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生虫与人类的关系及寄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唐崇惕在自然界中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共栖、共生和寄生三类型。在寄生现象中的两种生物,寄生物受益,被寄生的生物(即寄主,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受害。受害的程度因寄生虫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蔡黎 《世界科学》1999,(8):32-34
寄生虫病概述寄生现象,可能与人类的历史同长,也许比人类的历史更长,是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其他生物体内和体表,进行吸取营养、排泄废物、得到保护、维持繁殖、危害宿主等活动。人体寄生虫就是指以人体为宿主的寄生生物,在整个生物体系中,现已证明有155种不同的生物可以寄生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疾病或危害。这些生物可能是有单个细胞的原虫如内阿米巴、多细胞的蠕虫如蛔虫和节肢动物的昆虫如蚊子等;也可能是寄生于人体内的如蛔虫和体表的如蚊子;有只要感染就能引起人们疾病的非条件性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也有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引起…  相似文献   

3.
美国加州大学 海洋生物学家凯 文·拉法特博士站 在海岸上,面对海 边生物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他看见的却是另一幕更加扣人心弦的 “大戏”。对他来说,真正好看的生命“大戏”的主角是那些生物表面之下的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寄生生物。凯文博士看着一群蜗牛说;“大约有40%以上的蜗牛感染了伪装起来使我们不容易发现的寄生生物。”他又指着雪花般飞落在岸上的海鸟说: “当这些鸟从洞里抓出蛤来吃时,蛤身体里的某些寄生生物便转移到了鸟的肠道里,没准儿鸟的肠道就会变成寄生吸血虫的大本营。” 据最新的研究发现,每一种生物都至少有一…  相似文献   

4.
美国一家知名电影公司曾经推出系列科幻影片《异形》,其中的异形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外形奇特,会寄生在地球生物体内吞食人体,并会随着寄生体DNA的不同而改变外形。这一系列影片推出之后,异形成为了怪异生物或者外星生物的代名词。英国显微摄影师菲利普·克拉索斯表示,长相怪异的异形其实十分常见,它们是一些微小的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人体吸引了许多不邀自来的“食客”。我们的身体里寄居了成百上千种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病毒是最早的寄生物种,然后是细菌,之后随着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更复杂的寄生“食客”纷至沓来。地球1亿物种中有一半为寄生物种。  相似文献   

6.
林声 《大自然探索》2014,(12):64-69
作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人体吸引了许多不邀自来的“食客”。我们的身体里寄居了成百上千种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病毒是最早的寄生物种,然后是细菌,之后随着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更复杂的寄生“食客”纷至沓来。地球1亿物种中有一半为寄生物种。以下十种令人恐怖的小小虫子,相信一定没人愿意让它们在自己的身体里“安家落户”。  相似文献   

7.
奇妙的共生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忍睹的残杀、势不两立的竞争、“损人利己”的寄生已是司空见惯: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狡诈、欺骗、诱惑、设置陷井等手段更是习以为常。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除了激烈对抗的一面,还有和谐共存、互相帮助和互相依赖的一面。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有时竞能达到如此密切的程度,以致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无法生存,这就是生物之间的共生现象。看来,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誓不两立的宿敌,也有生死与共的密友。  相似文献   

8.
奇妙的共生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忍睹的残杀、势不两立的竞争、"损人利己"的寄生已是司空见惯;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狡诈、欺骗、诱惑、设置陷井等手段更是习以为常.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除了激烈对抗的一面,还有和谐共存、互相帮助和互相依赖的一面.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有时竟能达到如此密切的程度,以致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无法生存,这就是生物之间的共生现象.看来,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誓不两立的宿敌,也有生死与共的密友.  相似文献   

9.
微管作为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在细胞生命过程,如细胞形态的建立和维持、细胞的迁移、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输以及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的排列和分离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不仅如此,微管还介入了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作为一种寄生生物,它的存活依赖于它最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极限     
最小的生物 人们了解的可以独立生存的最小的生物是支原体——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细菌.一些支原体对人体是有害的.人们认为,支原体是在减少基因组的基础上,从其他细菌进化而来的.最小的支原体的基因组仅仅是病毒的2倍.病毒更小,但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上才能生存.支原体的长度为0.1~0.3μm.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比支原体更小,基因也更少的生物能够独立生存吗?生物学家是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这不仅是出于好奇心,而且还因为答案有助于人们了解哪些是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
冉黎 《大自然探索》2007,(10):66-68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的生物是以血液为食的.在被冠以"吸血鬼"称号的动物名单中,有蚊子、吸血蝙蝠、某些种类的蝴蝶(有时它们可以致人死命),以及生活在南美的一种被当地人称为chipo的昆虫,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被称为"巴西吸血鬼"的寄生鲶,此外还有水蛭,即便是在今天,这种寄生虫偶尔还会被医师们启用,在医学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真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真核生物。据估计,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真菌物种约有150万种,目前世界上已被发现和描述过的真菌种类约为10万种。它们以腐生、共生和寄生等多种方式与自然环境、人类和其他生物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有益,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真菌约500种。真菌感染所引起人类、动物、植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科学》2011,(7):F0003-F0003
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生物依靠我们人类生存。而电子显微镜则让我们得以看清这些生活在“人体小宇宙”中的寄生虫。有些时候,寄生者和宿主互惠互利各取所需。而以下这些照片中的寄生虫却并非此类,它们不仅没有考虑宿主的需要,消耗我们的食物和营养,而且破坏人体组织,产生能使人患上严重疾病的病灶。  相似文献   

14.
最近的研究发现,寄生的黄蜂能从它们的寄主─—苍蝇身上吸取抗冻结物质,以保护自己越过寒冷的冬天。寄生黄蜂将它们的卵产在苍蝇的像蚕茧一样的蛹里;当它的卵开始孵化时,它们便以苍蝇的蛹为食。专家们认为此发现可用来对付讨厌的苍蝇,对它们进行生物控制。 为了越过寒冷的冬天,苍蝇和黄蜂均要进入冬眠 状态,此间它们都需要积 累抗冻结物质。但黄蜂进 入冬眠状态比苍蝇要晚两 个月。为了试图对此进行 解释,美国马里兰州学院 的大卫·瑞俄斯研究了寄 主苍蝇的冬眠状态如何影 响寄生者黄蜂卵的耐性。 结果发现,在冬眠状态的 蛹中成长…  相似文献   

15.
种间共生对许多原始生物是很重要的,而且常常是它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共生表示两个或几个生物体相依为命、互相提供利益。至于寄生,则表示在一方获得好处的同时使另一方不利,甚至危及另一方的生命。特别是在海洋中,微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共生是颇为普遍的现象,最重要的例子是裸甲藻属小型藻与建造珊瑚礁的水螅的共生。在这种情况下小型藻  相似文献   

16.
复杂生物,包括动物、陆生植物、真菌和宏体藻类等,它们是寒武纪至现今地球生物圈的主体.根据化石记录,地球生命自38亿年前起源以来,有近30亿年是单细胞的微体生物世界,直到距今10~8亿年的新元古代早期,复杂生命才开始出现.成冰纪可靠的化石记录极少,我们对这近1亿年生命史的认识非常有限.在埃迪卡拉纪,丰富的化石记录和分子钟的估算结果均指示,复杂生物已经发生了适应辐射,也进一步诠释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如今,如果还以宏体复杂生物化石的大量出现来定义“显生宙”,它应该包括埃迪卡拉纪更为合适.距今18~8亿年的元古宙中期是地质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环境最为稳定的时期,生物演化也似乎处于停滞状态,被地质学家称为“枯燥的十亿年”.本文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结合以往报道的化石资料,特别是对近年来中国一系列新化石的发现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正是在这长期稳定的环境中,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悄然地发生了寄生、共生和基因转移等一系列相互作用,演化出了复杂生物各大类型的单细胞祖先,并进一步实现了多细胞化和细胞分化,“枯燥的十亿年”并不“枯燥”,它建造了复杂生命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齿唇姬蜂对棉铃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丽红  王琛柱  钦俊德 《科学通报》2001,46(15):1303-1306
以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及其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模型,研究了内寄生蜂对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PO)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被寄生后,血淋巴的体外黑化率显著下降,酚氧化酶的活性被抑制。寄生后48h,血浆中PO的活性降低约83%。注射0.5雌蜂当量的萼液对PO活性的影响与寄生相似,这表明寄生引起的PO活性的下降与寄生蜂萼液中所含成分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正常未寄生情况下,血细胞中的酚氧化酶原(proPO)可被牛胰蛋白酶激活,而在寄生及注射萼液后,血细胞中的proPO则不能被牛胰蛋白酶激活,而且活性略有下降。以上结果显示,齿唇姬蜂对棉铃虫的寄生造成了PO的活性下降,而且这种抑制与寄生蜂的萼液有关,抑制的原因可能是萼液成分(多分DNA病毒等)抑制了proPO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或加速其降解所致。  相似文献   

18.
张长青 《世界科学》2014,(11):22-25
<正>事实上,超越人类感官能力之外的生物世界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直到最近,医学界对微生物的态度仍在善意的忽视、怀疑或不信任间摇摆不定。从好的方面理解,寄生于人体内的微生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从坏的角度考虑,微生物是致人类各种疾患的病原体……"雨水"中的"小动物"1676年,荷兰布商和业余博物学家的安东尼·凡·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用自己设计  相似文献   

19.
吴秀山 《知识就是力量》2010,(1):F0003-F0003
自然界中寄生的现象很多,鸟类中常见的是大杜鹃在大苇莺的巢中寄生,四声杜鹃在灰喜鹊的巢中寄生。图中是一只杜鹃在震旦鸦雀的巢中寄生,震旦鸦雀亲鸟正在喂比自己还大的养子。这个发现和记录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20.
<正>请忘记槲寄生作为树木"寄生杀手"的名声吧!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槲寄生其实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默默无闻的"森林守护者"。槲寄生是树木杀手吗?槲寄生,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的植物,可以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槲寄生四季常青,开黄色花朵,入冬结出各色的浆果。据记载,寄生于榆树的槲寄生果实为橙红色,寄生于杨树和枫杨的槲寄生果实呈淡黄色,寄生于梨树或山荆子的槲寄生果实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