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川省甘薯病毒病调查及病原血清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病毒病是危害我省甘薯产量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硝酸纤维膜酶联免疫检测法(NCM-ELISA)对采自成都平原以及绵阳、南充等四川重要甘薯产地的301份具有一定症状的甘薯新鲜叶片进行病毒检测。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共发生包括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G病毒(SPVG)、甘薯退绿病毒(SPCFV)等至少4种甘薯病毒,分析得出,不同甘薯品种与地区之间的病毒种类及感染程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新培育番茄栽培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抗性水平,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品种的抗病性差异,以金棚1 号和金曼为感病对照,采用带毒烟粉虱自然传毒方式,对各品种的发病时间、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等参数进行比较,结合PCR 及ELISA 对TYLCV 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了18 个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TYLCV 的抗性差异较大。金棚1 号和金曼两份材料发病率都达到100%,病情指数在65.2 以上,属于典型的感病品种;秋光15-6、PC-88 和秋光69 号3 份材料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为0,属于抗性较高的品种;其他13 份材料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在5.6%~45.2%和2.6~18.0 之间,分别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耐病水平。 相似文献
3.
1984——1985年在石河子地区采集了蕃茄病毒标样175个,包括不同症状和严重度的病株。通过鉴别寄主反应,蚜传实验,物化属性测定血清学反应及病毒提纯后的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进行了病毒种类的常规鉴定。初步认为,1984年石河子地区蕃茄病毒病的主要病源是TMV—蕃茄株系,占田间流行病源的74.5%,占调查样点的81.8%,其次为TMV—普通株系和CMV分别占30.6%和24%,同时占调查样点的63.6%和72.76%,但未发现CMV单独感染的病株。 在鉴定工作的同时,对蕃茄病毒病的流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品种抗病性,种子带毒情况,种子消毒及蕃茄病毒病的田间防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对蕃茄病毒病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温度,连作及田间管理等。远离菜地且有自然屏障的蕃茄病毒病明显减轻。除此,蕃茄品种间有一定的抗病性差异。新鲜种子带毒率高,贮藏数月后带毒率明显降低,用磷酸三钠和次氯酸钠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降低种子带毒率;磷酸二氢钾在蕃茄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洒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且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1983~1984年我们对新疆发生的大豆病毒病进行了毒源鉴定工作。病毒的寄主范围很窄,测定的十四种植物中只能侵染大豆和菜豆品种Topcrop,不能侵染菜豆其他品种、豇豆、蚕豆、绿豆、豌豆、眉豆等豆科植物,也不能侵染普通烟、曼陀罗、百日菊、苋色藜、昆诺阿藜等。病毒的种传率为0.6—15.2%,棉黑蚜、桃蚜可以传毒。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0℃,稀释限点1:1000,体外保毒期四天。所有毒源标样与标准的大豆花叶病毒(SMV)抗血清发生明显的沉淀反应,一少部分标样与SMV抗血清发生反应的同时,还与苜蓿花叶病毒(AMV)的抗血清发生反应。电镜上观察病毒粒体为线状,大小为700~800×10~15毫微米。根据以上性状,引致新疆大豆病毒病的毒原主要为大豆花叶病毒(SMV)。 相似文献
5.
1983年9月,从新疆石河子豇豆病毒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p—1。汁液摩擦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三种豆科植物和二种藜科植物。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皱缩,下卷并有疱疹等症状;在绿豆上表现为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3—4天。Cp—1汁液易摩擦接种,桃蚜、棉黑蚜均可传毒,可通过种子传毒,种传率为10.6%。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为12—5×700—750纤米。病株叶片细胞内有风轮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BMV)的抗血清形成明显的沉淀线。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Cp—1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各地采取21个标样,经血清学和寄主范围测定,有13个标样属该病毒,约占62%。说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种植的豇豆上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1997年5月~1999年5月在广州对花烛苗枯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鉴定,认为其病原为金龟子绿僵茵(Metarguzuyn aniaopliae (Metsch)Sorok) 相似文献
7.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2)
为确定番茄对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以番茄骨干育种资源为试验材料,鉴定了34份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同时测定了8份骨干材料感病前后体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4.12%的番茄育种材料属于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免疫,高抗占11.76%。从34份番茄品种中任选取5份抗病和3份中抗番茄材料进行生化指标的比较,发现8份材料感病后的EST,PAL,POD活性均比感病前高。此外,8份材料的CAT活性感病后均比感病前低。 相似文献
8.
针对早春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连续进行了3年的调查,并对条斑病毒病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采集武汉市豇豆种植区豇豆枯萎病病株,经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获得菌株JKW-1、JKW-2和JKW-3,并对3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为致病的镰刀菌,其中菌株JKW-1和JKW-2菌落色泽为紫红色,JKW-3菌落色泽为白色,均能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但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分生孢子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这3个菌株的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搜索和比对分析,根据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结合豇豆病株症状和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判定引起武汉市豇豆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相似文献
11.
连续3年调查发生慢性枯萎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毛竹,进行了病原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表明,毛竹慢性枯萎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粘帚霉(Gliocladiumsp.)。该菌初生分生孢子梗轮枝状,长96~128μm,顶端轮生4~5个细瓶形小梗,轮生小梗长约19.2~24μm;次生分生孢子梗青霉状,长64~128μm,瓶梗大小(4.0~4.8)μm×(6.4~9.6)μm;分生孢子大小(2.4~6.2)μm×(1.9~3.2)μm。 相似文献
12.
侯保荣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
石河子垦区近年在甜瓜植株上发生一种新病害,病菌为害甜瓜叶、蔓、果,以叶片为主,病斑近园形,褐色,边缘水渍状,外缘有退绿晕圈。很多病斑,联接成片,使叶片枯焦,果实含糖量降低,重者,毫无食用价值。因对该病诊断不清,防治不利,病害扩展很快。经鉴定该病系Alternaria cucumerina(Ell.et Ev.)Elliott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3.
从典型病株上分离到1种大小为12nm*(600-800)nm的线状病毒,该病毒可通过汁液摩擦和棉蚜(Aphis gossypii)传播,人工接种可侵染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西葫芦(Cucurbita pepo),南瓜(C.Moschata),黄瓜(Cucumis sativus),西瓜(Cirullus vulgaris),毛节瓜(Citrullus vulgaria)和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等葫科植物引起花叶症状,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引起局部褪绿斑点,接种番木瓜(Carica Papaya),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心叶烟(N,glutimos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洋酸浆(Physalis floridana),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豇豆(Vigna sinensis),未见有任何症状:病毒的致死温度为55度-60度,稀释终点为10^-3,10^-4,存在17度-25度下放置10d还有侵染活力;ELISA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与西瓜花叶病毒-2(WMV-2)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引起广西罗汉果花叶病的病原病毒是WMV-2的一个株系,本研究还表明,罗汉果花叶病毒与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V),大豆花叶病毒(SMV)及莴苣花叶病毒(LMV)均有较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14.
女贞细菌性叶斑病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深褐色斑点。根据生理生化特性等试验结果,认为病原细菌是丁香假单胞菌女贞致病变种,即Pseudomonas syringae pv.ligustri pv.nov.Yang & Ren,模式菌株Lig—14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疆石河子、博乐和农十二师、昌吉等地的加工番茄田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条斑病毒病为害,2004年和2005年玛纳斯旱卡子滩所有田块都受到为害,部分田块绝收。屯河科林公司和乌苏公司试验种植的麦茬地加工番茄是因为播期晚普遍发病而没有成功,鲜食番茄秋季生产最大的风险也是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地区大葱病毒病主要表现为黄化、矮缩、条纹症。1986年我们从本院表现黄化、条纹症的大葱病株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86—1。经寄主范围测定,其奇主范围很窄,只感染百合科的大葱、洋葱和韭菜等。通过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染,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以看到不定型内含体。病毒致死温度为70—75℃,稀释限点为1000—10000,体外保毒期为4—8天,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线状,大小为750—850nm,超薄切片观察,可见风轮状内含体。说明为马铃薯y—组病毒的成员。根据上术特性和有关资料分析,石河子地区大葱病毒病的毒源应是洋葱黄矮病毒。近年来,石河子地区大葱病毒病发生日趋严重,一般发病率为5—10%,重者达25%以上,病株平均减产达27.3%。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黄化、矮缩和条纹。病叶有时扭曲,留种株严重矮化、花序减少,有时畸形、结实率降低,减产可达50%,严重影响大葱的生产,为此于1986—1987年对该病毒源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7.
松针褐斑病调查和病原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中国南方自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引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火炬松(P.laeda)营造用材林。1978年首先在福建发现松针褐斑病,使数千亩国外松林遭受毁灭性损失。1981~1985年的调查表明,湿地松、火炬松和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是高度感病树种;长叶松(P.palustris)、短叶松(P.echinata),加勒比松(P.caribaea)和砂松(P.clausa)感病较轻;而乡土树种马尾松(P.massoniana)和黄山松(P.taiwanensis)高度抗病,海南五针松(P.fenzeliana)未见发病。病害分布很广,已在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东和广西等7个省区的48个县市发现,病原菌鉴定为Lecanosticta acicola (Th(?)m.)Sydow,它是子囊菌Scirrhia acicola (Drian.) Siggers的无性阶段,但有性阶段在中国尚未发现。文章对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形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新疆马铃薯疮痂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2008年首次发生在新疆的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以小薯片法和萝卜幼苗法测定分离物的致病性,对来自新疆伊犁地区表现明显疮痂症状的薯块进行了病原的分离。经对分离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的测定以及16S rDNA序列的分析比对。结果表明,引起新疆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为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和S.scabies;其中S.acidiscabies是引起新疆马铃薯疮痂病的优势种,且其致病力明显强于S.scabies。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某猪场的疑似链球菌病病料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出的典型菌株做进一步生化及血清学等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是Ⅱ型猪链球菌。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防治石河子一串红花叶病,采用提取dsRNA/RNA、RT-PCR、克隆和序列分析对病原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表明:从表现花叶的S4分离物中提取dsRNA,得到大小约4700和6300 bp的片段,以此dsRNA为模板,用蚕豆病毒属(Fabavirus)的兼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1条约390 bp片段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该片段大小为391nt,blast比对分析与蚕豆萎蔫病毒2号(BBWV2)的同源性最高,表明S4分离物为BBWV2。RNA1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大小为5957nt(不含poly A),仅编码1个开放阅读框(ORF),与已报道BBWV2的RNA1序列同源性为78.4%-10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