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从中越边境的跨国劳务流动切入视角,基于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对位于中越边境前沿的广西C市某家具工厂的越南籍家具工人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跨国和迁入地社会支持网络的时空剖析,逐步得出越南籍散工的形成起因于"空间的劳动分工",从而为中国进行区域合作以及成为海洋国家走进文化南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需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仅共享物质文明成果,也要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和文化发展成果。要确保社会成员,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也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需要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和送文化下乡、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的基础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地区的文化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生产和消费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惠能禅不仅在广东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传播及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越南、韩国和日本等。惠能禅为这些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相会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禅宗新派别。19世纪,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惠能禅还传到了北美和欧洲大陆,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科技》2005,(11B):63-63
为加大开拓越南农业市场的力度,进一步加深中国与越南农业方面的经贸交流与合作,“2006年越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2006AGROVIET)”将于2006年7月至8月在越南举办。该展会主要展示中国、越南及东盟各国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及名特优新产品,是越南2006年度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农业专业展览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农民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引人注目的群体之一。散工是流动人口中的一部分群体。虽然农民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但散工群体作为外来流动人口中特殊的一部分却被淹没、遮蔽在农民工群体之中,这一群体生活在城市边缘、底层,他们不为人们所熟悉和关注,是被漠视和被淡忘的边缘人群体。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滞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不仅涌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大部分流人到他们就近的城市。文章通过对攀枝花市外来流动散工的调查,分析了他们的社会特征与文化适应状况,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儒教对越南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越南儒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化、实用化、简约化的特征。在越南自10世纪初历经丁、前黎、李、陈、胡、后黎、阮等朝直至近现代,儒教文化广泛传播,对越南民族文化、教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越南没有创造独立于中国儒教之外的学派,而是将中国儒教应用于越南。但越南并非一切照搬,而是有所选择与发挥,使之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特征。本文主要是探讨儒教文化在越南文化中的影响,涉及到儒教文化在越南生根、发展、开花、结果的历史问题以及对越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越南独特民族精神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在昆明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首脑共商区域合作、共同繁荣大计。湄公河,我国称之为澜沧江,她不仅连通云南省与中南半岛,更促进了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诸国的发展。云南省地处中国大西南边陲,所临国家,  相似文献   

8.
正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CENTRIALITY)成为亚太国家对东盟外交的"政治正确"。2007年后,这一词汇更是被陆续写入到东盟组织及国家的官方文件中。2017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对话会,明确承诺中国将"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2017年11月12日举行的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分别在越南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对越南文化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越南文化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越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同时也体现在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0.
10世纪中期之前,今越南中北部地区长期受到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直接管辖。中国古代文化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对越南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越南文化对中国这个文化母国也有回馈,使中越文化交流产生了良性互动关系,为中越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边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之间的互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互往对于增进中国沿边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对于各自文化以及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正处在跨世纪的交叉点上,面向21世纪发展经济和文化。中国和越南、老挝、缅甸等国生机勃勃,富有活力,高速增长的经济,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和越南、老挝、缅甸等国的互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广州佛山两市之间有浓厚的文化渊源,经济相融,通过政府主动联合,推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惠及全民"的原则,以公共文化设计的均衡发展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配置,从而使广佛两市居民共享"文化福利",培养市民素质,提升广佛同城化整体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中越两国都是喜欢数字的民族。越南古代曾经使用汉字作为记载工具,因此越南人对数字的认知与数字运用都与中国人比较相近。文章重点探讨中国和越南文化中对于数字"一"的异同观念。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开展馆员终身教育,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局规划,统一标准,加强区域合作,共享成果,建设特色资源体系,开展特色服务,转变服务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河北省文化共享工程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保持河北省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越南诗歌作品的创作多利用中国文化之元素,但也颇具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如"六八体"、"双七六八体"诗歌形式。越南文学名著《宫怨吟曲》即是一例,它巧妙利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又成功地使用了越南特有的诗歌创作形式——"双七六八体",因而在越南文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越南"四大名著"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雷亭先生主编的《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7月1日出版,该书系第二届东亚山岳文化研究年会的论文集。本书收录了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国的学者对东亚山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涉及到中国泰山、韩国智异山、越南安子山、日本富士山等山岳文化及其民俗等。这是一次跨国界的文化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学者们高涨的学术热情和浓厚的山岳文化情怀。该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域外汉文武籍研究是清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和武术交流史的重要参考。为呈现朝鲜汉文武籍编撰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中国武术古籍之间的关联,经由古朝鲜史料的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可知:朝鲜汉文武籍编撰与中国武术古籍的东传息息相关。朝鲜汉文武籍编撰经历了从引入到模仿, 由模仿至创新,因创新而独特的发展历程,而这一历程可以从中国武术古籍东传的历史坐标中得以洞见。中国武术古籍与朝鲜汉文武籍关系的明晰,深描出朝鲜为提升士兵武艺技能对中国武籍展开的慕求,亦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成熟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和辐射,从而明确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源头地位,为中国武术传播史、中朝武艺交流史、东洋武艺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播学派的"文化圈"视野,有助于重释中越文化交往的著名例证《金云翘传》。作为东方文学三大文化圈中心之一,历史上华夏文化向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辐射与扩散,中国小说《金云翘传》进入越南,被阮攸摹写与改编,赋予了它富于越南民族特色的六八体的诗歌形式,使之成为越南文学经典,在当代重新进入中国—东盟文学关联域。这种重复与变异,体现了世界文学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浅析苯教文化在《格萨尔》中的遗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族早期的苯教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相融后产生了后期苯教文化,苯、佛相融过程中的两种宗教文化冲突后形成了藏传佛教文化。这两种宗教文化都在《格萨尔》中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着重对苯教文化在《格萨尔》中的遗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