品在处理速率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IXP2400网络处理器的高速数据包分流模型,并研究了基于Hash技术和LRU算法的动态数据包分流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动态数据包分流算法达到了千兆线速IP数据包分流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人们通过携带无线设备在近距离范围内彼此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信息的传播。由于移动社交网络中一般不存在端到端的连接,使得数据转发算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社区和节点的社会属性角度,利用社区和节点的影响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响力的数据转发算法(data forwarding algorithm based on impact,DFAI)。在该算法中,携带数据包的节点只有在遇到影响力达到一定要求的节点时,才拷贝数据包给相遇节点。仿真试验结果显示,与经典的Epidemic和Label算法相比,DFAI可以明显降低网络开销,同时接近Epidemic算法达到的最大传递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避免链路出现拥塞,针对数据中心流调度策略在进行数据流迁移尤其是大流的迁移容易产生数据流丢包并出现接收端数据包乱序,从而造成网络吞吐量降低的问题,基于SDN/OpenFlow架构,提出了一种采用熔断机制的动态路由算法F-TAM;同时,设计了新的测量方法来获取精确的链路状态时效信息,当算法被触发时能及时计算出合理的熔断时间,从而能充分利用网络中存在的多路径进行负载均衡,并解决了由于传输路径的不同时延所造成的接收端数据包乱序问题.实验结果表明:F-TAM能够利用网络中的冗余链路进行细粒度负载均衡并提升网络吞吐量,且不会出现接收端数据包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析Ad Hoc网络现有的AODV改进算法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转发的广播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AODV路由协议.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平均时延、数据包的到达率、路由发现频率等方面的性能优于AODV算法.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Ad hoc网络多包接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相位调制实现信号分离的盲干扰消除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Ad hoc网络多包接收算法。该算法采用判决反馈和信道估计机制降低了弱用户数据包恢复的误码率。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不仅能够实现多包接收和多包分离,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网络的多包接收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一种基于可控网络的攻击源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化描述了可控网络模型,分析了网络隐匿攻击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控网络内隐匿攻击鉴别及攻击源定位算法。在可控网络内设置分布式监测点和监测中心。监测点捕捉网内数据包,采用基于特征的网络隐匿攻击检测规则,利用监测中心实现的监测点间信息交互,应用算法识别出可控网络内部的隐匿攻击,并确定攻击源位置。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刘萍 《甘肃科技》2011,27(18):27-28
在分析了EPON的DBA的基础上,根据分布式计算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可适用于分布式光网络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DPDBA。该算法根据通信数据包的实时性和时序性,进行动态调度,预测动态分配信用带宽。通过数据包的时延分析和仿真,表明该算法能适用于分布式光网络,减少了数据包的时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