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苏丹努比亚沙漠找到的2008TC3小行星碎片,成就了天文学家对小行星跟踪的“三连胜”:寻找、预测和发现——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2月15日,美国科学家发现地球多了一颗天然卫星——虽然在巡天望远镜的视野里,这个绕地球运转的小行星只是一个像素点。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天文台都开始寻找这颗小行星。全球众多天文台的持续观测都证实了这颗小行星在围绕地球运转。轨道计算结果更让人哑然。原来这颗小行星早在2015~2016年就进入了绕地轨道,而我  相似文献   

3.
未雨绸缪 小行星是太阳系的小字辈,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太阳系形成期间由石块形成的,只有大约3%的小行星由铁等金属构成.小行星的轨道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广大区域,只有少数不守规矩的"特殊小行星"在火星或木星的引力作用下,才会闯进内太阳系,撞击地球、月球和火星.  相似文献   

4.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7,(2A):12-12
小行星阿波菲斯2029年可能撞地球;2007年天象大揭秘;法国卫星升空 寻找第二地球;从外太空拦截来犯导弹;[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如果小行星带果真是失去了的"第5号行星",那么,是谁把它打得粉身碎骨的呢?是金星吗? 木星内侧的行星乍一看似乎是稳定的,然而,在包括地球在内的其他行星上清晰地留下剧变的痕迹,其中最大的痕迹就是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的小行星带.前面已经提过,按照提丢斯-波得定则,这个小行星带有可能是太阳系原来的"第5号行星".  相似文献   

6.
视野     
<正>太空提取小行星岩石送进绕月轨道space美国宇航局最近宣布,他们将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选择一块大石头,把它送进月球轨道。这颗小行星将在2019年选定,目前倾向于选择的对象是小行星"2008 EV5"。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船将在2020年12月发射,它将花大约两年时间,飞抵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的这颗小行星。抵达后,它将提取小行星表面一块直径大约4米的岩石。接着,飞船将用215~400天时间环绕小行星飞行,借助小行星的引力把这块岩石送入一个不  相似文献   

7.
<正>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体积和质量远比行星小得多。绝大多数小行星的直径都在100千米以下。小行星数量众多,也是太阳系的重要成员,它们大多处在火星和木星运行的轨道之间,类似行星作环绕太阳  相似文献   

8.
吴沅 《自然与人》2011,(4):10-12
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进行谢幕飞行,将"阿尔法"磁谱仪(AMS-02)送往国际空间站。AMS-02是寻找反物质的又一把神奇的"钥匙",在今后数年里它将在浩瀚苍穹中寻找可能存在的反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华”星发现70年 自从1928年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1125号“中华”号小行星之后,中国就和小行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中国人在整整70年前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之后,目前我国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总数已有2000多颗。近年谈论小行星的文章很多,也掀起了一阵颇具规模的小行星热。5月份以来,由于“北京大学星”的命名引起了人们很大兴趣,接着又出现  相似文献   

10.
研究小行星的航天器美国航天局最近宣布,计划发射第一个绕小行星运转的航天器。它将对一个叫做“爱神星”(小行星432号)的巨型太空石进行研究,这是很多有时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中的一个。科学家认为,通过“爱神星”对小行星进行研究,有助于说明行星(地球)是怎样形...  相似文献   

11.
近地小行星撞击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作为来自外空的非传统类型灾害风险,其中包含着威胁整个人类文明安全的超级重大风险.通过监测预警发现并识别风险,是实施小行星防御、防范化解小行星撞击风险的前提条件.当前,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和开展专用设备业务运行,人类已发现编目超过2.9万颗近地小行星,并且通过专用系统分析了它们的撞击风险.按照小行星群体分布的理论模型,还有大量可能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土安全甚至是地球环境安全的近地小行星藏匿于茫茫太空之中. 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的近地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前没有任何预警信息,表明现有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尚存在漏洞.面对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本文在分析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对近地小行星“全面监测”“精准预警”的总体要求,面向“普查编目”和“风险预警”运行场景,提出了基于“六度”(深度、广度、频度、精度、维度和速度)分析框架评估监测预警体系能力的构想,并对六度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冀望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我国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体系规划、论证、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了增进公众对小行星、流星等近地星体获取过程的了解,美国宇航局(NASA)近期在其网站上以动画形式披露了小行星登陆项目——"小行星再定向"——的具体细节;捕获小行星、宇航员降临其上、采集样本后返回地球三个步骤。分析称,除了科研用途,NASA这项在科研项目也有着现实的目的。因为,迄今人们还无法预判来袭地球的小行星其精确坠落点,也无从知晓改变一  相似文献   

13.
小行星还在二百年前就已确知,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正常行星,随后发现了许多小行星。苏联列宁格勒理论天文研究所每年出版《小行星星历表》,1981年卷表列了2178个小行星的精确轨道,以及在最适宜于观测的时刻它们的坐标位置。它们都有环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形开普勒轨道,大多数处在紧靠火星轨道之外的小行星主带中。  相似文献   

14.
看起来太空石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比科学家想像的要大的多。这种太空石叫做小行星.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群小行星在地球与月亮之间的空间围绕太阳运转。他们认为这就增加了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数量.不过多数小行星都很小,不会给地面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宇航局最近宣布,他们将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选择一块大石头,把它送进月球轨道。这颗小行星将在2019年选定,目前倾向于选择的对象是小行星“2008 EV5”。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船将在2020年12月发射,它将花大约两年时间,飞抵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的这颗小行星。抵达后,它将提取小行星表面一块直径大约4米的岩石。接着,飞船将用215~400天时间环绕小行星飞行,借助小行星的引力把这块岩石送入一个不同的轨道。下一步,大约在2025年,飞船将把石头放进一个稳定的绕月轨道。到那时,宇航员将可能与这块石头会合并提取样本。一旦成功,这将是首次刻意把一块重重的太空岩石放到地球附近。从这块岩石采集的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多了解它所来自的小行星类型。这项任务不仅是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而且将是测试行星防御策略的一个好机会。当飞船造访目标小行星时,飞船将被轻轻推到一个不同的轨道,这能让科学家测试一种让大型近地小行星转向、从而避免与地球相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去年11月,美国海尔天文台的查理斯·科瓦尔在搜索彗星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他的轨道在土星(离太阳9.5天文单位)和海王星(165天文单位)轨道之间,大约离太阳24亿公里。这是迄今已知小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大家知道,在火星(1.5天文单位)和木星(5.2天文单位)轨道当中存在着小行星带。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木星内侧,环绕着太阳公转着。个别的可能达到木星外侧。但也有少数小行星,它的轨道比地球更接近太阳。象1976年发现的小行星,它公转周期比地球还短。  相似文献   

17.
国际永久编号的两颗小行星被正式用两位中国科普作家的名字命名: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6742号小行星命名为卞德培。 这两颗小行星位置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同九大行星一起围绕太阳运行。它们是由日本天文学家圆馆金和渡边和郎发现,并经日本著名天体摄影家及  相似文献   

18.
科技传真     
“爱神”小行星探测新结果 “爱神”小行星是1898年8月13日德国一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古斯塔夫·韦特发现并命名的。1996年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近地小行星约会”探测器,于1998年12月进入该小行星轨道并对其进行近距离考察。 1998年12月23日,探测器在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事实上,小行星带早在18世纪就被德国人提丢斯预见到了.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片广阔的地带,其间沿一定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着大大小小的岩石,这就是著名的"小行星带",是在19世纪初被发现的.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在这一地带发现了小行星塞内斯(直径1003千米).1802年,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在这里发现了小行星帕拉斯(直径608千米).此后,在这一地带又相继发现了幽诺、维斯达等小行星.  相似文献   

20.
有科学家设想。用太阳帆、太空镜聚焦太阳光至近地小行星。使其表面物质蒸发,并让小行星改变轨道,从而消除近地小行星对地球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移动太阳系外围的冰质天体以帮助地球“搬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