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以分析曹禺剧作《雷雨》中侍萍人物形象中心,主要论述其作为一个母亲,从默默地付出母爱和对灾难的承受两个方面,分析了她身上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和道德内涵,探讨了她的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在《雷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蘩漪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形象 ,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3.
将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公墓》、《内疚》、《女娲氏之遗孽》、《叶罗提之墓》、《姊嫁之花》和《雷雨》进行比较后认为:前几篇小说限于对心理分析理论的形象化图解,未能充分展开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雷雨》由于设置了周朴园专制冷酷的形象为背景、表现周萍和繁漪的乱伦关系以及周萍对四凤的爱而将这一情结表现得惊心动魄。《雷雨》成功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因在于:西方戏剧的命运观和曹禺对命运的思考的相互融合、曹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及作为艺术家对集体无意识的幻想创作。  相似文献   

4.
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充满深厚的“自由”思想。剧中年轻人渴求着自由但又深受家庭伦理道德、残酷社会现实的束缚以及封建落后文化的精神扼制。自由思想在曹禺作品中具有较清晰的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充满深厚的“自由”思想。剧中年轻人渴求着自由但又深受家庭伦理道德、残酷社会现实的束缚以及封建落后文化的精神扼制。自由思想在曹禺作品中具有较清晰的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在《雷雨》里,宇宙如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 《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 ——曹禺《雷雨》序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研究者大多从社会学、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文从“心理分析”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认为曹禺在刻划周朴园、蘩漪、周萍这三个人物时 ,明显地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 ,使人物形象具有心理深度和生活逼真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对该剧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曹禺完成他的处女作《雷雨),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并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和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雷雨》最初发表在郑振铎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上,1935年首次在东京演出,并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以后又两次被改拍为电影。郭沫若在1936年为《雷雨》日译本写的序文中高度评价了该剧,认为它“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雷雨》为什么久演不衰、长期吸引读者和观众呢?它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的戏剧,即使最优秀的都只能是短小的独幕剧。大多数剧作家只能运用独幕剧的形式和改编西洋剧,缺少驾驭深刻反映广阔的生活、人物众多、冲突复杂、结构宏大的多幕话剧的文学样式的功力;而曹禺高度的戏剧文学成就为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1934年《雷雨》发表以来,半个多世纪常演不衰,保持了长久的魅力,探其根由,高度的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探讨《雷雨》的艺术成就,我们不妨从构成话剧文学样式的主要因素——人物、冲突、结构、语言四个方面着手。曹禺的《雷雨》就是高度满足的这些要求,并以其完美结合和独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话剧文学的一个高峰,从而定了这个五四以来新兴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楝亭图咏》为张伯驹旧藏,今存于国家图书馆.它是曹寅为彰显其父曹玺功德,广集名家追怀赞颂曹玺的画作、题诗、题文而成的册页.此册页纸色、纸质不一,后经改装成卷,现存四卷.著名文人余怀亦题诗二首.该诗不仅反映了余怀的思想和遗民情结,也是余怀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兖州之战是关系曹操、吕布双方命运的一次重要战役。关于此次战役,众多论者都忽略了袁绍施加的重要影响。袁绍所敌视的吕布、张邈联合起来如果完全控制兖州,可能使袁绍腹背受敌,这是他支援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役袁绍很可能亲自率军击败吕布占据东郡大部,吕布、曹操撤去后他以曾为张邈弟张超属下的臧洪为东郡太守。后臧洪对袁绍坐视张超被曹操消灭极为不满,与袁绍断绝往来。袁绍出兵经长期围攻重新占据东郡大部。袁绍、曹操后来走向公开分裂,此次兖州之战也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4.
亲属称谓语自称现象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但国内语言学界关注的不是太多。在曹禺的剧本中,人物的亲属称谓语自称多达130例。以这些例子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和功能出发,讨论了亲属称谓语自称的三大语义类别和三大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12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郜元宝、李冬木、李宗刚、汪卫东、吕周聚、彭小燕、莫言、张钊贻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王本朝、孙玉石、李玉明、张洁宇的《野草》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汪晖、汪卫东、符杰祥的阐释极为精彩.蒋晖的《科学史教篇》研究,杨义、张洁宇的鲁迅诗歌研究,薛羽、姜异新的鲁迅翻译研究,叶淑穗、符杰祥的鲁迅手稿研究,郜元宝、钱理群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存在之家,李煜通过词的语言来现照和体悟人生的存在.对李煜词进行诠释,需要立足于文本、作者、读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对李煜词蕴含的人生、情感和家国三大主题进行诠释,进而探明其词的美学意象,揭示其词的价值和创生性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狂人形象诞生、狂人特点和狂人形象意义三方面来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两篇《狂人日记》,虽然鲁迅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因此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我们在相通之中寻不同之处,进一步探求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8.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为我们呈现了蒋少祖这一与高觉新、祈瑞宣等软弱的知识分子迥然有别的典型形象。处于时局动荡中的蒋少祖,表现出了成熟、沉稳,具有力量感的精神气质;同时,在其与民众关系的膈膜中,和与政治关系的疏离中,也衬托了其独立、孤独的精神内核。在蒋少祖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精神气质的再次复活。路翎延续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现实困境和出路的思考,所不同的是,都曾在历史的重压下肩扛黑暗闸门的知识分子,在最终道路的选择上却出现了分野,这让我们从中领略了鲁迅的深刻和路翎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有关韩愈的研究在近30年来是学界的一个热点,在韩集版本、韩愈家世生平、韩愈诗歌散文及文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而小说、戏曲、宝卷、道情以及民间故事等俗文学中的韩愈形象却是韩愈研究中被忽略了的重要对象。俗文学中的韩愈形象承载着历史文化名人韩愈对后世产生影响的重要信息,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独立的文学形象,值得“韩学”及文学研究者深入挖掘和认真研讨。  相似文献   

20.
之所以说嵇康诗作源出于曹丕,主要原因有三:超尘游志的情感主题、对曹丕诗语的化用和"鸟"意象运用。嵇康诗歌固然过于严峻激切,情感抒发缺少中和之美,但嵇诗却能够综合运用比兴手法,兴寄高远,达到了钟嵘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