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君颖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问题,研究了君颖煤矿采区区域人员分布情况,根据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确定采用永久避难硐室作为君颖煤矿的紧急避险系统;根据避难硐室位置选择原则,确定了在主斜井联络道-70.8 m标高处和-71 m标高新掘-70 m永久避难硐室,并对永久避难硐室的结构、容量及基本装备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永久避难硐室的研究对于实现科学、有序、有效救援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研究成果能够为类似条件的矿井设计永久避难硐室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君颖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问题,研究了君颖煤矿采区区域人员分布情况,根据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确定采用永久避难硐室作为君颖煤矿的紧急避险系统;根据避难硐室位置选择原则,确定了在主斜井联络道-70.8 m标高处和-71m标高新掘-70 m永久避难硐室,并对永久避难硐室的结构、容量及基本装备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永久避难硐室的研究对于实现科学、有序、有效救援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研究成果能够为类似条件的矿井设计永久避难硐室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金庄煤矿的具体地质条件和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要求,确定采用永久避难硐室作为金庄煤矿的紧急避险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位置选择、具体设计及基本装置的配备及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提出了一些建议。永久避难硐室的设计与维护的研究将会对事故发生时科学、有效地救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健  丁银磊  姜军 《科技信息》2012,(27):417-417,449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要求,结合兴隆庄煤矿实际,开发设计了临时避难硐室,以供发生灾变时人员安全避险使用。建设临时避难硐室,为避险人员及时躲避灾难赢得救援时间,增加生存机会,挽救遇险人员生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伤亡人数。  相似文献   

5.
针对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中,避难硐室选址的问题,从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避难硐室选址的地质因素、避难硐室选址与人员分布和人员疏散检验4个方面来研究避难硐室选址中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避难硐室选址应该避开压力峰值区域;避难硐室至工作面的距离要大于冲击波破坏造成的人员死亡边界;根据疏散时间检验,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以1 000 m为宜;避难硐室两端入口要布置在进风巷道中,以采区布置为主,井底车场附近可不设置避难硐室.  相似文献   

6.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永久避难硐室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波 《科技信息》2011,(16):329-331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包括建立健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CO浓度、温度、风速的动态监控,完善紧急情况下及时断电撤人制度,为煤矿安全管理和避险救援提供决策和调度、指挥依据;通过建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对煤矿入井人员的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情况,加强对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及时有效避险;通过建立救生舱、避难硐室等紧急避险系统,实现井下灾害突发时的安全避险,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应急的生存空间;通过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确保灾变时现场作业人员有充分的氧气供应,防止发生窒息事故;通过完善供水施救系统,在灾变后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通过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实现井上井下和各个作业地点通信通畅,为防灾抗灾和快速抢险救灾提供准确信息。建设完善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安全发展理念在煤矿安全生产上的重要体现,是国内矿山事故成功救援所验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慧龙 《山西科技》2014,(2):142-143,154
通过对焦家寨煤矿矿井安全避险系统的探讨,得出结论:该矿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型号为KJ86N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使用的是KJ69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压风自救系统的空气压缩机位于地面压风机房,配备有YY-45型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1 800台,配备的自救器型号及数量均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矿井供水施救系统运行正常,每天24 h保持正常供水;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畅通;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避难硐室确定最终的容纳规模为50人。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实施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司长期在避难硐室建设方面的经验,本文探讨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合理布局,性价比高的避难硐室,避难硐室整体解决方案,新型避难硐室设备的研发等方面的建设趋势探讨。  相似文献   

9.
岳亮  周学友 《科技信息》2012,(25):44-45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安全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提高矿井抗灾能力已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井下避险系统建设仍未达到统一认识,特别是避难硐室供氧系统形式多样。本文介绍了几种国内避险硐室供氧系统的发展方向并进行了对比,简单论述了避难硐室供氧系统的优化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当前矿山救援的现状和我国矿山救援设备的发展,主要介绍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的研发和性能及推广。指出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对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体系建设难题,采用归纳与对比方法,研究产煤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典型案例.结合国内煤矿安全防护体系现状,分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系统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难题:安全避险理念确立、系统建设立法保障、紧急避险标准制定及布置原则等.依据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基于“人-物-管理”层面紧急避险体系结构模型.基于脆弱性观点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构建了以避险系统为基础的“多米诺”安防救援新模型.紧急避险体系结构与安防救援模型提供了解决系统建设难题的方法,可为完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煤矿井下移动救生舱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救生舱可为矿工在灾变环境下提供稳定可靠、保障齐全的维生空间,把灾害的损失降到较低水平.对比分析国外矿业发达国家和中国在救生舱领域发展状况,提出适合我国煤矿生产特点的救生舱研发思路.对煤矿井下移动救生舱进行了分类,并从实用性、人机可靠性、经济性等角度探讨了救生舱的外形和功能指标.结合美国凯特、斯塔特和澳大利亚迈安科美国分公司生产的救生舱产品及国内20余家单位研究的产品分析,对煤矿井下移动救生舱的结构与功能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型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热防护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中的重要技术装备,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稳定可靠和保障齐全的维生空间,而热防护性能是直接影响救生舱救援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比原有救生舱隔热结构对提出的新型救生舱舱体隔热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ANSYS Workbench对新型舱体进行了瞬态热分析,模拟救生舱舱内在高温环境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评价。最后通过试验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博弈论的煤矿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安全管理问题,文章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博弈模型.通过分析模型,重点从政府监管角度找出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煤矿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完善我国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构建新型应急救援体系需要,采用对比与归纳方法,研究加拿大、南非、美国等产煤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应急救援典型案例,总结紧急避险体系功能定位与组成,归纳避险设施布置及维护要求,提炼紧急避险体系建设相关参数要求.研究国内煤矿紧急避险体系建设现状,提出国内紧急避险体系建设对策:通过立法形式确...  相似文献   

16.
数字煤矿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数字煤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控制测量、矢量数据、信息系统等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地心坐标系必要,指出了矢量地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预示了数字煤矿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煤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生产单位和矿方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科学合理建设.研究结论突破了对传统的生产模式的认识,有助于新的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数字煤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矿井瓦斯地质影响因素及事故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斯事故是所有煤矿安全事故中主要的一种类型,属于煤矿五大灾害之一。针对矿井瓦斯地质影响因素,探讨了其对煤层瓦斯含量的影响,并从瓦斯安全管理、火源安全管理等方面给出了瓦斯事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外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述国内安全生产领域关于六大系统建设的情况。以北京昊华能源公司木城涧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为例,阐述系统集成平台的选择及“三维数字化矿山建设平台”实施方案的设计。介绍木城涧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三大系统的集成平台建设,系统三维功能的实现以及关键的三维GIS技术。该平台实现了煤矿井下各类信息系统的统一集成和三维可视化管理,提高了煤矿安全避险系统的整体联动和应急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浅议煤矿安全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和职工安全技能培训、加大监管力度等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如何设计进入避灾硐室的供风管道以及回风管道的参数,对于如何利用压风系统对避灾硐室进行供氧,而又能保证避灾硐室内人员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根据避灾硐室所需风量确定了避灾硐室压风管道的管径;其次,通过对人体最大承受能力的分析,确定了避灾硐室内最大的超压;然后,利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合适的排风管径;最后,通过计算避灾硐室内的绝对压力核对是否能保证人员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可为避灾硐室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