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尔苏藏族是藏族的一个支系,其历史演变和复杂的文化现象,都表现出藏彝走廊内族际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是研究民族走廊文化互动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及马长寿先生对这一走廊的民族研究概况。着重指出他对该走廊中羌、藏、彝等民族及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从事过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撰写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扩大了学术视野。认为马先生是这条走廊民族研究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吐蕃东进,在藏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藏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藏彝走廊西部以藏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空间: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藏彝走廊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因而运用空间理论研究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构建中国的民族走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分区的基础上,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横向比较了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各文化分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藏彝走廊民族与文化格局的主要特点,指出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具有跨民族或族群,乃至跨语支传播的总体趋向,存在着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差异。不同民族或族群在将藏传佛教因素有机地融入本土宗教信仰中的同时,仍从宗教职业者构成、本土语言和宗教观念等层面坚守本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6.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发展中,各自守候"我者空间文化"的生态美发展,同时创造、生成彼此亲和、互补的美的文化生态。守候与亲和,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的境界与生态机理。  相似文献   

7.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藏彝走廊"各个民族服饰之间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具有本区域文化带的共同特征。本文从复杂的历史背景、迁移路线、宗教文化、地域特征等角度探析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下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同源异流"现象。  相似文献   

8.
公元8世纪末,藏传佛教已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开始弘传,全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佛法的弘传是同步进行的。各教派寺院的相继建立也成为该派在这一地区传播的标志。宋代及以前是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元明时期是寺院的发展阶段,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寺院发展的兴盛阶段。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研究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及思路:人、地关系;从藏缅语分化演变角度认识藏彝走廊中藏缅语民族的共同起源与历史演变;从整体和多学科综合角度进行藏彝走廊研究。并就这三个角度在研究和认识藏彝走廊中的必要性及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文化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展现了藏彝走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格局,同时对民族文化调适也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其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摩天岭两侧7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支2万余人口的族群--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这支藏族支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但作为生活于汉藏两大民族之间的一个族群,其在  相似文献   

12.
在田野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算日子书、特殊符号、十三成数、自然历史基础、本波等文化遗存和文化要素,分析了藏彝走廊东部的本波文化带,揭示了其文化形成和传播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当前“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缺失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并从文化生态学视阈,对“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嬗变与传承进行研究,基于形成时期、农耕时期、建国初期、发展时期、分化时期的“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嬗变,对“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嬗变进行归因分析和建议,以此促进“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传承。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20年藏羌彝走廊核心区106个县域面板数据,文章考察了政府干预门槛效应下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考虑政府干预的作用,县域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当政府干预不足时,县域金融发展会加剧相对贫困,不利于乡村振兴;跨越一定门槛值后,政府干预程度越高,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越明显,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的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处于边缘地带的省际交界县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才能发挥出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服务效能。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承担起乡村振兴的主体投入责任,科学认识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服务效能,撬动金融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积极引导资金和资源回流农村,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相似文献   

15.
藏羌彝走廊中,羌族《嘎卜勒麦》是一部鲜为人知的长篇史诗.这部口述作品的内容涉及民族历史史影、宗教、生产、生活方式、习俗.唱述人是从神山神树金窠臼中孵化,成为金鸟,飞进天宇,金神鸟幻化为金星星,再飞到人间金星星婚房,成为新夫妇,繁衍羌族子息.《嘎卜勒麦》长篇叙事以奇特的想象,广阔的视野,复杂的叙事,灵动的象征,显示在藏羌彝走廊中,羌族人类来源、天地中家庭姻联,天上人间婚庆典仪以及人间四房门族释比间构成的唱诗组合;显示羌族关于人类生发及人类姻亲是天地、星月、金鸟、女娘间美丽绚耀演绎,其中渗透高贵、吉祥、至美的民族心结魂脉,是该民族精神文明的一条流动的长河.对于当下研究羌族史诗,研究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史诗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年民族音乐学者杨曦帆教授的《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版,下简称《研究》),在音乐民族志的基础上,阐述了“藏彝走廊”地理因素和该地区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互动关系.[1]作为作者博士论文成果的全新呈现,《研究》全书体现出了一种对生态意象与乐舞文化互动关系的深入理性思考,更折射出作者驾驭学术方法的能力和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外延所持有的独特学术眼界.  相似文献   

17.
羌族万余句古歌诗《羌族妮莎诗经》的发现、收集、出版,是近百年发掘羌族文化工程的又一个里程碑。从艺术人类学的审美视角透视,妮莎演示了藏羌彝走廊中社会成员在共同饮酒的各类集社活动。以男女社会文化性别作为不同声部与歌唱的藩篱制,以领头人为主体发声和导引和声者是群起应和,贯穿酒的刺激与游戏玩笑的乡土风俗,实现了羌族社会在审美中的合群凝聚机制,彰显了把多声部应和作为游戏与笑玩的最高价值的推升,圆合了羌族独特的社会价值观与美学观。妮莎诗经带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狩猎、耕织、风俗生活的高原泥土芳香,增厚与光辉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8.
藏族迁移及族群关系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藏族迁移及族群关系研究的重大意义,同时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认为现有藏族起源迁移的研究在语言学、古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为主,而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西藏民族和文明的起源和迁移,还没有定论,学者们所做的工作还只是探讨性质的.本文提出以Y染色体SNPs和线粒体mtDNA多态性的分子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为主,与人类学家、藏医学家一起,综合人文学科研究成果,对藏族起源和迁移进行系统进行研究,是进行民族起源、族群关系及迁移研究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农村彝汉中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状况、教育条件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他们的性格特征大不相同.采用《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对农村彝汉中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其学业成就的相关关系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彝汉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其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存在不同特点.为此,只有根据彝汉中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将多金属氧酸盐H3PMo12O40(PMo12)和有机荧光染料藏红(ST)组装成多层复合膜。除了对膜进行UV-vis光谱,XPS光谱,IR光谱,荧光淬灭性质的表征外,还对膜进行了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进一步深入的讨论了有机染料的荧光淬灭性质,为有机染料荧光淬灭性质的应用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