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特拉津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铜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阿特拉津与铜共存对铜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与阿特拉津共存时,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铜的吸附速率,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比较理想地描述了铜的吸附行为(R20.99);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下降,K f和n增大,土壤表面电位变化不明显,土壤溶液pH值显著升高。阿特拉津与铜共存增强了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借助灰色关联度筛选出复合污染体系Cd2+/AT,Cu2 +/AT中沉积物和生物膜吸附阿特拉津(AT)的主要吸附位,包括活性组分铁氧化物(Fe)、锰氧化物(Mn)、有机质(OMs)及其交互作用,并建立主要吸附位与AT吸附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Cd2+对AT的吸附表现为协同作用,Cd2+质量浓度为0.2mg·L-1时协同效应最显著;Cu2对AT的吸附表现为拮抗作用,抑制效应随Cu2+质量浓度增大呈逐渐增强趋势.Cd2+,Cu2+显著影响了活性组分及其交互作用对AT的吸附行为,活性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在AT迁移转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铜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阿特拉津与铜共存对铜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与阿特拉津共存时,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铜的吸附速率,Freundlich 吸附等温线方程比较理想地描述了铜的吸附行为(R2 > 0.99);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下降,Kf和n增大,土壤表面电位变化不明显,土壤溶液pH值显著升高。阿特拉津与铜共存增强了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氯对粉末活性炭(PAC)吸附水中阿特拉津效能的影响及预氯化与PAC联用工艺处理水中特定污染物时的工艺优化措施,采用小试试验研究氯的投加时间、投加量对PAC吸附阿特拉津的容量及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会显著降低PAC吸附阿特拉津的容量和速度,且氯在腐殖酸溶液中的降低程度小于在纯水中的;在腐殖酸溶液中,氯的投加时间影...  相似文献   

5.
批实验中土壤对阿特拉津吸附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大量的批实验来确定阿特拉津在不同土壤样本中的吸附参数,并对各土壤特性与吸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参数仅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超过80%的阿特拉津吸附参数的空间差异可由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差异来解释;吸附参数服从正态分布.方差分析表明,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吸附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差异,在不同地点的阿特拉津吸附参数无显著区别,而在不同的深度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批平衡实验,研究阿特拉津在棕壤不同粒径组分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Kf值从大到小顺序为:5~10 μm≈2~5 μm≈<2μm>10~50 μm>50~250 μm.其中,当粒径为<2,2~5和5~10 μm,其吸附作用与土壤颗粒的有机质含量和游离氧化铁铝的量无明显相关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土壤有机质的组分、结构特征及有机质与矿物结合的方式有关.阿特拉津在不同粒径组分上的解吸作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作用,且均为正滞后现象.其中,尤以在5~10μm粒径上的滞后现象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农业资源废弃物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及水体农药污染问题,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水热炭化法制备水热炭,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玉米秸秆水热炭的表面形貌和官能团进行表征,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pH值、离子强度、初始浓度以及制备温度对玉米秸秆水热炭吸附水中阿特拉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氯甲烷萃取,丙酮定容,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气相色谱法检测阿特拉津,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较宽的线性关系和较高的灵敏度。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002mg/L,加标回收范围为82.3—90.0%。满足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光解是有机污染物在天然水体中非生物转化的重要过程之一。除草剂阿特拉津由于在环境中相对稳定且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在地表水和饮用水中经常被检测到,是一种内分泌干扰剂。本实验研究了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的腐殖酸(Hu-mic Acid,HA)和铁对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对晋阳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原市晋阳湖为研究对象,采集湖中心水样及沉积物,分析了环境因子(水动力、pH、温度)对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特征的影响及原因.结果表明,在设定的pH内(5.5,7.0,8.0,11.0),随着pH的升高,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量增加.温度对内源磷的释放也有影响,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沉积物向上覆水体中磷释放量比较小;随着环境温度的不断升高,沉积物释磷量显著增加.通过搅动促使沉积物再悬浮,促进了沉积物中的磷释放,加速了沉积物间隙水中磷的扩散,从而增加了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环境因子对海藻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探讨了环境因子pH、离子强度对两种常见大型海藻马尾藻(Sargassum fusiforme)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吸附重金属离子(Cu^2 、Pb^2 、Cd^2 、Ni^2 )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藻对Cu^2 、Pb^2 、Cd^2 的吸附的最佳pH范围为4~6;对Ni^2 的最佳pH范围为5~6;海带对Cu^2 、Pb^2 的吸附的最佳pH范围为4~6;对Cd^2 、Ni^2 的最佳pH范围为5~6;一定的条件下,藻粉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率随离子强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是溶液中共存离子参与吸附位点的竞争或负离子的空间阻碍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B3LYP方法和6-31G(d,p)基组, 以阿特拉津(Atrazine)为印迹分子, 三氟甲基丙烯酸(TFMAA)为功能单体,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模拟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分子印迹聚合物预组装体系的构型, 并讨论了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在其印迹比例不同时形成复合物的成键情况、 NBO电荷的变化、 反应的结合能及Atrazine与TFMAA分子印迹的作用原理及其相互作用的强弱. 计算结果表明: Atrazine印迹分子与TFMAA功能单体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分子结构互补的有序状态复合物, 当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印迹比例为1 ∶6时, 其复合物的结合能最低, 电荷转移趋势最大, 复合物中有7个氢键作用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13.
阿特拉津对发育期SD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除草剂阿特拉津对发育期雌、雄SD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雌雄SD大鼠(80±10 g)各32只,分别分为4组,每组8只.根据体重比设置对照、低、中、高剂量处理组(0,25,125,250mg/kg)进行(阿特拉津)染毒,30 d后测定雌雄大鼠脾脏、胸腺和体重的相对比值.同时取外周血,培养细胞后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半数溶血素值.结果表明:对雌雄大鼠,阿特拉津对脾脏均没有影响,但对胸腺具有显著的损伤作用(P<0.05),使其发生退行性病变;淋巴细胞转化率(刺激指数s,值)在中、高剂量组的雌鼠和雄鼠中均显著下降(P<0.05),且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对半数溶血素值的测定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阿特拉津对大鼠的免疫系统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推测雌雄间的差异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瓯江彩鲤为试验材料,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铜和阿特拉津对瓯江彩鲤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Cu2+的毒性大于阿特拉津毒性;Cu2+对瓯江彩鲤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0.74、0.40、0.34和0.29 mg·L-1,阿特拉津对瓯江彩鲤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68.16、52.14、48.33和42.37 mg·L-1.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24、48、72、96 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2.17、1.35、1.59、2.08,Cu2+和阿特拉津共存时对瓯江彩鲤的毒性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农药厂地下管道污泥中分离出一株阿特拉津降解菌株y-2,可以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在加入乳酸的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8g/L)的基本培养基中,y-2菌能在36h内使阿特拉津降解90%以上.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找出该菌降解阿特拉津的最佳降解条件为pH7.4,乳酸浓度6g/L,温度30℃.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老化前后微塑料对土壤中阿特拉津消减的影响,选取了新制和老化聚乙烯(PE和APE)微塑料,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有无蚯蚓情况下土壤和孔隙水中阿特拉津浓度以及菌群结构对微塑料添加(0.2%和2%,质量比)的响应.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这两种微塑料对土壤中阿特拉津消减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1)这两种微塑料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6~0.97);APE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lgKf=1.29)略高于PE(lgKf=1.27),与老化前后PE表面极性的变化有关;(2)蚯蚓是影响土壤菌群结构的主要因素,而且蚯蚓存在时微塑料对菌群结构的影响更显著;添加蚯蚓使土壤中阿特拉津优势降解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了8%~171%,并且优势降解菌相对丰度的增幅与微塑料老化和添加量有关;(3)这两种微塑料通过吸附抑制土壤中阿特拉津释放到孔隙水中,从而降低了阿特拉津的消减率(降幅在10%~67%之间);相反,蚯蚓通过提高土壤降解菌的相对丰度,促进了阿特拉津的消减(消减率的增幅...  相似文献   

17.
以泥鳅为材料,首先确定了阿特拉津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织学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处理对泥鳅性腺形态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期准确评估阿特拉津的环境毒性和对水生生物生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泥鳅的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0mg/L、26.82mg/L、18.98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5.8mg/L.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的死亡率明显的升高.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阿特拉津(2.68 mg/L)处理泥鳅21d能够抑制泥鳅精巢精子的发生,促进卵巢细胞的发育.同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阿特拉津(2.68mg/L,0.268mg/L,0.0268mg/L)能够显著的诱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类固醇生成因子(sf1)的表达,对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阿特拉津对泥鳅有明显的外源雌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干扰性别分化上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腺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浓度条件下,农药呋喃丹和阿特拉津单一及复合作用对蚯蚓的致死效应。方法,本实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滤纸接触法(因为滤纸接触法具有历时短,易于观察蚯蚓的中毒状态)研究不同农药对蚯蚓的经皮毒性的影响,了解农药单一和不同浓度复合后对蚯蚓的毒性及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死亡率的高低顺序为:呋喃丹与阿特拉津复合>呋喃丹单一>阿特拉津单一。结论,两种农药复合后对蚯蚓的致死效用大于呋喃丹单一作用时的致死效应,阿特拉津的致死效应最低。  相似文献   

19.
用富集培养法,从农药厂的工业废水中分离到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的SG1菌株,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产碱杆菌(Alcalegenes sp.).Alcalegenes sp.SG1能以葡萄搪、果糖、蔗糖、麦芽糖、丙酮酸钠或柠檬酸钠为碳源,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将阿特拉津完全矿化.PCR分析表明,SG1菌株含有阿特拉津降解基因atzA、atzB、atzC和trzD.生物降解实验表明,与模式菌株Pseudomonas sp.ADP不同,额外加入氮源NH4Cl或KNO3,并不影响SG1菌株对阿特拉津的降解,30℃震荡培养16 h后阿特拉津降解率在98%以上,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应用于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优良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0.
产脲节杆菌 DnL1-1与植物联合对阿特拉津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沙-土试管试验评价了产脲节杆菌Dn L1-1分别与小麦及苜蓿协同作用下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结果表明,菌株接种植物种子后能保护植物免受阿特拉津药害。该菌分别与小麦及苜蓿联合作用,30 d内对施加的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9.7%~99.8%和70.2%~75.8%。试验结果表明,产脲节杆菌Dn L1-1与植物联合对阿特拉津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该菌通过拌种的方式施加到污染土壤中,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