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我们测报组自一九七三年春建立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开展地震的业余测报活动和教育革命方面,做了些工作。对于开展地震测报活动和搞好教育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小组刚成立时,只是单纯的任务观点,认为测测水位报报数,和教育革命难挂钩。后来,我们反复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地震工作方针,认识到,在学校建立地震测报小组是教育为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现象,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震级)还无法做到准确的预报。即使日本这样一个地震遍布国土全境的多震国家、多年来耗费巨资从事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其工作效果也不尽人意。比如关西地区历来被认为是地震少发区,然而偏偏在  相似文献   

3.
气象测报工作是一项要求非常缜密的工作,它需要测报人员认真、负责,对于值班工作制度以及测报规范的遵守必须是每一位测报人员一定要遵守的准则。我们测报人员应该敬遵的宗旨是:准确及时,宁缺勿造,宁错勿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收集的数据至关重要,一个错误的数据足以导致一个错误的预报,一个错误的预报同样可以导致一场重大的灾难。因此保持记录的准确及时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地方气象工作中常见的错情以及对策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避免错情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后不久,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对地震工作的方针做了明确的指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以后又多次指示,要密切注视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动向。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我们西城区少年宫于1975年7月组织了二十多名优秀的中学生和一名教师成立了一个  相似文献   

5.
"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地震带给人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更是这样。我国是一个多浅源地震的国家。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和加强地震测量及预报工作,建立了一支专群结合的庞大的地震工作者队伍。特别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亲自多次慰问地震灾区人民,关怀我国的地震工作的发展,作了“二十四小时前必须预报出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极为重要指示,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莫大关怀,也是对地震工作者的莫大信任,莫大鼓舞,莫大鞭策。为实现华主席的重要指示,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在地震工  相似文献   

7.
从测报工作现实情况出发,进一步阐明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对病虫害的未来状态进行预计和推测。是测报人员根据历史资料和新的信息情报,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病虫害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估算和推断,提高质量,使预测预报更加准确,以避免错误预报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瞬间能成灾的突发事件,人们往往一谈起地震,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恐怖感。事实上地震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我国目前按照“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在防震减灾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近年来国家、自治区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江河流域面雨量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T213模式、HLAFS模式、MM5中尺度模式输出的格点资料以及日本降水量格点资料为基础,研究面雨量的计算方法和预报方法;构造在不同环流形势背景下,启动不同预报方程的面雨量预报业务流程,有效克服了在环流形势调整时预报输出不能快速响应的弱点;建立影响山西降水的天气动力诊断模型,解决了大降水样本少、预报质量低的难点;建立“实时业务运行软件包”“、系统维护软件包”“、检验评分软件包”,做到了随时跟踪、监控预报质量、随时订正预报误差、随时总结预报成败原因、为改进预报方法和更新预报因子提供客观依据的目的;建立“山西省主要河流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系统”,做到了从资料采集到产品分发全程自动化的要求;实现了对黄河、海河流域单站雨量和山西八条主要河流流域的面雨量预报、误差分析和订正、质量评定和监控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地震地球化学的基础原理作了一些简要的叙述,同时应用该方法对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作了中期预报。预报的依据主要是从四川省鲜水河、安宁河及龙门山等几条地质构造带进行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研究,发现在龙门山地质构造带上及其邻近地区有高地热流值;并伴随着高氡值前兆变化、高氦值、高汞值及高锂值等深部逸出的化学元素指标,这些高值区恰好出现在以汶川为中心的地带,同时在这个地区经常有小地震发生,并具有垂直地形变的升降。因此,根据以上因素,我们曾预报在汶川地区存在着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背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验证了我们的中期预报是正确的、成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1.
张端璋  邹雪玉  陈宏 《武夷科学》2011,27(1):104-109
2005 -2009年佳多牌智能虫情测报灯在长乐市水稻主要害虫诱集测报上应用的效果表明:该测报灯具有诱集害虫种类多且数量大的特点;二化螟成虫发生期,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成虫迁入高峰期在测报灯下的反映明显,对准确预测预报,及时指导防治工作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测报灯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我县各级党委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领导,农村社、队植保队伍迅速成长,为搞好病虫测报工作打下基础。一年来,我们坚持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一批区、社、队测报点认真搞好观测,交流情报,初步形成全县测报网,为及时扑灭病虫灾害,抗灾夺丰收做出了贡献。我县地处浙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耕作制度多种多样,给病虫观测工作带来复杂性。例如:沿溪平原,海拔200~300公尺,为连作稻三熟制区,病虫发生期较早,发生量  相似文献   

14.
前言 1976年我系73届应用数学专业部分毕业生和教师在安徽省水利局水文总站的热情关怀下,结合毕业实践在75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应用概率统计方法作水文长期预报的研究工作。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整理和分析了大量数据,对长江、淮河汛期水情趋势作出了比较正确的预报,为我省防汛工作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情报。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围范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的预报工作仅进行了两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大量的房屋由于抗震性能差而被夷为平地,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灾害事例说明房屋结构的震害是造成人员损失惨重的祸首,这也告知我们在“测、防、救”的防震减灾体系中“防”是重点。在当前科学技术尚未达到准确预报水平的今天,提高防御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遵照毛主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教导,1974年5月,我们结合概率统计课的学习,前往汉中地区气象服务台,以预报汉中地区6月和8月的降水量为任务组织了教学。在实践中,我们把王启鸣、王梓坤等同志在1974年数学学报上发表的《地震迁移的统计预报》用在天气预报中。结合实际情况补充了两个指标的独立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冯玉花 《广东科技》2012,21(17):110-110,88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水情测报走向信息化、自动化道路。结合云南省某水库开发、使用水库的水情测报系统的研究,指出水库水情测报系统以较经济的方式达到及时预报洪水险情和科学调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怪震”。  相似文献   

19.
预测地震时间大幅提前之新方法在经历一百多年的努力,地球物理学家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些人悲观地认为,这将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英国爱丁堡大学的Stuart Crampin表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地震监测方法,能够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量级甚至地点,并有证据表明该新方法可能在小地震发生前1h、大地震发生前数月预测到其存在。相关文章发表在2008年5月出版的《地质学》(Geology)杂志。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地震的观测与研究多以地震台站仪器记录数据分析为主,文献震情的分析、归纳与研究较为滞后,甚至鲜有人做。怎么样整理发掘有记载的历史资料,让沉睡在古籍文献中的地震史料活起来,且为研究者使用,既是学习,又是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探索未来陇南地震信息的蛛丝马迹。笔者因资料所便,将不揣浅陋,就有史以来,文献记录的各个时期陇南震情进行辑录与分析,以期对我们的地震观测预报及防震减灾工作,有所启迪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