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天然裂缝发育的特低渗砂岩油藏裂缝发育的特点,利用张量理论和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建立了天然裂缝性特低渗砂岩油藏等效连续介质模型,为定量评价天然裂缝对特低渗砂岩油藏的影响和研究该类油藏的渗流规律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等效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裂缝显著提高了平行裂缝方向的储层渗透率,增大了特低渗砂岩油藏的渗流能力,加剧了储层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南阳凹陷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油气藏与层序地层体系域关系密切。南部陡坡带容易形成的油藏类型主要有低位和高位砂体形成的砂体上倾尖灭油藏,水下扇砂体形成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湖侵域砂体超覆油藏;深凹区发育处于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和高位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北部弯折带发育低位时期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岩性油气藏及断背油气藏,高位体系域时期的断鼻、断层–岩性油气藏等,湖侵体系域中还可能存在地层超覆油气藏。结合南阳凹陷层序地层特点和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总结了南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藏成藏模式,将凹陷内的油气聚集带划分为3类:北部弯折带内低位扇油气聚集带;南部砂砾岩体油气聚集带;轴向三角洲油气聚集带。北部弯折带内的低位扇砂岩体油藏的特点有中—短距离运移成藏、中—小断裂和微裂隙作为疏导体系、向心状和垂向油气运移;南部砂砾岩油气聚集带内砂砾岩体垂向连通横向连续,油藏封堵条件差;三角洲砂体油藏类型主要为断块油藏或断裂–透镜状砂体油藏。  相似文献   

3.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坳陷湖盆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位于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的南部 ,其中长 3油组发育了一套坳陷型湖泊三角洲前缘碎屑岩沉积 .该区构造发育简单 ,缺乏断层 ,油藏类型属岩性油藏 .通过对长 3油组岩性油藏的储油砂体成因和成藏要素进行分析 ,认为该区长 3油组油藏特征主要反映在储油层成因和圈闭两种因素上 ;储油砂体下伏深水泥岩、巨厚的坝上河砂体、“无根”的断头砂和单斜背景上的小背斜等是油藏 4种主要组合要素 .油气藏的形成有 4种模式 :古地形巨厚砂岩差异压实小幅背斜成藏模式 ;单斜构造背景上的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 ;烃源岩内砂岩透镜体圈闭成藏模式 ;鼻状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4.
制备高质量的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是从"构造-成岩"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含油气盆地砂岩储层中构造裂缝属性的关键与前提。建立一种针对含油气盆地露头砂岩样品的定向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制作方法。以有效保留露头砂岩样品的原始方向信息作为贯穿整个制片过程的主旨,体现在野外砂岩样品的定向采集、砂岩样品原始产状的恢复、样品切割方向的标定、首次切样、粘样以及在载玻片上标定样品的方向等多个制片环节中,以确保砂岩样品的方向信息在制作的流体包裹体薄片中得以准确呈现。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薄片兼有定向薄片和流体包裹体薄片的双重功能,不仅可为砂岩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还可为样品中脉体和流体包裹体面的原始方位信息的准确恢复以及后续相关流体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奠定强有力的薄片基础,以便为从"构造-成岩"角度入手深化认识砂岩储层中构造裂缝特征及其相关油气成藏过程的定量化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为搞清定边地区延长组下部储层的沉积地质意义,应用致密储层地质学理论,研究了延长组下部长7-长9构造、烃源岩、沉积微相、砂体分布及储层岩石学等方面地质特征,并结合测试资料对储层的沉积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现今构造为西倾背景下的挠曲单斜,发育了4排鼻状隆起构造带;长7烃源岩为延长组下部油藏的主要贡献者,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厚度20~50 m;发育了北西向、北东向2大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西南部2大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交汇区域砂岩分布不均衡,厚度15~40 m,形成了各种类型砂岩透镜体、成岩圈闭、砂岩尖灭等岩性圈闭;储层类型为近源高能沉积环境下的岩屑质长石砂岩,粒间孔发育,黏土矿物含量高,孔隙度平均值为8.4%,渗透率平均值为2.99 m D,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交汇区域的砂岩储层、鼻状隆起构造、烃源岩等因素的有效耦合,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也是油气科技工作者今后重点关注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泥质岩和砂岩渗透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质岩和砂岩是油气成藏过程的两种重要输导介质,其渗透率的大小反映了其输导性能的好坏.前人对泥质岩渗透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砂岩渗透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泥质岩和砂岩在破裂前后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泥质岩和砂岩的平行层面和垂直层面渗透率的差异研究;外加应力与裂缝成不同角度时,应力增减对裂缝渗透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流体包裹体观测、测井曲线及依南2气藏综合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分析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26块砂岩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 揭示该气藏油气运移路径及油气充注特征。 研究表明, 依南2气藏经历了早期原油充注、原油泄漏与晚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由储层砂岩样品的QGF定量荧光光谱响应与烃类包裹体分析, 推测依南2气藏早期油源来自深部三叠系泥岩层与侏罗系煤层, 通过垂直向上运移, 古油藏经历构造破坏, 发生泄漏, 未形成具有规模的古油藏。QGF-E荧光光谱响应表明, 天然气运移路径亦为垂直向上运移, 依南2气藏储层4750 m以下可能为大面积含气区。TSF荧光指纹图揭示, 依南2气藏具有混源特征, 气源由侏罗系煤层和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共同贡献。  相似文献   

8.
吴旗地区上三叠统长2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中部 ,其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以河流和湖泊为主的碎屑沉积 ,可划分为 10个组 .长 2组即是在湖盆消亡时期形成的一套三角洲沉积 .在长 2组早期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亚相 ,晚期仅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 .本区构造运动微弱 ,在西倾单斜的构造背景上形成了长 2组储层中的构造 -岩性油藏 ,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是该区的主要储集层 ,其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 ,孔隙度一般为 15 %左右 ,渗透率一般为 10× 10 -3 μm2 左右 ,属低孔低渗型储层 .研究表明分流河道砂体叠置与长 1沉积的泥岩盖层配置以及上倾方向分流间洼地的岩性遮挡是油气在长 2砂体中富集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岩心分析、扫描电镜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广安气田须四气藏低渗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结果表明:储集岩为粗-中粒、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分选中等-好,磨圆较好,多呈孔隙-接触式胶结;孔隙度介于4%~8%之间,渗透率介于0.01×10-3μm2~0.16×10-3μm2之间,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正相关性;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粒内溶孔为主,发育有少量的胶结物溶孔、杂基孔、微裂缝等,喉道类型以孔隙缩小型为主,片状喉道次之,偶见缩颈型喉道,孔喉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均匀,分选性好,孔喉中值半径小。须四气藏发育少量的裂缝,裂缝普遍为低角度小缝,很少发育有高角度缝,且多为水平裂缝。物性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物性较好,砂体较厚,利于油气的富集。长石、石英次生加大以及自生矿物充填作用对储层起破坏作用,次生溶蚀作用虽对储层起建设性作用,但受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充填,整体上对储层发育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0.
哈密坳陷四道沟油气藏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 ,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一期形成类似哈 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 ,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 ;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油气生成与运移 ,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 ,早期油藏被破坏 ,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 ,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的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富集规律。在沉积相、砂体展布及油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试分析、测井、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烃源岩、沉积微相、储渗砂体、运移通道、盖层及圈闭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区长2地层遭受剥蚀,大面积缺失,发育零星小规模油藏;北区远离烃源岩,在缺少远距离运移通道的情况下,难以成藏;中区紧邻烃源岩,储渗砂体、裂缝及不整合面构成向上运移通道,鼻隆构造与长2_1~3上部层系具有遮挡能力的泥岩作为有利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研究区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弱构造-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长2油层组具有"渗透性砂岩为主的多运移通道、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盖层与砂体结构决定纵向分布"的近源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旬邑地区延长组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相带的主砂体发育部位,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或透镜状砂岩油藏为主,在单斜构造的鼻状隆起部位,容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具有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砂及河口坝砂体上,纵向上发育长2、长6、长8-1、长8-2、长9-1、长9-2、长10等7套含油层系,油藏主要分布在长8-1油层组,其次是长6油层组,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油源条件、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变化、鼻状隆起构造、裂缝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3.
含油气盆地致密砂岩类油气藏成因机制与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内部实际存在的油气资源量比以往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大很多,目前中浅部见到的和已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不到盆地内富集资源总量的25%,大于75%的油气资源富集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内;在致密油气资源中,致密常规油气资源大致超过油气总资源的25%,致密深盆油气资源超过50%;致密油气资源是含油气盆地挖潜勘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芯观察、井间示踪剂测试和水驱前缘测试,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砂岩油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结果表明: 1) 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砂岩油储层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60°~80°, 裂缝类型以高角度缝或垂直缝为主, 裂缝走向为NE75°~85°, 倾角为70°~85°; 2) 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显示, 研究区致密砂岩油储层广泛发育的微裂缝在增加渗流通道和提高基质渗透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油水易沿裂缝形成窜流, 导致生产井见水较快; 3) 三维地质建模结果显示, 研究区致密砂岩油储层含油饱和度与裂缝发育程度匹配度较高, 可以有效地佐证裂缝对油气储集和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微裂缝隙是 (特 )低孔碎屑岩储层具有较好渗透能力的必要条件。焉耆盆地含油气碎屑岩储层构造裂缝具有平行层理面、缝宽微小、延伸短、宏观裂缝不发育、破裂的岩石没有发生相对位移错动、裂缝主要发育在刚性颗粒内部等特征。影响构造微裂缝发育的因素是 :所处的构造应力部位 ,岩石成分成熟度、粒度、压实程度和早期填隙物含量。储层非构造裂隙主要是压实作用的结果 ,主要发生在脆性的长石颗粒内 ,横向纵向分布范围广。由于早期微裂缝的存在可使油气运移的距离更远 ,在盆地的边缘、山前等具有良好储层的远离生油中心的地区 ,也可能会形成油气藏。同时在分析油气圈闭条件中应重视早期微裂缝因素。  相似文献   

16.
裂缝各向异性油藏渗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天然裂缝发育油藏的渗流特征,利用坐标变换原理,设计新的电模拟试验方法,并将天然裂缝表征参数应用到油藏工程研究中,建立求解裂缝各向异性储层渗透率张量的模型,形成了研究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渗流规律和产能评价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发育的天然裂缝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提高油井产能,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储层的各向异性,降低井网效率和油井产能;采取水平段垂直裂缝发育方向的布井方式,有利于建立优势渗流场和提高单井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彬长地区烃源岩、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以及运移动力等综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延长组长7致密油油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彬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以优质张家滩油页岩为主,有利储集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物性差,孔隙度平均为8.8%,渗透率平均为0.22×10-3μm2,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导致长7储层横向连通性较差,纵向泥岩夹层多,石油在过剩压力作用下以垂向或侧向短距离运移为主,当封盖能力足够时,便在物性较好的致密储层中成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自生自储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三大因素控制,烃源岩的发育控制油藏展布,储层物性及砂体展布和源储接触关系控制着油藏分布层位,而封盖能力对长7致密油藏的分布规模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室内低渗透物理模拟实验手段,研究了微裂缝发育和微裂缝不发育的特低渗透砂岩岩样的应力敏感性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两类样品的应力敏感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储层是否发育微裂缝,储层渗透率越小,其应力敏感性越强;微裂缝不发育时,渗透率小于2×10-3μm2的储层应力敏感性较强且其强度随渗透率的降低而急剧增大,而渗透率大于5×10-3μm2的储层应力敏感程度较弱;微裂缝发育的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明显强于微裂缝不发育的储层,有效应力增大时,微裂缝发育的储层的渗透率损失为微裂缝不发育的储层的2—3倍,而有效应力降低后,渗透率不能完全恢复,微裂缝发育的储层的渗透率损失约为微裂缝不发育的储层的5倍。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方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压汞测试、核磁共振、物性分析及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对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综合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法、试气资料分析法、孔隙结构分类法和核磁共振法对八道湾组储层物性下限进行评价,确定其孔隙度下限值为4.5%,渗透率下限为(0.03~0.04)×10-3μm2。对巴喀气田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为有效储层分布的有利相带。巴喀气田有效储层分布规律主要受构造位置的高低、砂岩粒度的粗细、裂缝的发育程度三个因素共同控制:构造位置的高低对研究区的有效储层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钻井解释的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研究区的有效储层主要分布于粒度较粗的砂岩段中,随着砂岩粒度的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变好,物性的变好为有效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研究区裂缝较为发育,随着裂缝密度的增加,储层的有效程度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2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也门马里卜-夏布瓦盆地基底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探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基底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储盖组合,发育潜山断块油藏、潜山内幕裂缝油藏、披覆背斜砂岩油藏、砂岩上倾尖灭油藏等8种基底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基底层系和成熟烃源岩的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充注方式;基底裂缝发育程度控制了潜山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富集和贫化的差异;库兰组砂岩、风化壳组合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潜山油气藏的主要储层。油气成藏模式有近源侧向对接、远源复合输导2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