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杂多酸催化合成肉桂酸系列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以杂多酸HPA代替硫酸催化合成肉桂酸系列酯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提出相应的适宜的酯化条件.在酯合成中,催化剂很好地被回收及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用12-钨磷杂多酸及其Ce(Ⅲ),Al(Ⅲ)盐为催化合成剂合成肉桂酸异戊酯,工艺简单,缩短了反应时间(耗时不超过2h)催化剂首次使用的酯收率达95%以上,难溶盐催化剂可多次重复使用,可降低催化剂的消耗和腐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对磷钨杂多酸(HPA)催化松香裂解反应及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杂多酸催化剂用量大于0.05%、反应温度高于180℃的条件下,杂多酸可将松香裂解为油状物;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实该产物主要由松香裂解和氧化产生的环烯烃、芳香烃和芳香酮等组成。  相似文献   

4.
用12-钨磷杂多酸及其Ce(Ⅲ)、A1(Ⅲ)盐为催化剂合成肉桂酸异戊酯,工艺简单,缩短了反应时间(耗时不超过2h),催化剂首次使用的酯收率在95%以上,难溶盐催化剂可多次重复使用,可降低催化剂的消耗和腐蚀.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国内采用杂多酸(盐)催化剂催化合成苯甲醛1,2-丙二醇缩醛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杂多酸(盐)能够代替硫酸作为合成苯甲醛1,2-丙二醇缩醛反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以杂多酸为催化剂制备三聚甲醛通过中试鉴定以杂多酸为催化剂制备三聚甲醛,是吉林省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三聚甲醛是合成聚甲醛的单体,而聚甲醛(POM)是工程塑料四大品种之一,性能优异,具有很高的刚度、硬度,极好的耐疲劳性、耐磨性、尺寸稳定性、电绝缘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建动态酯化反应实验装置,研究了以磷钨杂多酸作为催化剂,由己二酸和异辛醇合成己二酸二异辛酯的反应条件.在研究中.我们根据杂多酸催化己二酸二异辛酯液相合成反应的特点,导出了非等温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方程,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实验条件的多组实验数据进行了动力学处理.大量计算结果表明,杂多酸催化己二酸二异辛酯的合成反应服从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己二酸和异辛醇来说,反应级次均为一级;对杂多酸催化剂来说,反应级次为二级.该反应表观反应活化能为104.26kJ/mol,指前因子为3.61×10(13)L·mol(-1)·min(-1).  相似文献   

8.
对以活性碳负载磷钨杂多酸为催化剂,巯基乙酸为助催化剂,苯酚和苯甲醛为原料,催化合成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羟的反应进行了研究。试验发现,磷钨杂多酸的活性碳负载量为50%时,催化活性最好。通过对缩合反应的正交试验表明,活性碳负载磷钨杂多酸的负载量、主催化剂用量、助催化剂用量、酚醛物质的量比、反应的温度及反应的时间对缩合反应的收率有影响。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活性碳负载磷钨杂多酸的负载量为50%,n(酚)/n(醛)=4∶1,反应温度100℃,主催化剂2.5g,助催化剂0.1mL,反应时间2h,收率可达73.8%。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几种新催化剂对DHP(邻苯二甲酸二庚酯)合成的催化性能,实验表明自行合成了固体超强酸催化性能良好,本文讨论了以固体到超酸为催化剂时,反应条件如反应和 酐与庚醇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对全成反应的影响,结果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量0.6g反应物配比(酸酐:庚醇)为100g:200g;反应时间为3小时DHP产率可达95.5%。  相似文献   

10.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正交设计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季铵盐催化剂和对苯二酚阻聚剂存在下,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氯丙烷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了最优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h,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TBAB)的用量为0.8g,产率为84.3%,纯度为98%。  相似文献   

11.
固体超强酸TiO_2/SO_4~(2-)催化合成丙烯酸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固体超强酸TiO_2/SO~(2-)_4催化合成了丙烯酸丁酯,并探讨获得了最佳合成条件:催化剂用量8%,阻聚剂用量0.06%,反应时间2.5h。  相似文献   

12.
装用电涡流缓速器的汽车制动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掌握汽车上装用电涡流缓速器的制动性能及其对汽车制动性能的影响,建立装用缓速器的汽车制动时动力学方程式;结合道路试验,从下坡能力和平路上的减速能力两个方面考察电涡流缓速器的制动效能;通过道路试验,考察在中、高车速下,电涡流缓速器对汽车紧急制动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装用电涡流缓速器后,理想的汽车前、后车轮制动力的分配曲线的改变情况及其在紧急制动时对汽车制动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硅酸钠对油井水泥缓凝剂具有促凝和助缓凝两种相互矛盾的作用,为满足固井施工安全性的需求,研究高模数硅酸钠对不同缓凝剂的影响。在分析硅酸钠对不同缓凝剂水泥浆体系水化机制影响的基础上,研究硅酸钠模数、硅酸钠加量等因素对硅酸钠助缓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对加有缓凝剂柠檬酸、酒石酸、氧化锌的水泥浆起到促凝作用,对葡萄糖酸钠起到助缓凝作用;模数为1的硅酸钠缩短了加有葡萄糖酸钠水泥浆的稠化时间,模数为2.2与3.3的硅酸钠延长了水泥浆的稠化时间;在葡萄糖酸钠加量为0.05%与0.075%的情况下,硅酸钠对静止的水泥浆起促凝作用,加量提高对流动的水泥浆起到先缓凝后促凝的作用,缓解了现场固井后候凝时间长的问题;加有硅酸钠的复配缓凝剂与葡萄糖酸钠相比,大温差适应能力好,有利于缩短候凝时间、改善长封固段井的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装有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在下坡时能以稳定的速度行驶,以电涡流缓速器的制动力矩和励磁电流的关系为依据,应用脉宽调制(PWM)技术实现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无级调节.分析了车辆下坡运行的工况,以车辆的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产生的惯性力作为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控制依据,提出了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的无级控制策略,并绘制了控制流程.利用实车的不同初始运行工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车辆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实时控制能使车辆在坡道上以稳定的目标速度行驶.  相似文献   

15.
为达到车辆制动过程中液力缓速器快速响应的要求,通过在液力缓速器控制阀中增加分流结构与调整出口节流阀控制信号两种方式对液力缓速器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为验证优化后控制系统的性能,通过对电液比例先导阀、液力缓速器及优化前后的液力缓速器控制阀联合仿真,得到优化前后液力缓速器进出口流量、充液时间及变速箱润滑系统进口流量等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的液力缓速器响应快速.并且优化后的控制系统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具有增大分流区间流量的作用,而对其他区间流量的变化趋势没有影响. 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可以用于液力缓速器,同时也可以用于其他充液元件来减少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气-液控制系统组成的液力缓速器的恒力矩控制.结合液力缓速器台架试验数据中控制气压与充液率的对应关系,在AMEsim中建立液力缓速器的气-液控制系统模型,即充液率控制模型.然后设计PID恒力矩控制器.最后利用AME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模拟气-液控制系统组成的液力缓速器的恒力矩控制工况.仿真结果显示,当缓速器控制目标力矩小于缓速器最大力矩时,缓速器力矩保持恒定,且所提出的恒力矩控制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低充液率下缓速器工作腔内气相主导的流动规律和降低空转状态下的功率损失,针对某车用液力缓速器构建了带有空损抑制扰流机构的叶轮周期流道模型,通过对低充液率不同转速下液力缓速器扰流机构起效过程流场仿真,分析了不同输入转速和不同充液率工况下的制动转矩、容积率、扰流柱挡片压力差3个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制动转矩在20%充液率前后均有明显的状态变化.18%充液率前各参数单调上升且在18%充液率达到极大值,随后在20%充液率达到极小值,而后继续增大.微观两相流动层面上,20%以下充液率时油液和空气分层明显,而后流动失稳并且在20%以上充液率工况油液和空气流动分层不明显;在充液率大于18%以上时,扰流柱挡片上的压力差值大于所设计预紧力,足以压缩扰流柱挡片进入其腔体内.据此确定了低充液率工况的扰流柱起效判定方法,为扰流机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是通过神经肌肉接点(N--M接点)得以实现的。本通过四种阻滞剂(过量Mg^2 和K^ 、盐酸普鲁卡因、硫酸阿托品)对N--M接点的阻滞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的Mg^ 和K^ 、盐酸普鲁卡因、硫酸阿托品对N--M接点有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9.
液力缓速器瞬态两相流动大涡模拟及性能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掌握液力缓速器各个流动单元内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特性,提取了全流道几何模型作为计算区域,利用CFD平台的大涡模拟法和多流动区域耦合计算的滑动网格法对液力缓速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将混合模型与欧拉模型交替运用在其多相流模型中,获得了不同充液率下液力缓速器内流场结构的变化及两相体积分数分布情况,分析了流场内二次流、脱流及涡旋的产生机理,并计算了缓速器的外特性.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误差在8%以内;流场计算十分准确,运用的大涡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模拟液力缓速器流场内的真实液流结构,其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液力缓速器的设计及其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以氟硅酸盐,铝硅酸盐,过渡元素改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混凝土新型超缓凝剂。采用绝热温升法测定了新型超缓凝剂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通过SEM等研究了掺用超缓凝剂的混凝土硬化后的微观结构,进而探讨了超缓凝的机理。对超缓凝剂的工程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为新型超缓凝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