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干 《科学通报》2000,45(Z1):2758-2762
报道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湖相沉积物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冻土湖沼沉积物的正烷烃往往以C23为其主峰,源自于苔藓植物有机质的优势输入;南极乔治王岛湖相沉积物中富含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反映沉积区的细菌作用较强;脂肪酸C18:2/C18:0与甾醇ACI指标的剖面相关性,表明 C18:2脂肪酸源自内生藻类.脂肪酸C18:2/C18:0比值的剖面变化反映区内11/9和3 kaBP气温较低;首次在南极淡水湖盆沉积物中检出长链不饱和酮化合物,推测其生源为定鞭金藻属藻类,其高C37:4相对含量与南极严寒气候对应.  相似文献   

2.
赵烨 《科学通报》1995,40(3):274-274
在南极半岛及其外围群岛地区,现代土壤中是否存在CaCO_3富集过程(或钙化过程)目前还无统一的认识.如Everett(1976年)认为南设得兰群岛土壤中的碳酸盐起源于本区的石灰岩,并非土壤钙化过程所致;Bockheim把南设得兰群岛划为亚南极荒漠带,并认为土壤钙化过程在此带较强.作为南极环境研究的薄弱环节,土壤中CaCO_3的来源及其迁移过程的研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区尚属空白.本文根据菲尔德斯半岛土壤野外调查和化验分析结果,指出了本区现代土壤中CaCO_3的来源,并讨论了土壤中CaCO_3迁移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苔藓泥炭层14C测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烨  李容全 《科学通报》1999,44(12):1342-1344
根据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岸阶地面上苔藓泥炭层剖面上、中、下3层泥炭的14C数据,推得该苔藓泥炭层上段的平均累积速率为0.195 mm·a-1,下段为0.069 4 mm·a-1. 由下部苔藓泥炭的14C数据和下段平均累积速率,推得该地区海拔18 m的海岸阶地形成时间应略早于4 300 aBP,且自4 300 aBP以来这里的海滩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状态. 相应这个地区的冰盖解体与冰退过程也应早于4 300 aBP.  相似文献   

4.
南极知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中CaCO3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烨 《科学通报》1995,40(3):274-277
  相似文献   

5.
谢又予 《科学通报》1987,32(15):1175-1175
费尔德斯半岛是南设德兰群岛中最大的乔治王岛南部的无冰区部分。长7—8km,宽2.5—4.5kin。南端隔费尔德斯海峡与纳尔逊岛(冰盖)相望,东北面为主冰盖,最厚为350m,平均厚100m,海拔最高处为668m(图1)。  相似文献   

6.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N2O浓度的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苔藓地衣土壤分布区、科学考察站区、企鹅聚集区等地采集了近地面气体样品,并分析了其中211个样品的 N2_O浓度,平均值为(321.33±3.07) nL/L.讨论了浓度随日期与温度的变化:在夏季的60天中,近地面 N_2O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夏季地面N_2O的浓度普遍高于全球大气N_2O浓度的平均值.南极各科学考察站地区大气N_2O浓度普遍高于无人区,说明人类活动是N2O的源.唯一例外的是:巴登半岛的企鹅聚集区N_2O浓度却高于各科学考察站地区,企鹅粪土排放的N_2O是南极大气中N_2O的重要来源.这是菲尔德斯半岛地区N_2O浓度普遍高于全球大气N_2O浓度平均值314nL/L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邢光福 《科学通报》1997,42(15):1647-1651
1 地质背景乔治工岛是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约1200km~2,大部分地区长年被冰雪覆盖.全岛广泛分布第三纪火山岩,也零星出露相应侵入岩及晚中生代和第四纪火山岩.南设得兰群岛是一发育于硅铝质基底之上的、时代为侏罗纪-第三纪的陆缘火岩弧,其岩浆活动受太平洋板块向南极大陆板块的俯冲所制约;它曾是南极大陆西部濒太平洋边缘的一部分,直到约2Ma前,在俯冲作用停止和边缘盆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张开后才从南极半岛西北部分离出来(图1).  相似文献   

8.
9.
南极海鸟,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完善了自身对南极冰雪酷寒环境的适应性,成为南极惟一同时活跃在空、海、冰、陆四域的生灵。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的侵扰,南极海鸟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科学家基于对南极鸟类的研究,发出警告:作为现代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南极海鸟的生存危机预示着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0.
向虎雏 《科学通报》1993,38(4):345-345
南极半岛与南美大陆隔德雷克海峡相望,海峡上横亘着南极考察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斯科舍脊。大地构造学认为,该地区是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的交汇处,其地质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存在着年变量为厘米级的相对运动。斯科舍脊西南部的南设德兰群岛,与南极半岛毗邻,中国长城站位于群岛中的乔治王岛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半岛中部主要发育为北西西向走滑正断层,如风谷断层、侏罗谷断层、南端又有菲尔德斯海峡断层。1970  相似文献   

11.
李炳元  李元芳   《科学通报》1996,41(19):1765-1767
1993年作者在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北部,距柯林斯冰帽约250m的西施河谷内发现深灰色(干后灰黄色)粉砂质亚粘土沉积物(图1)。在高出现代海面28~29.5m范围内采集了5块样品,进行了古生物、粒度分析和同位素年代测定,发现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确定为晚更新世浅海相沉积。这在菲尔德斯半岛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普里兹湾地区的大气振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1]对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上空的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在中山站上空大气臭氧总量有着十分显著的逐日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可能与中山站位于臭氧洞边缘,受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摆动与伸缩的动力过程影响有关。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地面温度、气压和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和与中山站(69°22′S,76°22′E)同在普里兹湾地区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68°34′S,77°54′E)的探空资料,对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普里兹湾地区的大气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蒋维东 《科学通报》1991,36(4):284-284
南极地区气候状况特殊,是全球大气和海洋循环的热汇之一.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观测事实研究和模式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期间发现,当极地气旋过境时,气压急剧下降,有时会出现超出气压计的自记范围,并且没有对应的水银气压表读数的情况.降水、风等要素的测量也遇到  相似文献   

14.
新疆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罗布泊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汉唐时代曾是通向西亚和欧洲的要冲,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通道,孕育了上千年的楼兰文明,却在经历过数十万年的地质构造作用和近千年的人类活动影响后,由一个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域变化成湖泊碱化、萎缩干涸、一望无际的沙丘林立之地。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其中发生了哪些气候变化旋回,有什么重大的环境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什么年代,以及如何认识自然和人为营力的影响,对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效的科学判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目前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化的过程,提出开展未次间冰期以来高精度的质谱-铀系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的环境指标研究,加深对罗布泊干旱化和荒漠化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南极冰盖表面过量氘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任贾文 《科学通报》1995,40(11):1023-1023
寒冷地区冰雪中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和δD的分析是恢复古气候记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与δ~(18)O和δD有关的另一个量值——过量氘(exD)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exD可提供水汽源区的某些信息.对东南极冰盖过去虽曾有过exD分布的研究,但资料主要取自靠近海岸一些站点.本文根据沿“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路线表面雪样稳定同位素比率测定结果,对南极冰盖表面exD的分布特征予以介绍,并对其意义给予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6.
潘根兴 《科学通报》1994,39(9):836-836
作者已报道对南极地区乔治王岛原始土壤基本性质的研究.本文报道对这些土壤的化学元素组成及粘粒矿物学研究,以表明原始土壤在组成分上的特征.1 样品和方法样品于1991年初于南极实地考察时随机采得.土壤厚度在20—30cm以下,未能分层.供试5个样品的基本性质见表1.这些土壤的粘粒(<2μm)含量一般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17.
南极中山站大气六氟化硫浓度本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氟化硫(SF_6)是一种增温潜能极高、主要来自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其大气背景浓度进行长期监测,对于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南极中山站区2008年2月~2013年1月近5年SF_6浓度的观测资料,对SF_6本底浓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风向为偏东风时大气中SF_6浓度较低,风向为偏西风时浓度较高,这主要是受海陆气团差异引起,而局地源和风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大气SF_6浓度的变化范围为6.01~7.80 pptv,(1 pptv=1×10~(-12)L/L,下同),平均浓度为6.90±0.40 pptv.SF_6浓度呈明显稳定的年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28 pptv a~(-1),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其他观测点较接近,中山站的观测结果可代表南极地区SF_6的本底浓度.通过与全球其他观测点大气SF_6浓度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南半球大气SF_6平均浓度明显低干北半球,北半球是SF_6排放的主要源区;而南半球SF_6主要来源干北半球大气传输和南北半球间大气高度混合,能较好地反映全球大气SF_6本底浓度。南极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是研究全球SF_6浓度变化趋势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18.
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檀栋 《科学通报》1995,40(4):343-343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气候指标为南极冰芯的古气候恢复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Lorius和Merlivat根据东南极洲Dumont d’Urville Station至Dome C的资料建立的稳定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模型在冰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南极冰盖极为广大,在一个地点或一个剖面所建立的模型是否适合于其它地区.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采集整个南极冰盖大范围的雪冰样品并进行研究.“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最后的大陆——南极。曾被认为是地球上环境未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大陆。然而,南极如同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面对垂手可得又取之不尽的财富,人们表现得如此贪婪和不顾一切。人类南极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要大大滞后于对南极的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南极活动的日趋频繁.南极环境生态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威胁。南极至今是否还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清洁的大地?南极对于人类的生存又价值何在?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而对疑问的解答让人更加重了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南极乔治王岛及纳尔逊岛各科考站的主要污染源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绿色化学在南极环境保护中的研究目标,以及推进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建议绿色化学家和极地科学家联合.推进极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维护南极这片最后的净土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