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厦门同安湾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于2014年在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5个取样站进行了4个季节小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共获取了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寡毛类、多毛类、涡虫类、有孔虫类、介形类、双壳类、星虫类,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1.75%.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441.3±61.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555.8±104.6)μg/(10cm~2).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不同季节之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取样站之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无显著差异,生物量有显著差异.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均匀度指数(J′)、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λ)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光滩取样站.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个体数与底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底盐呈显著负相关;夏、秋两季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数以及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均与底盐呈显著相关.上述结果完善了我国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物种和生境多样性资料库,为滨海湿地公园管理、滩涂生态修复和红树林湿地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3个取样站进行了夏、秋、冬3个季节的定量取样,共发现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毛类、寡毛类、双壳类、腹足类、桡足类和昆虫类,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归为其他类.分析结果显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它与桡足类的丰度比值高,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 572±38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14±236)μg/(10cm2).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取样站和季节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丰度无显著差异;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量、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显著的季节变化,但取样站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呈现较高的丰度和较低的类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于2018年冬季在浙江西门岛红树林湿地设置5个站位采集沉积物样品,对该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组成、丰度,及其优势类群的优势属、摄食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有孔虫,以及一些未鉴定类群,其中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98.47%。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介于(47.331±5.923)~(88.363±4.177) ind/cm~2之间,总平均丰度为(64.371±16.243) ind/cm~2,各站位间的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 0.01)。5个站位鉴定出的海洋线虫隶属于43属18科,海洋线虫的优势属(优势度≥5%)依次为折咽线虫属(Ptycholaimellus)、萨巴线虫属(Sabatieria)、吞咽线虫属(Daptonema)、拟囊咽线虫属(Parasphaerolaimus)、近瘤线虫属(Adoncholaimus)和显齿线虫属(Viscosia),优势度依次为35.16%、15.00%、8.77%、7.71%、5.66%和5.33%。海洋线虫4种摄食类型丰度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是2A(46.07%)1B(27.30%)2B(25.82%)1A(0.82%),以2A型为主导。  相似文献   

4.
2005年11月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0个主要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双壳类、介形类、端足类、异足类、涟虫、腹足类和有孔虫.其中线虫的丰度占绝对优势,达154.05 ind/(10 cm2),占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55.98%.接下来依次为介形类58.37 ind/(10 cm2),有孔虫30.59 ind/(10 cm2),及多毛类15.09 ind/(10 cm2).而生物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为介形类、有孔虫、双壳类和多毛类,线虫因个体干重较轻,其生物量仅列第五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19个站位的分布有所不相同.其中高丰度区主要分布在芦潮港至小洋山间的海域,而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大小洋山港附近海域,两值分布的规律性都不强.分析认为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可能将原本一体的生物分布带分隔成了若干不相连的生物分布岛.这一现象同时体现在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的分布及相似生境聚类分析(UPGMA)的结果上.部分主要类群分布在不相连接的站位,同时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将相差较甚的站位聚在一起,并且其间无规律可觅.但总的来说,介形类和有孔虫的高丰度区主要分布于洋山港区附近的深水区,线虫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这符合它们大体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度梯度设置11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密度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动吻类、端足类、介形类、双壳类、纽虫,以及其他类.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3±404) ind/(10 cm2)和(292±414) ind/(10 cm2).此外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8属,主要优势属有Daptonema、Desmodora、Sabatieria、Parodontophora、Spilophorella和Neochromadora.海洋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地理位置接近的站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也较相似,部分站位平行样间呈现较高的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根据海洋线虫的各项生物变量进行九龙江口...  相似文献   

6.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4月,在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树林中,设采样站位3个,研究该红树林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3个站位共发现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1个,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92.94%,底栖桡足类居第二位,占总丰度的5.24%.在不同季节,线虫均占据绝对优势,桡足类其次.线虫在春季丰度最高,为(90.5±15.5)ind/cm2,而秋季最低,为(20.9±6.4)ind/cm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不同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在(97.4±28.3)~(38.9±24.3)ind/cm2之间,各站点间的丰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共鉴定线虫419条,分属于27属13科,其中有9个属是不同站位所共有的.按优势度从高到低排序,前五名依次是Sabatieria、Parasphaerolaimus、Adoncholaimus、Parodontophora、Terschellingia和Viscosia(并排第五).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说明泉州洛阳江红树林核心区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碎屑为食.  相似文献   

7.
于2010年1月28日在济南章丘浅井水稻田中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770±351 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692.3μgdwt·10·cm-2.共鉴定出6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比例达94.9%;其他类群依次为桡足类、介类、缓步类、寡毛类、甲壳类,线虫分布在5~8 cm的比例为40.3%.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种类组成,以及为淡水底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东海秋季(2012年10月)18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海域18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89±221)inds·10cm-2和(914.4±441.8)μgdwt.10cm-2,其分布从北向南,由近岸向外海呈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东海海域共分选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其丰度以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其优势度可达89.5%.生物量上多毛类则是最优势类群(44.7%)、其次为线虫(30.9%)、介形类(9.7%)和桡足类(4.7%)等.聚类分析显示1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可归为个群落垂直分布上,占总量57.7%的小型底栖动物及56.4%的线虫位于沉积物0-2cm的表层.东海海域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310种,隶属于133属,29科,4目,其中建立了1个新属,发表了7个新种和14个新纪录,主要优势种是Sabatieria paradoxa.De Man,1888、Dorylaimopsis rabalasis Zhang,1992、Parodontophora marina Zhang,1991等.在摄食类型上,沉积食性者(1A+1B)占优势(物种数占58.8%,个体数占56.0%);幼龄个体占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29.0%,雌雄比例平均为1.5∶1.线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及丰度的分布趋势与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的分布规律相似,即由近岸向外海先降低,至约124°E附近达到最低值,继而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10.
集美龙舟池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月22日,在集美龙舟池的6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进行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和有机质质量百分比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龙舟池中的小型底栖动物种类主要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少量的桡足类和一定数量的多毛类.线虫的密度变化范围为7.6~29.9个/cm2,最高值出现在主要排污口,49%~75%的数量分布在表层2cm,这种分布与底质中的有机质质量百分比成正相关(r=0.635>r0.05=0.576,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于2018年冬季,在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布设6个站点进行沉积物样品采集,研究该区域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优势属、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等.结果表明,高桥红树林湿地海洋线虫丰度变化范围为(69.68±35.22)~(123.03±22.19)ind/cm2,平均丰度为(96.37±23.24)ind/cm...  相似文献   

12.
厦门钟宅泥滩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9年2月和1999年5月在厦门钟宅泥滩3个取样站取样,获得自由生活海洋线虫48种,隶属于3目19科41属。这些海洋线虫在厦门潮间带均是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uariabilis)、Viscosi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l.)、囊咽线虫(Sphaerolaimusbalticus)和Thalassomonhystera sp.等五  相似文献   

13.
于2004年9月~2005年11月通过定点逐月采样调查,研究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特征.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群体总丰度在3310-21725 ind/L间变动,于2、5和8月分别有一个峰值,对总丰度贡献较大的主要是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各类群丰度的季节变动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红色中缢虫的丰度为225~14062ind/L,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2000ind/L以上;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在0~2875ind/L之间变动,多数月份低于300 ind/L,3月出现最大值;无壳纤毛虫在1570~8 512 ind/L之间变动,全年保持着较高的丰度,于2、5和9月均可形成峰值;无节幼体和砂壳纤毛虫变动范围分别为0~1063 ind/L和162~9625 ind/L,数量变动与水温的季节变化较为密切,在水温大于20℃的5~11月,有较高的丰度.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在10.86~111.65μg/L之间变动,由于曳尾虫(Tontonia)、螺体虫(Laboea)及砂壳纤毛虫的大量出现,生物量高值集中在相应的5~10月,5月出现最大值.微型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变动范围为7.01~141.64μg/(L.d),在5~10月生产力相对较高.据估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日摄食压力可达6%~267%.  相似文献   

14.
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于2012年秋季在温州潮间带设6条断面进行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及ABC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春、秋季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资源现状。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6目、31科、45种,以甲壳类与软体动物为主。(2)生物量与丰度普遍较低,滩涂区各断面以甲壳类占优势,岩礁区以软体动物占优势,且岩礁区生物量与丰度均远高于滩涂区。(3)长足长方蟹在滩涂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疣荔枝螺在岩礁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4)T3(苍南)、T5(洞头)断面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群落结构受较轻干扰,稳定性较好;而T2(平阳)、T6(洞头)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受较严重干扰,稳定性较差。建议合理利用底栖动物资源,修复沿岸海洋生态,科学管理沿岸海域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间的4个调查航次,对沿九龙江口分布的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及盐度变化幅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河口低盐区存在桡足类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沿河口分布的桡足类种类数与所在水域的盐度变化幅度呈线性负相关,反映了剧烈的盐度变化对桡足类种类多样性的限制作用.桡足类有限的适盐能力和伴随潮汐垂直移动以借助水流迁移的行为则可能是形成在低盐区种类多样性最小现象的内因.  相似文献   

16.
2008年4-6月,在浙江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28°30′-30°45′N,121°30′-123°15′E)进行了产卵场生态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鱼卵和仔稚鱼的采集分别使用水平和垂直浮游生物拖网,结果表明:凤鲚卵占该海区各种鱼卵总数量的第四位。表层网和垂直网采集到的凤鲚卵占同网型鱼卵总量的6.08%和2.56%,凤鲚卵出现在5-6月,以5月数量最多,5月份平均分布密度4.82粒/网(表层网),最高密度值150粒/网,6月平均分布密度3.02粒/网(表层网)、0.11粒/m(2垂直网),最高分布密度110粒/网。产卵场主要在杭州湾水域,表层水温17~23℃,表层盐度13~31.5,最适表温21~23℃,最适表盐13~26,水深15 m以内,透明度0.02~0.3 m。凤鲚仔稚鱼在表层网的4-6月和垂直网的6月均采集到,分布面较广,其中表层网采集的凤鲚仔、稚鱼累计居各鱼种仔稚鱼首位,最高分布密度值分别为4月8尾/网、5月2尾/网、6月696尾/网(表层网)和5.9尾/m(2垂直网)。仔、稚鱼分布的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4~23.5℃、13~33,透明度0.05~1 m。  相似文献   

17.
分别于2011年4-5月(春季)和9-10月(秋季)对浙江舟山海域(29.513 3-30.909 8 N,121.717 0-123.160 0 E)23个采样站位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监测到浮游动物16大类131种。春季优势种组成为:中华哲水蚤和五角水母;秋季优势种组成为:中华哲水蚤、肥胖箭虫、百陶箭虫、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双生水母、中华假磷虾和拟细浅室水母。两季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236.1个/m3,生物量均值为221.8 mg/m3。中华哲水蚤密度均值为164.2个/m3。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为1.84,秋季为3.49,均值为2.66,表明调查海域春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低,种类单一,群落结构不稳定;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高,物种丰富,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浮游动物死体在广西近海的可能规模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冬季在钦州湾选择6个站位进行垂直拖网,采用中性红染色法区分浮游动物死体,研究冬季钦州湾浮游动物死体的组成、分布及其对丰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调查期间,浮游动物死体的平均丰度为2252个/m3,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24.5%。共鉴定浮游动物31种(类),其中出现死体的有15种(类)。在优势种(类)中,除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crassirostris )外,其它优势种(类)一旦在某站位发现活体,则其死体出现的概率为100%。死体的出现提高了多样性指数,缩小了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结论】冬季钦州湾约有1/4的浮游动物是死体。死体的存在会误导我们对浮游动物丰度和多样性的理解,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桥墩湖浮游植物调查以及鲢、鳙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月在湖北省对养殖水体桥墩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5门40属43种.浮游藻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1.02×108个/L,平均生物量为14.56 mg/L.浮游动物29种,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3 189.62个/L、15.71 mg/L.其中中华小尖头藻(Raphidiopsis sinensia)、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和中华平裂藻(Merismopedia sinica)占到了总的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的80;.从生物量来说,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达到了总生物量的15.64;,以及浮游动物的轮虫为74.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