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里明确指出,犹太人问题的实质是现代政治国家的问题。针对鲍威尔只批判基督教国家而不批判"国家本身"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从基督教国家到现代政治国家凸显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充分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性,同时也看到了政治解放的限度。这种限度导致了现代政治国家的内在缺陷,即现代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政治国家的实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基督教国家。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政治国家必然会沦为市民社会的手段和工具,市民社会最终会取代现代政治国家并成为现代政治国家的目的。于是,马克思从对现代政治国家的批判转向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进一步引出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一定程度上为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2.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总体定位与中长期目标 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和高校科技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总体定位。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科技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该文梳理了国家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特点,总结了美国在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国家实验室的经验,指出此举是科研组织不断创新,以适应大科学时代跨学科、交叉式研究的体现。针对目前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在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国家实验室的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家是宪政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主体,它作为社会和政府的统一体,是一个展开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行政国家、立法国家和司法国家.在司法国家阶段,国家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宪政体系也因此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5.
并非会议曾对亚非国家和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反对殖民主义,保障世界和平和反对侵略战争、促进友好合作和消除疑惧对立的共同斗争,作了重要的贡献。在亚非会议后,亚非国家和人民根据亚非会议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和各项决议的精神,展开了多方面的活动。亚非会议的成就正在亚非地区的国际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相互了解、尊重和支持大家知道,在亚非会议期间,与会国家进行了自由的、广泛的接触。这种接触促进了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对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起了很大作用。在亚非会议后,亚非国家继续进行了这种接触,并有新的发展.埃及总理纳赛尔在回国途中访问了阿富汗。沙特阿  相似文献   

6.
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是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但长期以来在国际法学界和国家实践当中,对该管辖豁免应当界定为绝对豁免还是相对豁免存在很大分歧。《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公约》为统一解释或适用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做出了很大努力,我国已于2005签署了该公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有关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立场和条约在国内适用的实践,提出了在我国适用《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公约》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必然呼唤更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突破。刘艳房博士的新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论述了国家形象战略理论,深入探讨和发掘国家形象战略和国家利益实现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当前中国实施国家形象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笔者深深感受到这本著作的价值、分量和魅力,26万字的论述,蔚然呈现一个东方大国在国家形象战略方面昂首壮阔的新气象,展示了一个在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化的视角对美日国家质量奖的对比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地区和组织都相继设立了国家质量奖,质量奖已成为企业卓越表现的标杆,在企业精益求精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戴明奖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作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世界级质量奖项,为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二者间仍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基于文化的视角对美日国家质量奖进行了对比及分析,指出历史背景、企业文化和企业质量文化是造成美日国家质量奖存在差别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在对美日国家质量奖和美日文化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国家质量奖和中国质量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也因其防范的难度不断增大,国家安全需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网络最广泛、最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特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层面构建了对这一群体国家安全意识的协同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丢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族”国家的分野。基于“大民族”国家观念,清政府在整合东北和藏区疆域过程中,重塑了近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人民民主国家是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建立了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城乡劳动人民统治的人民民主国家.欧洲人民民主国家是在苏联给予各方面的无私援助之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这些国家自从在苏联红军的援助  相似文献   

12.
泰国北部的拉祜族迁徙历史并不长,但对自己曾经的国家和故土的记忆却很模糊,他们主动"遗忘"了历史,并通过宗教故事杜撰了"没有国家"的集体意识。进入泰国定居后,在得到泰国公民证、获得泰国政府的福利和特殊支持后,新的国家观念又重新建立起来。对泰国拉祜族在迁徙中去国家认同和重建国家认同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构建国家认同的四个要素:合法性、利益获得、权力表达和文化包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中叶相继发生的波兰、匈牙利危机,极大地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关系时,不能摆脱旧的思维与模式,干预兄弟党事务甚至他国内政,导致矛盾复杂和升级。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和真诚帮助下,苏共领导人适时调整了应对策略和措施,最终使危机得到了缓解。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给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处理党际、国际关系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日两国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建构主义角色身份理论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建构主义认为,共有观念(文化)建构国家身份,国家身份界定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交往行为。正是中日所处的"洛克文化"建构了中日间消极性的角色身份,这种角色身份又决定了日本的国家利益是:阻碍中国的发展,遏制中国的崛起,于是在能源问题上与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于短短的历史时期内,在建设社会主义基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国家已经不是经济落后和依赖外国帝国主义的国家了,它们正在发展成为先进的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大家知道,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虽然因战争而受到的损害比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得多,然而它们的工业产量在一九五一年就超过了战前水平。到一九五三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六个国家的工业总水平,比战前增加了二倍以上;而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希腊和卢森堡这六个资本主义国家,只是由于经济军事化和扩张战争工业  相似文献   

16.
治理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中国叙事来源于中央苏区治国理政的早期实践。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国理政探索,在国家治理模式、核心、价值、方式和路径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教训,凝练了国家治理的中国故事,形成了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道路,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国家治理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18年《国家与革命》在俄国彼得格勒出版。这篇著作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与革命的有关言论收集起来,加以系统化,制订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系统理论。它不仅在理论上特别重要,而且成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战斗纲领和行动指南。列宁在著作中详尽地阐发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核心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论述了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消亡等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云的国家市场经济思想得到了充实和完善。陈云提出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应包含有国家市场和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观点,以及在购销的计划手段之外,还应该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的观点。陈云的国家市场经济思想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 ,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 ,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 ,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20.
研发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何去何从?在8月27日召开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体制改革与全球融合"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研讨会致力于介绍中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共同探讨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理论及实践,为我国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益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