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郭昌文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2,(4):87-89
邵元冲身为蒋系重要成员,常为蒋出谋划策。虽对蒋的一些内外政策颇有微词,但毕竟蒋又是其希望寄托之所在,故本着“君子爱人以德”的姿态对蒋提出规劝。而蒋并不是一个从善如流的领导者,“凡大小政策,无不自信自决”,尤其是当那些劝告不符合蒋彼时情境下的需要和认知时,其结果也就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2.
杨凤霞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62-63
1934年末,蒋介石开始了抗战前的政策调整,在他的政略中开始突出“攘外”的内容,并在对日外交态度上逐渐突出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外交原则,由以前的外交重于军事转向外交与军事并用。 相似文献
3.
杨凤霞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4)
1934年末,蒋介石开始了抗战前的政策调整,在他的政略中开始突出“攘外”的内容,并在对日外交态度上逐渐突出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外交原则,由以前的外交重于军事转向外交与军事并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对中国周边的影响。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推出日本版的“繁荣之弧外交”加强了与越南的双边关系。日本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日本在变动的亚太格局中努力实现其政治大国梦想。然而,我们对日越关系的迅速升温还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了遏制中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日本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军国主义抬头,整个社会走向右倾,积极拉拢泰国。日泰双方深化了政治、经济、安保方面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1929年,年仅22岁的董霖血气方刚,撰写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1930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一书,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来龙去脉,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该书唤起国人对中国外交状况的思考,顺应了收回国权的时势,一时名声大起。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向全国军民和全世界发表的所谓“以德报怨”的演说。这篇演说虽然令国人“感到意外”,难于理解,但日后却成为民国政府对内制定国策,对日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因此,“以德报怨”的真实意图就是想安抚巳成困兽的日本侵略,争取日军配合,抢占抗战胜利果实,为与共产党的较量创造有利条件,达到恢复国民党对全国的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1933年初,日军向热河和长城各口进攻,中国守军被迫抗战。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对日交涉,先后委派黄邦、何应钦等官员与日方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接触和秘密谈判,但由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误国政策的指导,以及公开的外交活动与秘密交涉的不协调,对日交涉以失败而告终,长城抗战受挫,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耻辱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郭艳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6):118-120
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康有为,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认识到来自日本的威胁,主张拒和与进攻。同时,他能够突破传统封建思维,接受外来先进事物,主张借鉴日本、实行立宪制。但在抵抗与学习中,因阶级属性所限,康有为又明显存在依赖日本保皇救国的局限的一面。总之,其对日外交思想是个人阶级性和时代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正>明里暗里支持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在周边外交中既有成功也有重大失败。蒋介石上台执政并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明里暗里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构成 相似文献
11.
张天社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1):77-80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认为1936年12月25日,在西安谈判取得一定成果,在南京停战期限的最后一天,在西安内部严重分歧的时刻,在蒋介石下令撤兵的条件下,张学良才当机立断,于当天下午送蒋回京,从而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2.
“活路外交”是马英九当局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发展对外关系的新政策和新思路,能否收到成效,尚受多种因素牵制影响。 相似文献
13.
董显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人,创办过多种具有重要影响的英文中国报纸。他人仕后的任职岗位长期不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却一直承担着中国开展国际抗日宣传的公共外交重任。晚年出任台北驻日、驻美“大使”,在“外交”岗位上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4.
“特别”とぃぅ言葉は中日兩國語における意味が一部重なってるか、重ならなぃ部分かぁる。そこで,“特別”の中日の基本的な意味、用法おょひ實際に利用する違ぃところにつぃて詳しく說明する。この文章を通じて,日本の語学習者に役立てれぱ、幸ぃだと思ぃます。 相似文献
15.
16.
称中国应改变视西藏为“藩属”。的传统观念,以“边地”视之。从“藩属”到“边地”,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反映了张荫棠对中国在藏主权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大人外交”这个话题,现任住媒体上谈论得很多。在“大人外交”这个“舆论热点”的背后,也许反映了值得关注的国际政治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场‘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19.
章育良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46-50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史学界对李鸿章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的研究日趋重视,涉及到对李鸿章中日外交、中俄外交、中法外交等方面,尤其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外交方针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0.
从地理上看,东北亚包括蒙古国、朝鲜、韩国、日本四个国家,加上中国的一部分(华北与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一部分(远东联邦管区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国的东北亚外交(diplomacy)就是针对这五个国家的外交。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东北亚这个次区域,“政治与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