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西藏喜马拉雅特提斯北亚带内沿定日—康马一线展布近东西向变质核杂岩带,在这个带上康马变质核杂岩是一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核部由花岗岩及花岗岩边部片麻岩组成,岩体之上分别为早古生代构造片岩带、石炭—二叠纪褶叠层带及三叠—白垩纪板岩带组成。研究表明,构造片岩带构成了该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系,拆离断层剪切指向为上层系相对下层系自南而北运动,推测其形成于三叠纪—白垩纪。其后由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俯冲、碰撞,使得早期拆离系叠加岩浆热动力形成穹隆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及天山东部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的二维离散小波多分辨分析,计算了各阶逼近和细节的波长与场源深度,并对分解结果进行了地质构造解释.结果表明,5阶逼近主要反映了该地区莫霍面的特征,1~5阶细节反映了地壳总体的构造特征.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存在重要的南北向构造;塔里木盆地的北东、东西向构造最早,南北向次之,北西向构造最晚;种马场南缘断裂对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具有重要的分隔意义;塔里木盆地的复合构造十分丰富.研究结果为塔里木东北缘的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资料.  相似文献   

3.
系统的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西藏蓬错地区存在富铌玄武岩。SiO_2含量为45.84%~55.88%,TiO_2含量为1.05%~3.25%,与加拿大Superior省太古代Wawa绿岩带的富铌玄武岩相当。Na_2O含量为0.92%~5.10%,P_2O_5含量为0.23%~1.19%,与新生代富铌玄武岩相同。稀土分布模式为无明显铕异常或弱负铕异常的右倾曲线,轻重稀土分馏较强烈。虽然铌含量很高,但Th与轻稀土元素的强烈富集,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铌依然显示亏损,高场强元素Ta、Ti也呈弱负异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蓬错富铌玄武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洋内弧,是adakite熔体交代的地幔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其源区处于石榴石—尖晶石稳定域,作用深度60~100 km。蓬错富铌玄武岩的发现和厘定,表明班公湖—怒江带中段在中—晚侏罗世经历了洋内俯冲消减过程,揭示了自北向南的洋内俯冲极性,也暗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多次俯冲改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复杂的地质建造-构造、断层活动性以及地壳岩体应力-形变状态等问题,对川藏铁路"昌都—然乌"段铁道工程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为探究其工程效应,在现场地质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值计算,对其构造动力学特征及地壳岩体应力-形变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北东边界断裂活动性较强;结合带地应力水平较高,地壳岩体的应力形变作用表现为压缩变形;上地壳岩体沿壳内低速层做近水平运移,驱动结合带及南西侧地块向NE推移俯冲;结合带岩体对构造应力消减作用不明显,两侧应力水平差异较小。结合带的关键工程地质问题是兼有右旋剪切作用的强压缩变形,其南西侧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主要是高地应力岩体力学效应问题,北东侧南羌塘—左贡陆块主要是软岩隧道大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西藏纳屋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侵入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 U-Pb年龄测定,并与缝合带以外南面岩浆弧侵入岩进行对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缝合带内侵入岩样品均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隶属于岛弧型岩浆岩类。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表现出 LREE 富集、HREE 相对亏损的右倾模式,痕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样品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HFSE)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LILE)Nb、Ta、Ti、P,体现了钙碱性系列岩体的特征和演化趋势;年代学分析表明,带内侵入岩的成岩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104.5~141.7 Ma B.P.);进一步的构造环境对比分析表明,所有侵入岩样品均属于岛弧型-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类,但缝合带内岩浆岩属性为同碰撞花岗岩,缝合带具由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演化的特征和趋势,形成于受逆掩构造或地壳剪切作用的造山时期,处于威尔逊旋回的“陆陆碰撞造山-山带剥蚀”阶段,认为班-怒缝合带西段存在双向俯冲的碰撞造山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床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尕尔穷中型铜金矿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研究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均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Rb/Sr远大于1,具负铌和弱负铕异常,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花岗斑岩明显亏损Sr和Ti元素.研究认为,石英闪长岩为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09年MODIS/Terra积雪数据产品,分析我国青藏高原主要河源区雪盖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五江源的积雪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念青唐古拉山及横断山南部等地区,而北部积雪相对偏少;降雪主要集中于春冬季节,且雪盖变化呈现双峰形特点,峰值主要集中在2月和11月.不同季节雪盖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变化,春季雅鲁藏布江源区雪盖显著减少;秋季长江源区雪盖面积显著增加;冬季雪盖变化差异较大,黄河、澜沧江和怒江源区雪盖面积在减少,但趋势不显著,长江和雅鲁藏布江源区雪盖面积在增加,但仅长江源区增加趋势显著.总体而言,五江源地区雪盖面积表现出略微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普图马约盆地白垩系分布特征,收集、整理、分析了盆地内相关重力资料,并综合地质、钻井等资料对其进行处理解释.通过对普图马约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重力垂向二阶导数特征等分析以及对剖面定量拟合结果的研究,发现普图马约盆地重力异常等值线宏观走向为NE向、NNE向,盆地内重力高低相间分布,自西向东发育4个重力梯级带,将盆地分为2个重力高带和3个重力低带,形成"两隆三凹"的构造格局.认为普图马约盆地主要构造为NE向.盆地西部隆起和东部隆起基底较浅,其上覆地层厚度较薄;西部凹陷、中部凹陷、东部凹陷基底较深,其上覆地层密度低、厚度较大.盆地西部凹陷以及中部凹陷的中、北部白垩系发育,有丰富的烃源岩,为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在该区与地质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主要呈北东向梯级带展布为主,总体从东向西逐渐减小,而地热点主要分布在零值线附近及剩余重力异常等值线上;地热点出露与磁法推测的断裂带有联系,与航磁异常关系不明显;研究区地表以F、CaO、MgO地球化学高背景分布;从遥感资料来看,地热点多位于松林—岩孔背斜,该背斜为主要的储热构造;北东向断裂切割其他断裂,为新构造运动形成或复活断裂,为地热的形成提供通道与空间。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平凉北山2号泉2008-2013年水汞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法进行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平凉北山2号泉水汞多年动态变化形态总体表现为起伏性,近三年的数据已处于稳定的状态,年变化为夏高冬低;2)小波变换法对分析平凉北山2号泉水汞数据具有一定优势,对年变和地震异常均有突出反映;3)通过2阶小波变换得到的细节部分,可看到平凉水汞的前兆异常为阶段突跳性,震前伴有低值和高值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太仓-奉贤断裂地貌特征,通过小波多尺度方法对布格重力数据进行分解,并应用重力、航磁数据分析其深部结构,结合前人人工地震及沉积演化历史资料进一步探讨该断裂与古海岸线的关系.布格重力异常显示,该断裂形成NW向的重力梯度带,由北向南依次控制白茆断凹、甪直断凹和松江断凹的东部边界;重力小波细节图表明,该断裂切穿中上地壳到达下地壳,在下地壳太仓-奉贤断裂仍与太仓-陈家镇断裂、昆山-嘉定断裂、青浦-龙华断裂、松江-嘉善断裂和南汇-平湖断裂相交;航磁场揭示该断裂两侧的地质体存在明显的磁性差异.综合重力、航磁及前人资料可知,太仓-奉贤断裂是江苏地区一条重要的隐伏构造断裂,切穿底部基岩至下地壳,构成全新世中期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12.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昌化—普陀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通过小波多尺度方法对布格重力数据进行有效分离,并基于重力、航磁数据分析其深部结构,结合历史地震及前人人工地震资料进一步探讨该断裂的活动性。重力小波细节图表明,该断裂南倾,切穿中上地壳到达下地壳,在下地壳该断裂仍与孝丰—三门湾断裂相切;航磁场揭示该断裂具有比较强烈的活动性,推测昌化—临安段断裂是右旋走滑断裂。综合重力、航磁及前人资料可知,该断裂是杭州地区一条南倾的深大构造断裂,切穿底部基岩至下地壳,控制和影响第四纪地层沉积,至今仍具备一定的活动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小波进行纹理分割的相关研究中,通常小波分解的四个子带对分类的贡献是均匀的。为了考虑不同子带对图像分割的不同影响,提出了一种利用Relief算法对小波分解的子带特征进行加权的算法。首先对纹理图像进行标准金字塔结构小波变换,对小波变换后的各层四个子带进行特征提取作为纹理图像的四维特征;从粗尺度开始对纹理图像进行K均值分割,得到初步分割结果;然后把初步分割结果扩展到下一尺度,根据扩展后的分割标记图对相应尺度的纹理特征进行基于Relief的特征加权,得到加权后的四维特征;再进行K均值分割,经过多层迭代后,得到原纹理图像的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加权的传统分割方法比较,该方法在分割错误率、边缘准确性以及区域一致性上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的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重力资料22条剖面的计算结果,提供了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的Moho.、Conr.界面分布和深部重力异常图(△g_D)。同时计算了不同深度压强偏差(△P)和Airy—Woollard均衡地壳厚度,分析了不同构造环境的地壳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在深部构造和某些地球物理特征上具明显的分区分带性,地壳厚度自西向东由陆到海逐渐变薄,显示出大陆型、过渡型、大洋型分别为M面剧变(斜坡)带所分隔的台阶式地壳结构特征;M面剧变(斜坡)带——拗陷区(系)——隆起带(区)配置的深部构造格架表现为挤压——拉张式的地壳结构体制,并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相适应。本文研究了深部构造与大地构造发展和地壳演化的关系,探讨了赣江流域——下扬子——苏北——华北平原——下辽平原中、新生代裂谷系、海陆相连的转换断层以及逐级递进式扩张的东海成因模式等理论问题。此外,还提供了一个估算地壳厚度的经验公式(H~△g_B)。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位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论述九所—陵水断裂带南北两侧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差异和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在分析南海北缘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西起九所—陵水断裂带,向东呈近EW走向延伸至E112°30′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1)错断,之后向NEE方向延伸至E116°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2)错断,再向东沿着NEE方向延伸至E119°30′附近再次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3)错断,此后一直延伸至台湾岛。该古俯冲带在布格重力异常上显示为强的水平梯度峰值带,其东段北侧出现与之平行的高磁异常带,指示发育与古俯冲带形成过程有关的火山弧。现有的钻井资料和九所—陵水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揭示古俯冲带形成于晚中生代。上述认识与南海北部现有的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钻井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是相吻合的。该古俯冲带向西与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东侧的分支断层(Ⅰ号断层)相接,向NE方向与台湾寿丰断裂相连。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吉林省21个气象站1958—2007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吉林省降水资源的异常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年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变化特点,同时还存在南北和东西的较大差异;旋转载荷向量场反映出4个降水异常区,即:南部山区、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区和中部地区;各分区在10a的周期上表现一致,4a左右的振荡周期最强,且吉林南部山区和东部山区年际降水变幅较小,西部平原区年际降水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17.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新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25万聂拉木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系统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到白垩纪喜马拉雅地块始终位于中、低纬度区域(22—13)°S,不存在向东张开的大Tethy洋.晚白垩世后,这个地块快速向北移动.整个显生宙,喜马拉雅地块在北向移动过程中整体上表现为顺时针转动,而且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早更新世旋转角度进一步增大;在晚侏罗世,喜马拉雅地块位于18.6°S,到了早白垩世,已南移至22.4°S,推断在雅鲁藏布江原先的特提斯洋形成于晚侏罗世,扩张期在早白垩世;从始新世以后,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陆陆碰撞)而导致印度板块北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约800km,显示该地区地壳缩短以褶皱、冲断为主.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从前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动和复杂的演化历史,形成了现今北西西-近东西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基本断裂体系,同时断裂活动表现为多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发育断背斜、断鼻、背斜及断块等构造圈闭类型,其分布具有东西分区、纵向分层的特征.纵向上,就中生界、古生界而言,下古生界较中生界发育,上古生界不发育;横向上,明显受断层控制,并沿主控断层走向方向成排成带展布;利用平衡剖面法,并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将该区构造演化划为五个阶段:被动陆缘裂陷阶段(Z-O1)、拉张至挤压环境转变阶段(O2-S)、北东和北西向构造发育阶段(D-P1)、古生代构造的再生长及近东西向褶皱形成阶段(J)、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阶段(K-Q).  相似文献   

19.
嫦娥三、四和五号的原位月壤探测为基于嫦娥一、二号卫星微波辐射计数据的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基于嫦娥二号卫星微波辐射计数据,生成了着陆区亮温图;为了消除亮温随纬度变化的影响,突出亮温与月壤成分之间的关系,定义和制作了规则亮温图和亮温差图;基于Kaguya MI数据,制作了研究区氧化亚铁、氧化钛、单斜辉石和橄榄石含量图;结合原位月壤探测成果,系统分析了嫦娥三、四和五号着陆区月壤的微波热辐射特性.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以下三点:(1)嫦娥五号着陆区具有稳定的亮温表现,表明该地区月壤成分随深度的变化不明显,可以作为微波热辐射异常研究的重要参考;(2)嫦娥三号着陆区微波数据探测范围内月壤存在分层结构,以低频数据为代表的深层、以高频数据探测为代表的浅层和以可见光成果为代表的表层,成分变化很大;(3)在嫦娥四号着陆区发现并提出了微波冷异常的存在,并初步分析了微波冷异常的成因机制.研究发现,微波辐射计数据可用于月海玄武岩的识别,可以为深化未来的月海岩浆演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嘎拉勒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碰撞期成矿事件的代表性矿床,其金资源量达到大型以上规模。鉴于在矿床勘查中对矿床成因的不同认识导致找矿勘查理论及找矿方向的差异,作者从矿床成因立足之本的"镁质矽卡岩"与"超镁铁岩"的厘定出发,重点研究了这类岩石的岩石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元素方面,"超镁铁岩"与白云岩及花岗闪长岩之间具有明显的接触双交代特征;痕量元素具有负Ba、K、Ti异常,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f、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明显陡倾的配分形式。痕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上与蛇绿岩套有关的镁铁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严重不符,而与白云岩及花岗闪长岩之间具有密切的亲缘性及继承性。综合研究表明,前人所谓"超镁铁岩"应为接触交代成因镁质矽卡岩,矿床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