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典故方面的困难,试图解释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地名和有关地理知识的困难,试图解释为什么说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该文拟就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和含蓄表达的翻译进行初步探讨。意象和含蓄表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性和婉转性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该文将从读者对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翻译,并以此说明异化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诗歌翻译则是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翻译理论界,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可行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李白《送友人》的英译本,从翻译标准多元化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6.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7.
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庞德的译作《神州集》,剖析了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的明确的翻译目的,及由其明确的翻译目的而决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追溯庞德翻译时的思维过程,进而探索《神州集》因其不忠、误译、漏译等饱受中国学者的非议,却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和读者的赞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全新的英语世界获得第一次成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目的论为一些违反某些现在翻译标准但却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9.
罗小燕 《科技信息》2012,(7):297-297,238
许渊冲的“再创”翻译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再创论”的学者其实对“再创论”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再创”理论进行界定,并从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入手来论证“再创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可行性,接着从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歌性”,延伸原作的价值及提高译文的可读性等方面论证“再创造”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邢彬 《科技信息》2010,(26):179-179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烂夺目的明珠。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致力于古诗的翻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出发,看格式塔意象如何使译者更加完整地传达古诗的美。  相似文献   

12.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为背景,深入阐述了视野融合这一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核.点明了其重视对话性,差异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述了这些特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在诗歌语言中的例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中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的运用十分丰富,正是借助于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古典诗歌才可能准确地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并赋予读者以极大的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6.
张彬 《科技信息》2008,(5):143-143
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诗歌意象的翻译,尤其将重点放在不同的文化对诗歌意象翻译的影响上,旨在通过这种分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评析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古典诗歌的经验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存经验发生关联。首先,古典诗歌作为一种古人的感受方式和生存技艺,其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于引起今天读者在人生经验上的共鸣。其次,我们要注意,古典诗歌书写的哪些生活经验已经或正在消失。第三,诗歌与经验的复杂关联,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障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要求。最后,以战争诗歌为例,讨论当下发生的经验与过去发生的经验的关系,它涉及到感受与体会诗歌作品意义背后的许多东西,比如民族的文化传统、情绪方式以及心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18.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它的运用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当然这些极具文化内涵的修辞手法也给诗歌翻译增添了不少难度,本文主要探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