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高校专业实验室多元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理解并实现实验室的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高校实验室特别是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该文提出了一种专业实验室多元化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的优势、组成、建设目标和实施保障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分析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利弊,探讨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革。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管理模式,确保教学实验室利用的高效性、开放性,提高教学质量,健全管理模式,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促进实验教学稳步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中心的建设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现代的实验楼、设备先进的实验中心都成了反映学校的实力象征,实验中心在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过程中陛得的实际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各高校在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一直存在着分散式管理和统一式管理之争。本文在强调以教学质量为本的基础上,分析黄河科技学院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提出自己对两种模式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管理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的水平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实验室管理结构、管理体制、质量监控、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生物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娟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65-66
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实验室管理工作为例,探讨了生物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几点新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实验室开放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结合实践,探讨了基于不同情况下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模式,论述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以及如何管好用好实验室,使实验室开放在规范有序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0.
对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高职院校资金不能满足各系部对专业实验、实训设备要求的情况下,资金的最优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实验设备和人员的顺利流动,做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就必须改革现行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新型两级化管理制度,遵守垂直管理,平行使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13.
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开放实验室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对开放式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搞好开放实验室工作的若干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管理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过去管理上曾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学生的管理,注重音像资料的开发等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是高校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简述了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基本功能与特点,建议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作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照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提出了强化高校实验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思路,阐述了管理文件结构、制定方针目标、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和管理程序的结构与要素等环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研究型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以及如何促进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探讨,试图找到一种适合研究型学院管理开放实验室的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效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科研服务,提升研究型学院教学平台和科研水平,创造更佳的教学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8.
19.
计算机专业机房管理的技术手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少东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67-72
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存在开放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计算机专业机房与普通公共机房 ,在应用需求上具有差异 .将硬盘克隆技术与独立于操作系统的多重引导程序相结合 ,可在不增加硬件 ,不影响整体性能的情况下 ,向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生提供完全开放的实验环境 .通过采用异构网络 ,进一步增强了机房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 .利用本地和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 ,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 ,减少了设备损坏 ,并降低病毒风险 相似文献
20.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总结归纳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育人实施体系,包括实现一个目标、强化两种素质、建好三支队伍、提升四种能力、抓好五个组织等。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应不断加强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和突出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