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纺二路站~纺织城站区间地铁隧道工程,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地裂缝易开裂活跃地段,其地下水丰富,夹有钙质胶结层,因此需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选取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地层、全断面注浆止水、CRD法和台阶法开挖的施工方案.注浆过程中调整优化注浆配合比,取得了良好的止水和加固效果,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实现了区间隧道的顺利贯通,可以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桂泉 《海峡科学》2013,(10):23-25,27
沿海某高铁隧道富水断层破碎带施工中,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速反馈”的施工原则,采用了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结合帷幕注浆封堵、钢拱架加强支护,在高水压、大水量、岩体极度破碎的条件下,施工安全和质量得以保证.该文对设计参数的选取、注浆施工工艺、关键技术的突破、注浆效果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埋隧道下穿越浅基础建筑物注浆保护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厦门机场路一期工程梧村山隧道上方地表预留建筑物为试验对象,采取基础注浆加固和跟踪注浆的方案对建筑物沉降进行控制,并通过抬升注浆达到建筑物纠偏的目的.同时在施工中对建筑物注浆保护的方案、材料、工艺、参数及注浆机械设备配套方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为以后类似工程中建筑物的保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涛  万培文 《贵州科学》2007,25(Z1):279-281
本文介绍了镇胜高速公路弯腰树隧道洞身段在穿越大型岩溶塌陷区时,所遇到复杂地质条件下塌方施工处治方法及辅助工法.重点介绍了辅助工法中水平和斜向超前小管棚的施工及注浆,选取理由、技术参数及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5.
盾构法地铁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雷泽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8):2283-2287,2294
盾构法是地铁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技术。盾构法在软土地基及复杂地貌下,对于盾构参数及同步注浆的要求更是十分严格;如果这些掌握不好会给工程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在武汉地铁周青区间中,根据地区的具体地势地貌,对盾构参数,及同步注浆注浆压力及注浆量都进行了周密的理论及实地研究。经过证实,这些参数的制定是周密可靠的,保证了施工安全顺利地完成;同时也证实了盾构参数及同步注浆时盾构施工的关键技术,也是盾构技术在软土地基及复杂地貌下完成施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海饱和含水软土地层及地铁隧道维修保养的实际工况,提出了革新劈裂注浆的土层微扰动注浆治理方法.利用夜间地铁停运的积累时间,采用适合上海运营地铁隧道实际条件的简易设备和施工操作方法,在地铁隧道内部治理运营隧道的不均匀沉降,选取适合的注浆工艺、材料、设备和参数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注浆设计、施工的过程及其效果.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减少注浆对地层的扰动,对地层沉降具有良好的补偿效果,可以较好地治理运营地铁隧道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7.
杨中方 《科技资讯》2011,(29):113-114
以某铁路工程15#隧道为工程背景,将压密注浆法和劈裂注浆法这两种注浆技术应用于湿陷性饱水黄土隧道施工中,取得良好效果,隧道顺利开挖。且给出了在湿陷性饱水黄土隧道施工中采用的具体施工材料、方法和参数。该工程采用的小导管注浆参数和钻孔注浆参数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亚丽 《科技信息》2012,(22):365-365
本文介绍了盾构施工的整个流程,随后详细陈述了盾构掘进、盾构掘进方向的控制与调整和同步注浆与二次补强注浆几个关键步骤的操作方法,最后总结了特殊地质地段盾构法隧道施工中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是施工过程中令人关注的问题,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通过模拟假设、建立模型和数值计算,研究了相邻隧道断面不同布置方式和注浆材料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埋深越深,越需要大的隧道间距来实现沉降槽的双峰状态.在隧道埋深为2倍洞径时,倾斜布置条件下双隧道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接近25倍洞径时产生的地面沉降较小,垂直布置条件下双隧道间距越大,产生的地面沉降越小.拱顶注浆对控制地表沉降有明显效果,注浆参数提高要比注浆层厚度增加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地铁六号线一期工程终点站区间隧道暗挖施工为例,介绍了二重注浆法在暗挖隧道下穿管线施工中的应用.实践表明,二重注浆法在该工程施工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FLAC3D,通过改变受注围岩体的力学性质,研究注浆后隧道及围岩体开挖时的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地表沉降情况.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对比分析表明,注浆后加固体对于开挖隧道具有棚护作用,加固体两侧为应力集中区;按270°布置注浆孔,开挖引起沉降值最小,为22.3mm,实际工程监测值为27.1mm,应用FLAC3D进行注浆效果事前分析是可行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存在偏差与注浆施工的理想化有关,注浆时,应该逐渐增加注浆压力,并根据注浆终压和注浆量共同判断是否结束注浆,从而保证注浆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某隧道在进出口围岩较破碎的情况下,在施工中采用长管棚及注浆的施工方法,有效地阻止了开挖时软弱围岩的坍塌和涌水,为隧道的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隧道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超前管棚注浆支护在破碎地层大跨度隧道开挖中的加固机理及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某隧道采取超前管棚注浆预加固防护措施前后,隧道在施工中的受力、变形情况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在不良地层地质条件及大跨度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管棚注浆法能显著改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松软地层的整体性,减小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预应力集中,从而达到增强隧道自身整体稳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超前注浆小导管在隧道施工中应用,结合隧道软弱围岩的特点,分析对注浆导管材料的使用、注浆施工工艺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超前注浆小导管在隧道软弱岩层施工中的应用,保证了隧道的开挖质量,从而避免了地质较弱的复杂性,抑制了隧道的坍塌,从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盾构隧道穿越土坝的地层沉降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盾构施工技术中,如何控制地层沉降,避免影响隧道上方建筑物,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虽然盾构及管片与其周围土体的耦合作用极其复杂,但对盾构扰动土体的变形分析和计算可为控制地层变形提供理论依据;规范盾构施工操作程序,可减少非正常地层损失;正确选择同步注浆和壁后注浆的材料、配比及工艺,可最大限度地填充建筑空隙;预先注浆和复注浆加固隧道上方土体,可减少土体扰动和固结沉降量。  相似文献   

16.
盾构隧道始发段的稳定性是影响盾构施工效率和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若处理不当,易引起掌子面失稳,顶部围岩坍塌等工程灾害,直接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一具体工程实例盾构隧道始发段为工程背景,针对传统的注浆加固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注浆加固范围对盾构隧道始发段围岩加固效果作用规律;将各项研究指标通过数据呈现出来,并仔细对比不同注浆长度对其影响规律,找到了最适合盾构始发的注浆长度(8~9m),研究成果为盾构隧道始发段工程的现场施工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在隧道施工中设置减震层和注浆加固一定范围内围岩这两种减震措施的适用条件、减震原理及减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设置减震层和注浆加固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衬砌的内力和最大位移差,起到减震作用,但相比之下,减震层的减震效果不太明显,而注浆加固层的减震效果较好,能够大幅度降低衬砌的内力和位移差,起到保护衬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勇 《科技资讯》2010,(5):77-79,81
本文通过深圳地铁5号线上下暗挖区间隧道施工,采取地面注浆加固房屋地基、地面跟踪注浆、旋喷桩止水帷幕、以及隧道初支背后及时注浆堵水等技术措施,对周边建筑物下沉、地表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隧道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9.
架子头隧道洞口浅埋段左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冒顶塌方,结合地表浅埋段的地质岩性对冒顶原因进行了分析预判,通过对地表浅埋段地质补充勘察揭示了采空小煤洞是造成隧道冒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注浆加固方案;注浆加固后隧道再次施工,同时对地表以及拱顶的变形进行了及时的监控量测,结合对监控数据的分析,对地表的注浆有效的提高了隧道围岩自稳能力,使架子头隧道成功穿越冒顶坍塌地段.通过对架子头隧道冒顶处治的成功案例分析以期对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隧道在已有桥桩附近施工时对桥桩产生的影响,依托深圳市葵坝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桥梁段,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研究隧道动态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桥梁桩基变形的规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了进一步得到控制地表沉降和桥桩变形的最优注浆加固方案,通过改变注浆范围提出不进行注浆加固、原注浆加固以及优化后的注浆加固3种方案,并对这3种加固方案下地表沉降和桥桩变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注浆加固方案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和桥桩位移,而且能减小注浆范围,是最佳注浆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