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舰  刘丹鹤 《科学》2005,57(5):44-48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事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开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新局面。本文试图追寻历史上中国科学社与清华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近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3.
大陆科学钻探与中国科学深钻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采 《科学》2002,54(2):22-25
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已经历了无数个春秋.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但是,由于坚硬地壳岩石的阻隔,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入地"计划应运而生,这就是直接观测地球陆壳的"大陆科学钻探".作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深钻是当代地球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也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5.
6.
7.
徐宗良 《科学》2001,53(1):40-43
  相似文献   

8.
张剑 《科学》2005,57(2):42-45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存浩 《科学》2004,56(4):6-7
科学道德是全球科技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倡导先进的科学文化、履行科学对社会的责任、保证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周光召 《科学》1989,41(4):243-246
  相似文献   

11.
时东陆 《科学》2007,59(3):4-9
我们首先必须定义“科学”这个名词。事实上“科学”一词应该是“现代科学”(modern science)的简称,因为科学的定义是近代和现代才真正产生的。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科学还没有完整的定义,因而很难在没有定义的前提下讨论科学。所以,必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讨论科学的形成和定义。  相似文献   

12.
张昌芳  刘家福  张娟 《自然杂志》2010,32(3):176-179
笔者主要介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本土化时期,中国科学界为参加以科学进步为主线的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所做的筹备工作,以及准备选送的科学赛品的科学水平,并对其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章道义 《科学》2005,57(2):31-33
中国的科普,是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教文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一项面向大众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4.
Professor Shi Changxu,former vice-president of NSFC,won the Top Prize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for 2011.At a ceremony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he received the certificate from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on January 14,2011.  相似文献   

15.
姚健  谢金红 《科学》2005,57(4):31-33
Information science是1960年正式问世的一门学科。在对其名称与定位问题上,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争论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16.
李思孟 《科学》2002,54(2):41-42
21世纪伊始,中国科技史界、哲学界及相关领域的一些学者,正式举起"自然国学"的旗帜,在若干学术活动中加以阐述,引起热烈讨论,一些新闻媒体也相继做了报道.自然国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在孕育之中,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且与西方传统不同的科学内容,中国传统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尹晓冬  周金蕊 《自然杂志》2011,33(5):307-310
胡乾善(1911~2004),工程力学教育家和振动专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4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博克伯克学院( Birkbeck,University of London),从事宇宙射线研究工作,1937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起,改行从事机械工程研究,并长期从事工程力学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张存浩 《科学》2006,58(1):1-2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有名为“科学”(Science)的刊物。这些刊物年代久远,影响卓著。中国的《科学》也是这样一份刊物。这份刊物的创办人是一批早年旅美的爱国青年。他们在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训练后,从内心发出了对科学的深切呼唤,试图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赛先生来救中国。  相似文献   

19.
张剑 《科学》2006,58(6):26-28
任鸿隽作为中国近代科学最为重要的组织者之一,他是中国科学社的灵魂人物,先后出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领导人、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等。他关于中国近代科学全面发展、优先发展与有序发展、国家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通过这些职位与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年是任鸿隽诞辰120周年,梳理他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及影响,不仅是对他的缅怀,对今天我国科学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I have met Professor Shi Changxu only a few times at meetings in China.One encounter t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a meeting held in Beijing late December 2002.I was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Centre for Interfacial Materials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nder the CAS program of Outstanding Overseas Chinese Scientists.Professor Shi was the Chair of the Experts Panel at the meeting.Of course the meeting went very well,and the centre was sup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