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种含笑耐寒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3种含笑、3个种源1年生苗在冬季-6℃极端自然低温处理后,测定植株体内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及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高的含笑种及种源抗寒性强;MDA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种及种源抗寒性的减弱而升高,当冻害表现较严重时,其含量有所下降;脯氨酸含量与含笑树种间抗寒性的关系不明显。综合测定指标与田间观察结果显示,供试含笑同一种源树种间抗寒性强弱依次为:深山含笑,乐昌含笑,醉香含笑;深山含笑种源间抗寒性强弱依次为浙江杭州种源,湖南长沙种源,安徽黄山种源;乐昌含笑的浙江杭州种源抗寒性略高于湖南长沙种源。笔认为,可溶性糖与MDA指标可作为含笑抗寒性生理指标,用于含笑及种源抗寒性选择,脯氨酸可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比色法、大幅度降温法和冰冻法,对鄂尔多斯沙区碱湖的钝顶螺旋藻低温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9.3μmol·m~(-2)·s~(-1)连续光照下(7 d),该藻生长的最适温度的最低点约为24℃;温度从35℃骤降到13℃时其能够缓慢生长;在-18%冰冻后依然可以复生;其对低温的适应特性是引进品系所不具备的。研究可为我国螺旋藻产业所需的低温型藻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西海岸红鳞蒲桃林主要树种的温度胁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电导率和Logistic方程研究广西海岸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季雨林主要树种的抗热性和抗寒性,按半致死温度高低判断这些树种的抗极端温度胁迫能力。结果红鳞蒲桃季雨林主要树种的高温胁迫半致死温度顺序为: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62.52℃>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53.66℃>膝柄木(Bhesasinica)50.62℃>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var.oblongifolia)49.36℃>红鳞蒲桃48.62℃,远低于广西海岸历史极端高温38.2℃。红鳞蒲桃季雨林主要树种的低温胁迫半致死温度顺序为:竹节树-0.6℃>紫荆木-4.03℃>膝柄木-5.42℃>豺皮樟-5.7℃>红鳞蒲桃-6.93℃,与广西海岸历史极端低温-1.8℃比较接近。低温胁迫是竹节树等季雨林种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浙江天童常绿木本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及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59种常见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叶片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差异,揭示该地区常绿阔叶林常见常绿植物的抗寒性,旨在为营建具有较强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的人工林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各植物叶片对0℃低温普遍具有较好的抗性,未产生显著伤害;在-5℃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大,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  相似文献   

5.
为了丰富柳州城市园林绿化竹类植物的种类,2006年至2009年,在柳州市鹧鸪江苗圃内进行32种观赏竹引种栽培试种,综合评价引种竹种的抗逆性、生长状况和观赏性状稳定性,筛选出适合在柳州市生长的25个观赏竹品种。这25种观赏竹可以在柳州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自然低温胁迫对毛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不同年龄段毛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自然越冬状态下毛竹各项生理指标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试,研究了毛竹抗寒能力及其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2月5日到翌年2月5日自然低温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毛竹1年生、2年生实生苗和竹林中40 a以上1年生秆毛竹(1年生成竹)的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降幅分别为21.46 %、42.38 %、22.76 %;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先升高后降低;而POD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先升高后持续降低,总降幅分别为16.43 %、29.46 %、29.61 %;而可溶性糖含量成竹高于1年生和2年生竹,但消耗量低于1年生和2年生竹;半致死温度为1年生(-13.697℃)较高,2年生(-15.426℃)次之,成竹(-18.393℃)较低。半致死温度与12月上旬的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1月下旬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毛竹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植株的抗寒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紫花苜蓿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苜蓿作为优良的牧草,研究其在低温胁迫下时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对以后研究苜蓿转基因,提高其抗寒性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SOD、脯氨酸和电导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确定其抗寒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4℃冷处理12h内,叶片的SOD活性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24h后保持稳定;脯氨酸含量随冷处理时间呈增加趋势;在高于-3℃低温胁迫时,叶片的电导率呈缓慢增加,而在低于-4℃时,由于质膜受到损伤电导率呈明显增加,表明该紫花苜蓿可以耐受-3℃的低温。  相似文献   

8.
深山含笑和乐昌含笑的抗寒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3年生和6年生深山含笑和乐昌含笑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含笑叶片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其抗寒性。结果表明,经过冬季低温锻炼,除3年生乐昌含笑的半致死温度略高于-10℃外,其余均低于-11℃。深山含笑的抗寒性大于乐昌含笑,且随着树龄的增大、生长地气温的下降,抗寒性增加。在南京地区引种这两个树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陈代慧  刘宇新  王艳梅  刘震 《河南科学》2013,(12):2154-2159
为了探索不同品种山茶花茶梅(Camelliasasanqua)、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七星球(Camelliaiaponica‘Sevenstar’)的抗寒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对3年生的3个山茶花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系统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变化,分析各指标与抗寒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SOD活性在其低温耐受范围内,SOD活性升高的越快,抗寒性越强;抗寒性强的茶梅、七星球的MDA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抗性弱的金花茶MDA含量变化幅度大;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升高,升高越剧烈抗寒性越弱;根据-5℃和-10oC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可判断抗寒性强弱,正值较强负值较弱;叶绿素含量在0cc低温胁迫下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抗寒性强的在-5℃、-10℃低温胁迫下呈上升一下降趋势,而抗性弱的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含量下降.各指标在低温逆境胁迫下相互协调,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国霞  李春阁  赵奇  吴琼 《河南科学》2019,37(5):730-735
为探究不同采样时间、不同采样部位对常绿乔木低温半致死温度测定的影响,以松树、桂花、法国冬青、柏树4种乔木为材料,分别在2017年10月、12月和2018年2月采集其叶片及一年生、二年生的枝条,并设置0、-5、-10、-15、-20、-25、-30℃温度梯度,测定材料的电导率,通过拟合Logistic方程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这4种常绿乔木的叶片及一年生、二年生枝条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都表现为松树柏树法国冬青桂花;同种常绿乔木不同部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均为二年生枝条一年生枝条叶片;同种常绿乔木的相同部位在不同月份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北美冬青的抗寒性,为北美冬青新品种苗木的推广和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以4个引进的北美冬青(Ilex verticillata)品种‘Red Sprite’、‘Gray’、‘Oosterwijk’和‘Winter Gold’2年生扦插苗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0、-7、-17、-27 ℃低温逐级降温分别处理24 h,研究4个品种北美冬青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差异。【结果】4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MDA(丙二醛)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都在-27 ℃时达到最高。‘Red Sprite’、‘Gray’、‘Oosterwijk’和‘Winter Gold’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6.38、-24.26、-29.19和-20.04 ℃。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在处理温度>-17 ℃时都出现增加(‘Winter Gold’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点在-27 ℃),但各品种各指标峰值出现的温度点不同。H2O2含量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同时在-17 ℃时达到最高,而CAT(过氧化氢酶) 酶活性在-27 ℃时急剧增加,说明3种酶对活性氧的清除存在温度效应。【结论】4个品种中‘Oosterwijk’与‘Gray’的抗寒性在整体水平上强于其他2个品种,通过隶属函数和权重综合分析,得出4个北美冬青品种的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Oosterwijk’、‘Gray’、‘Red Sprite’、‘Winter Gold’。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冠菌素(COR)、脱落酸(ABA)和矿源黄腐酸(MFA)3种调节剂对提高甜椒抗寒性的协同效应,以甜椒为材料,采用砂培法,用三元复配剂(MIXII)和各种单剂进行灌根处理(10mL/株)并于低温(10~15℃)环境下生长60d后,分析低温(5℃,48h)胁迫下,幼苗生长、细胞质膜透性、渗透物质、植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复配剂MIXII在低温环境下促进甜椒幼苗生长,同时3种调节剂对抗寒性有一定的协同诱导效应,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从而更加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其效果比使用单剂更为明显;并且MIXII在低温环境下通过ABA的作用提高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减轻低温胁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用组织分离法从陕北苹果的6种常见真菌病害的病组织中分离出了9种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病原菌适宜在偏酸环境下生长,在10-30℃范围内各菌均能生长,早期落叶病常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繁衍生长,陕北地区早春低温、冷凉、阴湿为其发病创造了条件,成为发病的高发期;而腐烂病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左右,陕北地区6-8月为其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大木竹竹材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材性优良的毛竹等竹种为参比,研究了丛生竹种大木竹竹材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大木竹竹材的基本密度为0.618 g/cm3,小于毛竹的基本密度(0.765 g/cm3),而比参比的其他丛生竹密度大或与之相当;大木竹竹材气干体积干缩率为7.7%,吸水饱和体积湿胀率为18.686%,饱湿含水率为77.8%,均大于毛竹材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杏花器官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个不同品种杏花器官为研究对象,通过0℃,-3℃,-4℃和-5℃低温胁迫处理后,测定了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以及POD酶活性,对不同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种加热型密封胶的软化点和流动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软化点和流动值具有相关性(显著性水平p<0.01),建议弃用流动试验.分别采用水泥混凝土模块和沥青混凝土模块制作拉伸试件,进行低温拉伸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模块对低温拉伸试验的影响不显著(显著性水平p>0.05),建议采用沥青混凝土模块.进行了沥青路面裂缝运动观测,根据观测结果,提出4种类型密封胶低温拉伸试验的试验温度和拉伸量要求分别为:0℃和25%、-10℃和50%、-20℃和75%、-30℃和150%.该研究为交通行业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引入石河子的葡萄砧木品种的抗寒性差异,试验以12个葡萄砧木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材料,对其分别进行-10、-15、-20、-25、-30和-35℃的低温处理,4℃贮藏的枝条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同时统计萌芽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2个砧木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均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上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其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12个葡萄砧木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其抗寒性强弱排序依次为:贝达5BBSO43309C5C5A520A1103P225Ru8B420110R;萌芽率反映出的12个品种抗寒性大小与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中,接近0℃的低温(寒害)对水稻产量有严重影响.为使水稻免遭寒害的各种途径中,选育抗寒性强的高产品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准确而又快速地鉴定原始材料、亲本及其后代的抗寒性,又是增加抗寒选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快速可靠的鉴定方法.本文作者探索了综合指标鉴定水稻抗寒性的可行性.供试材料有早熟品种:攀农1号、滕稔、滨旭、十和田;中熟品种:80-2,217,78-102,秀子糯;晚熟品种:830,云粳20号、西南175,日本晴;以及丽江新团黑谷、昆明小白谷、云粳135、大理早籼.材料培养及处理:选取饱满种子400粒,0.1%HgCl_2消毒10 min,水洗5~6次,28℃浸种两天,铺在放有双层纱布的瓷盘中,26℃下培养至胚芽鞘长3~4 cm(约6天),放入2℃±1℃下进行处理(无光),而26℃下者为对照(白天有光)。结果:水稻在低温处理之后,抗性弱的品种生长明显受阻,且不易恢复到正常状况,而抗性强的品种生长阻抑不明显,且较易恢复.试验表明:除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积累率、细胞膜透性变化、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数的变化与水稻抗寒性有一致性,可作为水稻抗寒性鉴定的综合指标.用此综合指标鉴定的八个未知抗性品种的抗性强弱,与大  相似文献   

19.
以一株产油酵母——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YM25235作为出发菌株,分析其低温生长适应性与细胞膜流动性、膜脂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YM25235在5~35 ℃温度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 ℃.低温条件下细胞膜流动性明显降低,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由从30 ℃时的24.35%增加到15 ℃时的40.32%,而且15 ℃时Δ12-脂肪酸脱氢酶基因mRNA水平提高了3.4倍.结果说明低温条件下细胞膜流动性下降,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提高,使得细胞膜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促进了菌株低温生长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高山离子芥细胞在不同低温胁迫中活性氧代谢及AsA-GSH循环中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揭示其响应低温胁迫的部分生理机制.以天然抗寒性植物高山离子芥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脂质过氧化产物,活性氧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对其冷冻低温胁迫(4℃、0℃和-4℃)的反应.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高山离子芥细胞中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H2O2含量和GSH不同程度的提高;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4℃和0℃胁迫下呈波动性变化,在-4℃胁迫下,APX和MDHAR活性处于抑制状态,显著低于对照(P0.05),而GR活性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高山离子芥试管苗发生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并可能通过增加细胞内H2O2含量来促进其抗氧化保护能力;同时AsA-GSH循环代谢中抗氧化酶(APX,MDHAR,GR)与抗氧化剂(GSH)共同协调作用,以减轻低温所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