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过:"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如何将人的社会关系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图形勾画展示,看起来是件难事.笔者经过多年苦思冥想,勤读博采,终于领悟出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再远瞻未来社会,人类社会经过了一个从圆形的"自然人"社会到"金字塔"式的文明社会再到复合式球形的"天人合一"式社会的发展"三部曲".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纵观全球世界各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所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加强"和谐社会"意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体社会人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中,"群"(社会)对"己"(个体)的评判会对"己"的行为产生很强的约束力,从而使"己"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社会公认的价值、是非标准靠拢;同时"己"对"群"的这种评价越敏感、越迅速,则越能强化"群"的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如此便形成了"荣辱"观的"群己"良性互动。实践证明,仅靠"教化",荣辱观难以树立,因此,从"群己"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入手,确保荣辱观树立应是一个根本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功能是探索真理、研究学问、创新知识、培养新人,其文明程度和文化程度总是整个社会的制高点;大学通过文化传播、规则传播、人才传播、制度传播等形式,扩散文明、引领社会文明进步,是"社会文明极"。但过度商业化的侵袭和改革滞后,使中国大学的"社会文明极"地位有所失落。必须通过重建大学理念、重塑大学宽松自由的办学环境、重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重树大学校长的职务理想和文化自觉、重觅文人的"内省"传统等,使大学的"社会文明极"地位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5.
寻找理想的"应然"和"必然"使人类把追求的目光投向了自然。儒家从天道皈依的角度论证了自然启示的真理性,道家则直接从思想层面论证自然的真理性,人与自然合一乃至混沌未分的状态被中国思想视为最高的境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未分到苏格拉底时期的分化,再到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合一,不论自然及其代表的神性与人是处于对立还是和谐的状态,它都是西方文化中知识和信仰的真理之源。中西思想中达到共识的自然的真理性内涵预示并保证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刘长明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5-20,37
我们面前有三个世界,即心灵界、社会界和自然界。与此相适应,文明大厦也分为心态文明、世态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维度。内心世界即心灵界的和谐谓之心态文明,人与人的和谐谓之世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谓之生态文明。纵观文明三维,在文明进程中,其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但又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心态文明是文明的起点,所谓文明之路,从心开始,此之谓也;世态文明是文明的要义,所谓文明大义,要在人和,此之谓也;生态文明是文明的应有视阈,所谓文明之光,万物并育,此之谓也。"三和"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与己和,涵养文明心态;与人和,营造文明世态;与天和,建构文明生态。文明之光普照"三界"而不遗,人心物并育而不相害。顺天应人,天人通泰,三态共进,彰显了化成天下的人文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昆德拉与哈德尔在学作品中个人情感渗透的比较,分析了同为知识分子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和态度,由此联系中国知识分子对昆德拉的接受和推崇,进行了深刻的反观和自省,从而强烈呼唤鲁迅式的人物的出现,提出心灵应与智慧并重,甚至更重的观点,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接受哈维尔的作品到接受哈维尔的精神,承担起应有和应尽的“社会良心”,敢于选择,并敢于“以自己个人的全部生命来支持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妙 《科技信息》2011,(5):8-8,10
评价指标体系是测度"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和效果的重要工具。在探讨了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社会和谐6个方面构建了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社会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扭曲的同时,不懈地寻求济世良方。出走——"血性意识"——"拉纳尼姆"就是他的探索历程,拉纳尼姆是他社会理想的最高体现。劳伦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为拯救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他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欧洲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学说、超人哲学、原始宗教意识和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混合体。由于他唯心史观和反对一切暴力斗争的倾向,他的"拉纳尼姆"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1.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自然界中利用自然技术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造社会在需要自然技术的同时,更需要一种技术——社会技术。可以说,"社会技术"是应"自然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自然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需要一种特殊的技术来调解,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英语,理论上应该避免。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式英语"都是不可接受的,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根源。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国式英语的根源及其社会功能,目的在于改变社会对中国式英语全盘否定的态度和看法,肯定其对社会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要读者认识到中国式英语的弊端,尽量减少使用中国式英语,与世界英语接轨。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来说,信用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有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才能产生、存在与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信用",既可以体现为以"诚信"为特征的道德约束,也可以体现为作为一种有条件的价值转移形式的经济关系.在发达的、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对整个社会而言,信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正的外部性的社会资本;对单个主体而言,作为信用体现的"信誉"、"守信"以及"诚信"等,也是一种能给自己带来价值的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制度文明?目前人们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构建制度文明的主体的角度,对其实质作出哲学界说,即制度文明是对象化了的人类进步的社会本质,是内化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社会生存条件在制度中的折射,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的标志。 制度文明作为对象化了的人类进步的社会本质,表明进步的社会制度与进步的人类社会本质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这种联系,既不能理解为黑格尔式的制度是人的精神本质——绝对观念的外化,也不能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制度是人的生物本质——类本质的产物,而只能视制度文明为人类进步本质的展示,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关于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经典性的说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其意表明人的本质是包含三个有机层次的系统。第一层次是人区别于动  相似文献   

15.
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自觉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内涵 ,本认为,应该从社会的主要矛盾入手来探讨人员根本利益的阶段性要求同党的历史性任务的最佳结合点,党的历史定位是党的根本宗旨与阶段性,历史性任务的综合,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自身历史定位最科学,最完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正公交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理应文明礼让。然而,一些公交车上的不文明行为却时有上演,甚至让他人性命受到威胁。近日,记者针对这种频繁曝光的不文明社会现象,搭乘长沙多辆公交车,探访"十米车厢"内的文明规则。乘车文明礼让先行"老人家,您坐这儿吧!"12月3日8时,正是上班高峰期,人多车挤,记者从杨家山乘坐317路车前往袁家  相似文献   

17.
"主体—客体"结构模式对人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但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主体—客体"结构模式的过分张扬,也带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地扬长避短,将其弊端减少到最低程度,付出最小的社会代价,以利于人类长远的发展,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正小明在西华街一公厕门口看到,"请文明如厕"四个字被市民改成了"请文明入厕"。"如厕"与"入厕"到底应该是哪个?小明心里十分疑惑。的确,很多收费公厕门前有的写的是"入厕5毛"、有的摆放的是"如厕5角"的牌子。那么,到底是"入厕"还是"如厕"呢?"如厕"与"入厕"到底哪个正确?且看"如"读"",本义是随从,旧时以女嫁为从人,所以"如"是女、口结构,在"如厕"一词中是到、往的意思。故"如厕"一词是到厕所,往厕所的意思。"入"读"",独体字,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故"入厕"一词是一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说明了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在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面临着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人的社会化问题。如何实现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交往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讲的两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一是为什么说"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则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二是为什么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能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笔者根据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对这两个问题做了深入地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