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文化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展现了藏彝走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格局,同时对民族文化调适也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其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及马长寿先生对这一走廊的民族研究概况。着重指出他对该走廊中羌、藏、彝等民族及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从事过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撰写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扩大了学术视野。认为马先生是这条走廊民族研究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吐蕃东进,在藏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藏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藏彝走廊西部以藏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空间: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藏彝走廊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因而运用空间理论研究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构建中国的民族走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近年来,藏彝走廊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该区域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由于频繁的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所造成的民族边界的模糊性等现象均具有极高的民族学、人类学及民族史研究价值。费孝通先生之所以将之称作"藏彝走廊",很大程度还因为藏族与彝族是今天此走廊中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代表性的民族。故而,藏族及其文化在藏彝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研究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及思路:人、地关系;从藏缅语分化演变角度认识藏彝走廊中藏缅语民族的共同起源与历史演变;从整体和多学科综合角度进行藏彝走廊研究。并就这三个角度在研究和认识藏彝走廊中的必要性及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藏彝走廊"各个民族服饰之间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具有本区域文化带的共同特征。本文从复杂的历史背景、迁移路线、宗教文化、地域特征等角度探析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下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同源异流"现象。  相似文献   

8.
基于当前“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缺失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并从文化生态学视阈,对“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嬗变与传承进行研究,基于形成时期、农耕时期、建国初期、发展时期、分化时期的“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嬗变,对“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嬗变进行归因分析和建议,以此促进“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传承。  相似文献   

9.
尔苏藏族是藏族的一个支系,其历史演变和复杂的文化现象,都表现出藏彝走廊内族际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是研究民族走廊文化互动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民族大调查工作,彝族、藏族、羌族、藏彝走廊等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中国民族学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学科应用诸问题,同时着重分析了藏彝走廊研究在民族学区域综合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藏穆之路的云南省香格里拉三坝乡安南村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共处的和谐村。在该村的田野调查显示:藏回两族群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表现出的双语和双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多族群、多文化地区的稳定提供一个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发展中,各自守候"我者空间文化"的生态美发展,同时创造、生成彼此亲和、互补的美的文化生态。守候与亲和,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的境界与生态机理。  相似文献   

13.
青年民族音乐学者杨曦帆教授的《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版,下简称《研究》),在音乐民族志的基础上,阐述了“藏彝走廊”地理因素和该地区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互动关系.[1]作为作者博士论文成果的全新呈现,《研究》全书体现出了一种对生态意象与乐舞文化互动关系的深入理性思考,更折射出作者驾驭学术方法的能力和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外延所持有的独特学术眼界.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了中华民族这一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族群在历史、现实与命运前途的关切与认同的意识。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认识到宗教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效利用宗教信仰的认同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幌子的分裂行为与恐怖活动,对国际性宗教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宗教信仰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杨志强教授的访谈,探讨了"古苗疆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族群文化多样性背后的"国家化"和汉族移民文化的普遍影响、"跨民族"/"跨族群"的地域文化整体性、近年来出现的文化"族界化"现象等问题;对"古苗疆走廊"沿线周边地区的各民族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共生"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特点进行了若干回顾,并对今后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藏羌彝走廊中,羌族《嘎卜勒麦》是一部鲜为人知的长篇史诗.这部口述作品的内容涉及民族历史史影、宗教、生产、生活方式、习俗.唱述人是从神山神树金窠臼中孵化,成为金鸟,飞进天宇,金神鸟幻化为金星星,再飞到人间金星星婚房,成为新夫妇,繁衍羌族子息.《嘎卜勒麦》长篇叙事以奇特的想象,广阔的视野,复杂的叙事,灵动的象征,显示在藏羌彝走廊中,羌族人类来源、天地中家庭姻联,天上人间婚庆典仪以及人间四房门族释比间构成的唱诗组合;显示羌族关于人类生发及人类姻亲是天地、星月、金鸟、女娘间美丽绚耀演绎,其中渗透高贵、吉祥、至美的民族心结魂脉,是该民族精神文明的一条流动的长河.对于当下研究羌族史诗,研究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史诗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元8世纪末,藏传佛教已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开始弘传,全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佛法的弘传是同步进行的。各教派寺院的相继建立也成为该派在这一地区传播的标志。宋代及以前是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元明时期是寺院的发展阶段,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寺院发展的兴盛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田野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算日子书、特殊符号、十三成数、自然历史基础、本波等文化遗存和文化要素,分析了藏彝走廊东部的本波文化带,揭示了其文化形成和传播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调查青藏铁路通车对柳梧村宗教的影响,以充分的调研数据证明了柳梧村的宗教没有遭到破坏、削弱,更没有被“灭绝”,村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不折不扣、实实在在的实现。柳梧村的情况是西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实实在在实现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文化在继承传统和保持藏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西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不折不扣、实实在在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