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代援礼入法开始法律儒家化 ,其体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 ,这种儒家化一方面改造了汉律的苛酷性 ,但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入 ,引经注律克服了《春秋决狱》的缺陷 ,使法律儒家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汉代援礼入法开始法律儒家化,其体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这种儒家化一方面改造了汉律的苛酷性,但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入,引经注律克服了《春秋决狱》的缺陷,使法律儒家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
论汉简中礼对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礼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思想上、法律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法制史学中,法律儒家化,亦即法律在礼的影响下的转变始终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但礼的崇高地位在我国古代不是一成不变的,礼自身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一般认为,法律儒家化是始于汉朝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张家山汉简》的出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法律规范的证据,如其中户律、傅律、置后律等,这是从法律实证的角度来说明礼在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是通过运用“自然类推”与“逆向求索”这两个方法论获得这一“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他在《道德经》中主张,要使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持续发展就要注意遵循三大定律-守静律,守中律和处柔律。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是“德”(礼的实质)进入中国传统法律的初期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司法领域里。两汉时期的“引经决狱”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性和为政治服务实有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司法领域里顺利地进行;司法官是“引礼入法”的桥梁,两汉时期很注重司法官的经学素养;同时,两汉的“引经决狱”具有原则性的倾向,这为礼法完全融合的《唐律疏议》一书的编撰提供了前提。这一时期的引礼入法司法活动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礼”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儒家“礼”思想包括礼与仁、礼与义、礼与法、礼与乐、礼与和五对范畴。“礼”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完全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教化制度 ,对我们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是一个极其发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的的显著特征主要有道德的自我完善、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以及注重追求和谐。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主要包括从“修身”中体悟人生的境界、从“仁义礼智信”中建立核心价值观、从审美思想中塑造高尚的人格、从“和为贵”中寻找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年创制的《公司律》揭纛私法自治和私权保护,打破了传统法律中关于明确“士农工商”等级身份的羁绊,刺穿了传统中国法律中关于模糊权利的遮蔽,开始昭示了权利本位和私权优先的理念,确立了股东平等的观念,构建了公司治理的架构,实现了制度需求的转化;尽管存在政府立法中浓厚的权力色彩,但毕竟开创了近代企业法律制度的先河,商人阶层通过合法的管道追逐自己利益,而政府在此过程中应遵守制度设计的初衷和权力的行使边界。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12.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对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进行考证和研究的结果:习凿齿的生卒属地及其生平经历;习凿齿的学识才能及其宦海沉浮;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及成书过程;习凿齿的史学观及其继汉统论;习凿齿的史学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金声是明末危机时期出现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言行在当时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金声向统治者献言献策,竭力宣扬儒家治国的民本思想;在他辞官退居乡里期间,积极推行民本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北宋统治者“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和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双重行为,造成了宋初文化环境的浮躁,并影响着文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文学审美感受,所谓“艳科”的“媚词”,表现了他们在诗文中少有的对享乐、恋情的游戏态度及其浮躁情绪,词中的“高楼”意象,更突出地再现了北宋前期文人怎样在浮躁的文化环境中沉沦,又怎样艰难地挣脱文化环境的漩涡,去顺应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作为蕴涵人“生命意识”主题的悼挽伤逝文学,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险恶、民族纷争等原因在魏晋时期得到繁荣,形成以下的特点:建安士子生命安顿的“哀叹与进取”;西晋文人尴尬处境的“内儒而外庄”;东晋士人双重心性的“悲苦与旷达”;在南朝文坛的命运“从‘以文为情’到‘以文为戏’”。悼挽伤逝文学为后世文学及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丘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比丘尼诞生,当时出家为尼成为由子一种新的归宿。此时的比丘尼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许多特权,同时她们作为佛门弟子中的重要群体,对弘扬佛教外采文化、推动佛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易筮作为古代预测手段,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龟卜,在西汉时本来已经逐渐消失,但司马迁以专篇收录散失的卜辞,这正好说明卜筮这种文化现象的重要性。探究司马迁记载卜筮的原因,除了卜筮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外,还因为司马迁想通过卜筮等神秘文化来实现“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后全国分为十九州,宁州居其一。此后300年间,国家陷于分裂,朝代更替频繁,政区变化无常;宁州郡县在中原王朝的军事监护与地方大姓的武力割据之间反复震荡;两汉及蜀国400年苦心经营建立的郡县制,终因豪强坐大而崩溃,郡县名号虽载于版籍,而行政制度无所施行。曾是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号称"宁州冠冕"的朱提地区,社会发展也因此跌入低谷,历经了千年之久的停滞,直至明清时期才逐渐复苏。  相似文献   

19.
《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讲唱家庭伦理和因果报应,由明末南无教教团中的民间艺人编写。它完全按照民间教派宝卷的形式演唱,但内容主要不是宣传教义,而是宣扬因果,劝善惩恶。这一宝卷对研究清及近现代北方民间念卷和宝卷的源头、形成及其演唱形式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家族法是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发展的产物,作为封建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起着管理宗族、辅助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家族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起源于宗法浓厚的奴隶社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家族法的雏形,隋唐以后至清代逐步成熟直至完备。家族法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封建伦常秩序、财产关系、婚姻继承、祭祀、族谱及惩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