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运用文化研究中的费瑟斯通的消费主义理论,分析了余华小说《兄弟》(下)时代背景及所体现出的先锋小说欲望叙事的特点,论述了小说主人公在欲望追逐中的命运沉浮.指出从整体上评价该小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冯霞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3):29-30,74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一观点在尤金·奥尼尔的剧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仅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去探求剧作家及其家庭其他成员在作品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田纳西.威廉姆斯是美国剧作家、文学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1947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根据剧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典范。剧中表现出作者对美国南方的怀旧心理,反映了南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也反映了幻想与现实、男女两性、死亡与欲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解析剧本中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4.
墨白的《欲望三部曲》(《裸奔的年代》《欲望与恐惧》《手的十种语言》),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社会变革中人们精神蜕变时的挣扎。作者以欲望为切入点,通过描写人物对物欲、权欲和情欲的追逐,以风格多样的文本书写了孤独、恐惧、死亡、苦难等各种生命状态,刻画了人们在蜕变中展现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善与恶,表达了对社会历史变革中底层人物命运的殷殷关切。  相似文献   

5.
《雨巷》一诗的推出,标志着戴望舒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浪漫式抒情转向了象征式表现,这种定位在创造了一个经典神话的同时,却多少掩盖了诗作的新鲜异质,而《雨巷》的推陈出新正是这新质-叙事品质所为,以此来观照《雨巷》,我们得到了一个欲望的故事,在本文中笔者将尽力阐述之 。  相似文献   

6.
以电视剧《蜗居》为代表的很多当代叙事文本经由叙述现实热点问题构成欲望叙事的基本面相,但欲望叙事最终并未真正完成,原因在于叙事伦理维度上追求的欲望叙事由于叙述者的价值偏爱堕落为伪欲望叙事。欲望叙事与伪欲望叙事的吊诡成为当代叙事文化的根本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7.
余华充满血泪的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位中国农民——福贵的苦难人生经历,他遭遇了亲人的相继死亡,直至孤身一人。在这个苦难经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其蕴含的温馨世界,其中既有亲情的无私、挚爱,也有爱情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更有生命之间的宽容、体谅与温暖。  相似文献   

8.
孙慧春 《科技信息》2013,(4):235-236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目、体裁、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这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形象,打破了传统悲剧的观念,使家庭悲剧这一题材获得了广泛社会意义,特别是剧中女性人物的悲剧耐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的新作《手机》,因与影视同名剧做联姻,而备受关注,并且褒贬不一。如果拭去厚诬与粉饰的尘埃,冷静地审视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力图从语言的角度入手,来探讨信息时代人的欲望膨胀的缘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失语,人的话语权的行使,是欲望滋生泛滥的一大缘由。因为语言与存在、与心灵之间,无法默契,潜意识的积压已不能用沟通来消化,形成了灾难性语言泡沫与原欲的对峙冲突。  相似文献   

10.
墨白的《欲望与恐惧》再次实践了作家所恪守的精神地理,并忠实记录了关于个体的欲望发生学,又切入了因欲望撕裂而导致的人性荒芜的地带。通过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昭示了人性自我冲突而形成的悲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的优劣是非被读者和评论家炒得沸沸扬扬,褒贬不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部长篇巨著呢?反讽是解读《兄弟》的一面镜子,理解了小说中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叙述者的反讽意图以及由此创设的反讽蕴味,通过内部研究和文本细读,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