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玉华 《科学之友》2006,(2):73-73
在德国,有位名叫卡尔威特的人,他有一个孩子在不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这位父亲总结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有这样几条。  相似文献   

2.
何以自豪     
"我决心在化学方面取得哲学博十学位,我做到了;我决定娶一位非同寻常的姑娘,我做到了;我决定要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我做到了;然后我决定写小说,我做到了;而后我决定写论述科学的书,我也做到了;最后,我决定成为时代的作家--现在我确实成了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2010年9月,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以86岁的高龄,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据介绍,他那篇受到导师麦大维称赞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及到唐代盛世时期的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史烈  刘少雪 《科学》2005,57(1):6-9
教育历来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社会活动,不管是主宰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教育,还是数百年前西方国家创办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都有明确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07,(12):39-39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教授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针对本国学生的"蜗居"现象撰文指出:那些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包括年轻的科学家需要跨国流动,就科学层面而言,他们从中可以达到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6.
张冬梅印象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4,(11):30-30
我和张冬梅只见了一次面,访谈的时间也不超过2个小时,但看她的材料、简历,特别是听她一讲,就觉得这个女博士不简单。首先她对自己的专业——林木遗传育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她从河南农大本科、硕士毕业后在县林业局工作2年后,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又到中国林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2年。一年前调到  相似文献   

7.
博士学位、在国外从事过2年以上的博士后和课题研究,承担过多项省部级及国家级的科研项目,35岁即被聘为研究员(教授)、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这是我刚刚访问的入选2006年度上海市启明星  相似文献   

8.
幸福的密码     
霍华德·金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知名终身教授。年轻时.他攻读该校哲学系博士学位,为了完成课题《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的毕业论文,他向市民随机派发了10000份问卷。  相似文献   

9.
伍连德传略     
青宁生 《科学》2007,59(6):3-3
伍连德,字星联.1879年3月10日生于马来亚槟榔屿。祖籍广东台山,他的父亲伍祺学是学徒出身的金店老板。1896年他考取英国女王奖学金,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医,1899年通过考试获得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奖学金.成为第一个在该院实习的中国人。1902年获医学士学位.并得到伊曼纽尔学院每年150英磅的研究奖学金,在利物浦热带医学院从事研究学习。1903年,  相似文献   

10.
吴大猷 《科学》2007,59(6):52-55
吴大猷先生(1907~20OO年)出生于广州,1931年赴美,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吴大猷先生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开始其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研究生涯,对中国物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育了多位优秀物理学家,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马仕俊、郭永怀、黄昆、杨振宁、李政道等。1997年。吴大猷先生在台湾大学等校开设讲座,主题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海峡两岸学者根据该讲座录音整理出版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一书。今年是吴大猷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节选该书中的部分内容,谨此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洋葱细胞中活跃基因转录的超微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伟  何孟元  郝水 《科学通报》2000,45(22):2403-2408
借助于抗RNA/DNA杂合体抗体在原位水平标记和分析高等植物洋葱细胞中活跃基因转录的精细位点。结果表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标记信号分布的位置比较相似,一般集中分布于没有嵴或类囊体存在的近中央基质部位;在细胞核中非核仁区域,标记的转录信号一般成簇地分布在间期染色体周边伸出的解集缩的染色质纤丝上,并且在细胞核中存在着基因活跃转录的密集区域-基因转录富集区;核仁中rRNA合成位点在纤维中心的边缘以及靠近纤维  相似文献   

12.
13.
The Science Fu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elegation, headed by Prof. Sun Jiaguang, Vice President of NSFC, visited the U. S. A. from July 6 to 11, 9008. During the visit, the delegation met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section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and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 and obtained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procedures, structures and relevant working system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t NSF and NIH through face-to-face consult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delegation was composed of NSFC staff from the Bureau of Planning, Bureau of Finance, Bureau of Policy,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General Office and a representative from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inance.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的一些大学创办的研究园于50年代开始兴起,近年来有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大。美国的研究园环境和条件独特,服务项目众多。一些人对研究园虽然存有异议,但研究园可使高等教育与工业界相结合,是技术转让的一种良好途径,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大学—工业联合体。因此,美国的研究园目前仍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正在仿效美国创办自己的研究园。  相似文献   

15.
16.
On June 25, Prof. Zhu Zuoyan, Vice President of NSFC, met with a German delegation led by Ms. Flach, Chair-man of the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German Federal Parliament. The meeting started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SFC, especially its cooperation with Germany from the Chinese side, and was fol-lowed by a heated discussion on issues concerning peer review, budget an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7.
沉醉于科学美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拟就量子力学的伟大先驱与英雄人物之一──保罗·狄拉克的科学美学观及其科学臻美方法论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生命起源问题是困惑人类最大的难题之一,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为探索它的答案而孜孜不倦,但现在离最终解决还有很大距离.1953年的米勒-尤里实验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且完成这个实验的米勒(S.L.Miller)当时才23岁.  相似文献   

19.
尹晓冬  周金蕊 《自然杂志》2012,34(4):245-248
周如松(1912-2005),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较早从事金属物理学研究的女科学家,是继中国第一位女性物理学博士顾静徽(1900-1983)[1]之后的第二位攻读物理学并获博士学位的女物理学家.周如松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周鲠生(1889-1971)是著名的国际法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1945-1949)及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部顾问.周如松的丈夫陈华癸(1914-2002)是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如松在金属晶体研究领域的工作是中国该领域中比较早的开拓者,她与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临照(1906-1999)院士同是英国物理学家安德雷德(E.N.da C.Andrade,1887-1971)的门生,留英期间的工作为其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周如松回国后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金属物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毕生心血献给金属晶体研究以及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笔者对周如松的生平以及她在金属物理研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成就作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以纪念周如松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20.
Prof. Zhu Zuoyan, Vice President of NSFC, met with visiting Prof. Julia Higgins from the Royal Society of UK on Oct. 17, 2005 at NSFC. During the meeting, Prof. Zhu gave an introduction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t NSFC, especially pro- grams and measures for talent fostering, including the Science Fund for Creative Research Groups, National Sci-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the Joint Research Fund for Overseas Chinese Young Scholars, the Young Scientist Fund and 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