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学鉴赏或解读,是鉴赏主体和客体对话交流的审美活动,是读者寻找个性和时代精神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主客体之间互动互渗,主体充分发挥审美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对作品复杂深潜无限的整体意蕴的解读中,寻找和提升个性,努力挖掘作品的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构建一个充满艺术美感和创造力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
张悦鸣先生在长期的摄影创作实践中,以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新颖的艺术观念反映现实生活,用独特的视角表现大自然的审美意蕴。他的荷花摄影作品,有力地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广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中去发现荷花的美。同时还体现出他对于艺术意境强烈而又自觉的追求,而这种富有独创性的审美创造,需要的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的胸襟怀抱、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深邃的思想境界。此外,他的作品带给我们妙悟自然的禅意,包涵着对于大千世界的深刻感悟,对于宇宙本真的生动体验,这样的艺术意蕴就使作品的审美内涵显得更为沉郁,更有气度。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诗坛曾升起一颗耀眼但却短暂的流星,这便是天才而又短命的诗人——李贺,他以独特的创造风貌被诗坛誉为“鬼才”,对于他独特创造风貌的具体表现论述颇多,本文在这不再赘述,本文试图从个人心理,审美心理以及诗坛风尚这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李贺这一独特创作风貌的成因。一、变异心态文学是充满主体生命的审美创造,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其特殊的心态对作品风格的显现有很大的影响,李贺诗歌反映出的心态可用“心如死灰”四字概括。请看他的真实剖自:“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恕谢如枯兰”(《…  相似文献   

4.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世界是一个总体。对任何事物,都应从总体去认识与把握。在审美活动中,若将审美对象,譬如一部影片,分割成若干部分,而仅将其中某部分抽出作为主要审美客体,而不及其余,这不仅将会使作品的审美意义破坏殆尽,而且这样的审美活动本身的意义也将大为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风俗史家,巴尔扎克的创作力求真实,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他只愿当它的秘书,他从追求细节真实入手,进而达到整体真实。但因为他的文学家的身份,他的作品的整体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整合又有着浓郁的想象的因素,这就把他打造成了一个真实与想象并蓄的风俗史家。真实与想象这一组矛盾的概念,却在巴尔扎克这里达到了统一,他的创作力求最大程度的真实,同时又靠超常的想象支撑起了他的异乎寻常的文学大厦。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审美范畴,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意境的创造是书法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书家的学养在书法意境的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墨技法又为意境的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神采和气韵是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虚实结合是创造优美意境的重要手段。书法中所追求的恬淡空灵的审美境界、朴拙自然的审美意趣、超凡脱俗的审美格调、平中寓奇稳中求险的审美韵味,都体现着书法至高的艺术境界。书法的意境是形与质、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书法的意境之美是潜藏于作品之内而超于笔墨之外的整体的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8.
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10.
创作是作者由内(内心)而外(作品);鉴赏,则是读者由外而内,由双向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的两上方面,缺一不可,由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二度创造所共同构成的这一“艺术活动”,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多次双向逆反运动中“发生”的。“二度创造”表现为一是在原创作品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二是对原创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的评价,而意境即应该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审美救赎论时,不倚重被目前的学术界炒得很热的社会批判理论,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被学界淡忘的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审美思想。与西方现代的学术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朱光潜先生,其“人生艺术化”主张还是相当“古典”的,而学术取向颇具古典味的宗白华先生,其“审美化生存”思想则更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司马迁《史记》选择历史人物的原则之奇,塑造人物手法之奇,历史人物入选体例之奇,突出人物性格的故事情节之奇,所塑造的人物之奇等几个方面论述司马迁塑造人物爱奇的审美取向及其爱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沈从文认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文字技术"与"形式韵律",文体成为其审美批评的测度。从而,沈从文文学批评成功地超越"政见""、商业"与"友谊"的羁绊。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成因与楚文化的熏染以及他唯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的美学方法和他所回答的种种问题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他是从人文途径建构了一个"既超越又内在"形上学方法,并以此反对西方二元对峙的方法.他的美学和哲学是浑为一体的,是步了"天人合一"的理路.他把人、自然、宇宙的统一看作是生命情调以美学化方式的一种渲泄.方东美美学的方法还可以称作是"全体的直透"法.由于把宇宙、人皆看作是有生命的"情理集团",他对美的解释是庄子所谓的"大美",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同时,他主张这个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形于创造.总之,方东美的美学思想既承续了中国传统体用不二的路数,又借鉴了西方柏格森、怀特海许多有益的因子,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新理学美学对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并且不断接近审美实际的转变过程。冯友兰早期的“美之理”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他对美的这种本体言说是无力的,及至意识到这种本体言说的机械性和不恰切性转而关注人的审美活动的实际,重视审美对象的独特之处,强调“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时才真正突显出新理学美学本体论的价值所在。“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可看作是冯友兰立足于审美活动实际,最终得出的美学本体论见解。  相似文献   

16.
从诗学概念"清"的复义性看,李白诗亦有清美的风格。李白诗之清首先表现在写景的清新明净上。李白诗的写景色调明亮,给人以明净新鲜之感,体现出清新的风格。其次,李白诗的清美表现在抒情的真挚与脱俗上。其诗歌感情表达真挚感人,又以清新脱俗的笔法出之,是诗人率真人格的自然流露。其三,李白诗的清美也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李白诗善于营造浑融含蓄的清空意境,也善于营造或高迈旷达,或凄清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体现了对福柯"权力关系"理论的运用,对阐释人类学"厚描"方法的借鉴,以及对"社会能量"流通方式的关注。"社会能量"概念的提出,是力求避免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陷入"权力的宏大叙事"。格林布拉特善于从各种非文学文本记录入手,寻找其与文学文本相互"厚描"的结合点,从而生发出关于剧本所处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他依据福柯的理论提出的"即兴创造"概念,勾勒出权力关系从颠覆到巩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最良与劳伦斯神父各自在<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扮演着叙事符号的角色,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显在叙事特征,但由于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古典戏剧的不同美学基础,他们又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意义.据此可以认为,显在叙事与潜在叙事的区别,是由不同的美学基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吕凤子"正则"职业道德教育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吕凤子职业道德教育观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魂是"正则"(生死刚正、循常理而求变则),核心是"爱无涯"(无私无涯、爱己爱异、和谐尊异),目标和基础是"美无极"(立德、成人、造境、创新).学习研究吕凤子职业道德教育观,对促进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师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