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指出古典滚动摩擦定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滚动摩擦机理从摩擦学观点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滚动阻力来自微观滑动和弹性滞后.通过一系列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摩擦试验,测得滚动摩擦系数值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指出了影响滚动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最后认为,滚动摩擦系数还须靠实测来确定.  相似文献   

2.
1.钢丝滚道球轴承摩擦力和摩擦力矩产生机理 滚动轴承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预紧和工作载荷的作用,会产生摩擦,摩擦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弹性滞后引起的滚动摩擦:滚珠在载荷的作用下沿滚道表面滚动,接触表面下的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在接触消除后,弹性变形的主要部分恢复.但是,通常在载荷增加时,给定应力所对应的变形总量总是小于载荷减小时的变形,称为弹性滞后,反映了一定的能量损失,表现为滚动摩擦阻力.  相似文献   

3.
满语和鄂伦春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但由于分化的年代久远,两种语言的类型已经有了差异,满语从粘着语逐渐走向分析语,而鄂伦春语仍然是典型的粘着语。由粘着语到分析语,是语言进化的表现,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弹性理论来研究物体滚动摩擦的定律,从而导出了物体滚动摩擦公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摩擦磨损试验、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电沉积Ni-P-Si3N4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机理及其与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条件下,复合镀层中的Si3N4微粒能有效降低摩擦副之间的粘着脱落和犁沟效应;在油润滑条件下,复合镀层中Si3N4微粒起到支承载荷作用,同时有利于边界润滑膜的形成,避免粘着磨损,复合镀层中Si3N4微粒共析量的增加是提高复合镀层耐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运用刚体力学、摩擦学、滚动力学等知识,主要对橡胶轮胎和硬质地面之间发生的滚动摩擦展开探讨,得出滚动摩擦的作用过程及其经验公式,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便于理解的简化近似模型,较好地说明了橡胶轮胎和硬质地面的滚动摩擦.  相似文献   

7.
阀门密封面堆焊材料高温耐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钴基Stellite合金D802焊条、镍基NDG-2粉末、D547Mo焊条和D507Mo焊条制备的阀门密封面堆焊层,进行了从室温至600℃的粘着磨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组对材料、组对方式和粘着磨损试验温度都会影响堆焊层的耐磨性.结合堆焊层的高温硬度试验、高温金相和电子金相分析,探讨了高温粘着磨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受力体变形对滚动摩擦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进龙 《甘肃科技》2006,22(8):146-147
本文探讨了铁路、公路车辆在运行中滚动摩擦阻力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减小滚动摩擦阻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代汉语里出现了英语粘着语素ing,主要流行于网络世界的写作。ing比较独特,因为汉语稀有外来虚词和屈折语素。ing为汉语带来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它是低于单词层面上的迁移,是个屈折粘着后缀语素,是个系统语素,具有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在未来,ing可能会与"正在"形成弱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在其他语言里也存在。由ing想到汉语的形态,由于汉语粘着语素在不断增加,汉语出现了朝粘着语方向发展的苗头。ing值得从描述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比较问题,指出了滚动摩擦应包括力矩和力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因素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差动滑动和弹性滞后等因素对承受预加载荷下的滚动直线导轨副摩擦力的影响,得出了过盈量与摩擦力的关系.为通过测定摩擦力来确定过盈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条元法分析了异步轧制条件下金属在变形区内的变形情况,建立了适用于异步轧制的轧制压力公式及中性点坐标公式,并在计算摩擦力时考虑了粘着区的存在。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异步轧制条件下变形区内摩擦力的分布规律及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最后分析了不同速比对等效应力的影响以及不同入口厚度对轧制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三维接触分形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建立了一种考虑微凸体的完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三种变形机制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三维分形模型。该模型反映了结合面法向载荷、分形维数以及分形特征尺度参数对结合面静摩擦因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静摩擦因数f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总载荷P*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D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无量纲分形特征尺度参数G*的增大而减小;考虑弹-塑性变形机制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小于不考虑弹-塑性变形机制的结合面静摩擦因数。  相似文献   

14.
岩土材料内摩擦性质是岩土的基本力学性质之一,无论岩土处于何种受力状态,都应考虑岩土体的内摩擦力。然而,至今只有岩土极限分析与塑性力学中考虑岩土体的内摩擦力,而在弹性理论与能量理论等诸方面均未体现。认为岩土体无论是处于塑性状态还是弹性状态,都存在着内摩擦力,为此建立岩土材料弹性力学的摩擦体力学单元。基于土体试验提出黏聚力先发挥,摩擦力随变形逐渐发挥,并假设摩擦因数与应变成正比,由此确定摩擦力的计算,最后仿效线弹性力学计算方法,但此时摩擦体的剪切模量G已非常数,从而形成摩擦体的非线性弹性力学计算方法。算例表明,按该方法计算出的弹性地基上的位移和剪应力小于传统方法计算出的位移和应力值,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表明采用摩擦体力学单元对岩土材料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从高水基流体(简称HWBF)和矿物油微观结构的根本差异出发,研究了HWBF润滑机理,提出了胶团-滚动润滑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对HWBF实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释.指出:用胶体与表面化学的方法加工具有一定粘弹性的“微米级滚珠”——胶团,作为摩擦副的新型润滑材料,使其运动形式由滑动转变为滚动,可达到大幅度降低摩擦系数和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Kelemen PB  Hirth G 《Nature》2007,446(7137):787-790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at depths of 50-300 km in subduction zones, occur below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where high pressures render frictional failure unlikely. Their location approximately coincides with 600 to 800 degrees C isotherms in thermal models, suggesting a thermally activated mechanism for their origin. Some earthquakes may occur by frictional failure owing to high pore pressure that might result from metamorphic dehydration. Because some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occur approximately 30 to 50 km below the palaeo-sea floor, however, the hydrous minerals required for the dehydration mechanism may not be present. Here we present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to explain such earthquakes, involving the onset of highly localized viscous creep in pre-existing, fine-grained shear zones. Our numerical model uses olivine flow laws for a fine-grained, viscous shear zone in a coarse-grained, elastic half space, with initial temperatures from 600-800 degrees C and background strain rates of 10(-12) to 10(-15) s(-1). When shear heating becomes important, strain rat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rapidly to over 1 s(-1) and 1,400 degrees C. The stress then drops dramatically, followed by low strain rates and cooling. Continued far-field deformation produces a quasi-periodic series of such instabilities.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旋转钻井牙轮钻头对井底岩石垂向压入和水平刮切联合作用的特点, 基于牙轮钻头旋转侵入理论, 建立了机械钻速预测模型, 并通过室内实验确定了楔形齿纯滚动多齿联合作用对破岩效果的综合影响系数, 机械钻速预测平均误差为4.1%。研究认为, 考虑钻头旋转引起的水平刮切力时, 侵入深度比只考虑垂向压入时有所增加;摩擦系数和刃尖角较小时两者相差不大, 随着摩擦系数和刃尖角的增大, 两者的相对差值越来越大, 摩擦系数和刃尖角较大时钻头旋转引起的水平刮切作用对机械钻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流速对数律和流速指数律相联系,推导了溢流反弧段的摩阻流速的计算公式,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所量测的反弧段流速指数和边界层的资料,计算了不同粗糙度和不同曲率半径时反弧壁面摩阻流速及切应力等。  相似文献   

19.
应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8机架全浮动芯棒钢管连轧过程芯棒与轧件间的摩擦作用,揭示了该摩擦作用在轧制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及其对连轧运动状态与电机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1—4机架的咬入过程中,毛管所受芯棒的摩擦作用从完全为负摩擦演变为正负摩擦共存,中性面随咬入的进行逐渐向接触区出口侧移动,且在第1机架中性面会完全移出接触区.在第5—8机架的咬入过程中,芯棒始终滞后于毛管,因而芯棒对毛管的摩擦作用均为负.稳定轧制阶段,芯棒在轴向受到的摩擦合力为零,其速度不发生变化.该阶段8个机架可以分为3类:其中1、2机架为滞后机架,第3机架为同步机架,4-8机架为导前机架.整个机组芯棒与毛管运动的中性面位于第3机架接触区,但在第2机架和第4机架接触区也存在芯棒与毛管速度相等的位置.芯棒在各机架的摩擦状态不同使其成为导前机架向滞后机架传递能量的工具.因此,第5-6机架在轧制能耗较低的情况下,电机仍保持较高的输出功率,而1、2机架的轧制能耗虽然较大,电机输出功率反而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