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正上海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战略核心外,还应当将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发展走向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真正的创新型城市,不能仅仅限于科技范畴的创新,而是强调创新是发生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范畴的复杂的系统活动,结合城  相似文献   

2.
<正>上虞区2019年要根据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的总体定位,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全面实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激发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创新活力,推动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标先进,争创上虞科技发展新高地。围绕"双引"目标打造双创资源集聚区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芜湖市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科技创业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连续6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称号。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加快优质科技资源导入,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开展高科  相似文献   

4.
《杭州科技》2012,(3):60-60
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文化立市战略,引领、驱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制定了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33条自主创新政策,出台了《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政策措施,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PCT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相似文献   

5.
朱伟 《安徽科技》2018,(5):30-31
正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把淮北市打造成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开放创新高地、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淮北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根据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需要,按照"一廊、一带、一脉"的"川"字型空间格局,在山水之间创新规划建设淮北绿金科创大走廊。一、建设淮北绿金科创大走廊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3月28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歹咀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全省创新发展大会精神,总结部署我市创新发展工作。市委书记陈良贤出席会议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抓住省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战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  相似文献   

7.
宋宏 《安徽科技》2018,(5):10-13
正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国家发挥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和目的可以理解为:第一,依据增长极规律,通过创新资源、创新主体集聚形成"创新增长极",以此带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使经济社会跃迁到新的持续健康发展状态。第二,遵循创新规律,通过营造高  相似文献   

8.
<正>特约主编:桐乡市科技局局长卢爱驰主编观点:2014年,桐乡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探索具有桐乡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区域科技发展与协同创新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创新资源和主体要素的区域空间配置呈现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群和"微中心"双向发展、新的创新要素引领城市中心商务区转型发展等特点。未来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关注发挥中心城市在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合理规划和引导不同尺度空间的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在局部区域形成有密度、有高度、有浓度、有社会支持度的"四度"创新共同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广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广州示范基地")是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州高新区")为载体,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近年来,广州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总要求,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思路,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不断优化科技管理机制,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调发展,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成为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和产业化基地。2019年,广州示范基地因数字动漫产业集聚典型示范荣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集聚类)十强称号。  相似文献   

11.
一、"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回顾"十三五"期间,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引进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桐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获批建设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  相似文献   

12.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必须要夯实。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等各类创新示范区。基本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领头羊和排头兵。成为所在地方和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示范效应日趋明显,本文就《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展及领域专家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实施提出的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3.
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西宁市创新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创新产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创新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集聚程度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创新企业集聚,推动西宁市创新产业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宁市创新载体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西宁市创新载体呈现"主核心区+双次中心区+周边分散"的空间格局;西宁市创新企业的集聚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不同行政区影响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4.
刘小青 《广东科技》2016,(13):15-18
正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出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调动相关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局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理论视阈与现实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文明 《科技与经济》2011,24(6):106-1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然要求。与其他学者理解不同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战略、新产业和新技术三个层面而谋定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驱动下,服务于国家战略目的,具有辐射范围广,反映全球竞争力的集聚区。基于我国的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应以"重大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三位一体"为目标,并在集聚区规划、市场体系、财政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技》2011,(9):8-9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继续深入推进“三三”科技发展战略,以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支撑和服务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辐射,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技术辐射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以来,宁波市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一中心,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拓思路、聚重点、强举措,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宁波是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资源要素的多重倒逼,以及日益突出的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要赢得主动,关键在于向科技要空间资源,向创新要质量效益,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铜陵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讲话和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三重一创",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多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膺国家科技进  相似文献   

19.
张将 《安徽科技》2015,(2):14-15
<正>作为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滁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六大主导产业,聚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新型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一、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推动滁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  相似文献   

20.
《杭州科技》2008,(1):50-51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创新人才四位一体,深化科技管理工作,集聚科技资源,转化科技成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