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在湘鄂赣边区、鄂南地区任过红军师长的大冶藉农民领袖方步舟(即项充如),因红军主力在江西转移西进后被俘而脱党过了几年牢狱生活。1948年被释放,在“旧友”国民党国防部绥靖总队长刘培初“收留”下,当了绥靖总队副总队长兼第六大队大队长。后来,我党知道了方的处境和矛盾心理,派徐自然跟他作政治思想工作,进行策反。随后,方决定返回共产党队伍。1949年,部队从武汉开到宁波想一举捉拿蒋介石,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四明山起义。起义之举部分地胜利了,但捉蒋流产了,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陈毅等领导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实现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保存了革命力量,有力地配合和掩护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这三年陈毅亲自组织指挥游击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赣粤边区红旗始终不倒;审时度势,力促南方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胜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3.
过去,撰写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文章,主要是论述主力红军在“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列专门论述中央苏区人民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组织群众性的半军事化组织和地方红军(少先队、赤卫军、模范赤卫军、红色警卫部队、游击队、红军补充部队、红军独立部队、地方军级红军);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扩大红军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扩扛运动”,中央苏区人民有35万人参加了红军;三、在反“围剿”战争期间,中央苏区人民全力支援、苏区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4.
过去,撰写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文章,主要是论述主力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则专门论述中央苏区人民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组织群众性的半军事化组织和地方红军(少先队、赤卫军、模范赤卫军、红色警卫部队、游击队、红军补充部队、红军独立部队、地方军级红军);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扩大红军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扩红运动”,中央苏区人民有35万人参加了红军;三、在反“反剿”战争期间,中央苏区人民全力支援、苏区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5.
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 ,陈毅等领导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部队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实现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保存了革命力量 ,有力地配合和掩护了主力红军的长征 ;这三年陈毅亲自组织指挥游击战争 ,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使赣粤边区红旗始终不倒 ;审时度势 ,力促南方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胜利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6.
论红军“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演变张俊英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途中打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难险阻,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四年七月,在中央红霉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行北上。对于这次远征行动,现在史学界一般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在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宣传中共的抗日生张、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反“围剿”和战略转移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具有伟大的历史地位。但是,在详细考察这段历史之后,我们认为,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无论是从当时中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看,还是从它的客观效果看,其历史意义都是值得商榷的。这次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成及其整个行动过程,都是  相似文献   

8.
论红军长征与打通苏联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6年5月起,为尽快适应国内抗日教亡形势发展需要,尽力争取苏联政府与共产国际的军事援助,中共中央提出了红军主力在西北会师并以打通苏联外援通道为主要任务的新战略方针。随后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陕甘,红一方面军发动了东征和西征战役,至当年10月三国大会师,跟即发动宁夏战役及西路军远征,力图从宁夏,缓远,新疆三个方向上,完成打通苏联之任务。本文试图解析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把握红军长征与打通苏联之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决定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毛泽东亲自领导了创建陕北大本营工作,主要在组织上纠正了“肃反”错误;在军事上进行直罗镇、东征和西征战役;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大本营的建立,保障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10.
日寇在吉安的暴行和吉安人民的抗日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1.烧我房屋;2.杀我同胞;3.奸我妇女;4.抢我财物;5.狂轰滥炸。吉安人民的抗日斗争主要表现在:1.湘赣边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2.吉安各爱国团体开展抗日救亡宣传;3.吉安人民进行抗日斗争;4.驻吉国民党军对日作战。  相似文献   

11.
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斗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奔袭永新,粉碎“围剿”;二、喜迎红军,茅坪安家;三、驰骋井冈山,坚守根据地;四、坚持游击战,转战湘粤赣。  相似文献   

12.
论红二、六军团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二、六军团在红军长征过程中,转战在湘鄂川黔等省,调动、吸引和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作出了巨大贡献.本义拟对红二、六军团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两军会合,相得益彰红二军团原活动在湘鄂西根据地。1931年3月,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技柘坪休整,改编为红三军,一度发展到3万多人。但由于蒋介石的疯狂“围剿”,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危害,红三军主力被迫退出根据地,游击转战在湘鄂川黔边,寻求机动,以求发展。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  相似文献   

13.
<正> 日寇侵占中原,盘踞武汉之后,肩负抗日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继开辟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之后,又开辟了跨鄂、豫、皖、根、赣五省的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抗日烽火燃遍的中原有了抗击日寇的战略基地。一鄂豫边抗日民主政权是随着武汉周围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根据地的开辟而建立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建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10月—1940年8月)。武汉沦陷后,共产党人领导鄂、豫的零星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首先建立了应城县抗日政府。1939上半年,李先念、陈少敏在鄂中组编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相似文献   

14.
在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中革军委总供给部和人民委员会的有关部委为反“围剿”战争做了以下后勤保障工作:一、兴办兵工厂,为红军提供武器弹药;二、开办医院.为红军治疗伤病员;三、发展邮电交通事业,为红军反“围剿”战争服务;四、做好财政金融工作,为反“围剿”战争提供经费;五、发展生产,保障红军衣食供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自我解剖、勇于纠偏的优秀品格特性。“九月来信”纠正了“二月来信”因对红军所处的形势估计过低,在指导红军中党和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上的失误,推进了中国革命进程。中共中央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及时调整了政策,这正是我党具有这种优秀品格特性所决定的。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应该把这种品格特性发扬光大,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方志敏在创建赣东北红十军的过程中,除了采取“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之外,还不惮艰苦地进行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运动,以此作为扩大红军兵员和充实军事人才的一条路子,并取得了卓越成绩。一、赣东北红军的发展壮大,既靠红军作战的胜利,也是由于方志敏不断开展兵运工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独占殖民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是东北人民的主要任务。但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错误地在业已成为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东北地区推行与南方一样的“土地革命”政策。其结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反而给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后,在共产国际直接与间接指导影响下,红军战略方针经历了“湘西──四川──川陕甘──陕甘宁”的转变,经历了“求自身生存”、“打通国际路线”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最终确定革命大本营放在陕甘宁。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共领导的红军陆续进行了长征。然而这时的中日关系却以微妙的方式发展着。日本政府在中国积极推行巩固“满洲国”权益、分离华北和内蒙、打击抗日势力、拉拢和威逼国民党政府投降的外交政策。对此,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政策,使中国的权益不断受损。中共领导的红军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前,提出了一系列坚决抗日的决策及声明,表明了鲜明的抗日态度,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当时中国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长征的胜利在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长征的胜利,就难有西安事变的发生.其联系具体表现如下1.长征的胜利为把红军与东北军在西北形成的内战对立关系向统一抗日方向转化提供了条件.2.长征胜利前红军对东北军的三次重大军事打击,是促使张学良、东北军走抗日道路的重要条件.3.长征胜利后中共与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政治基础.4.长征的胜利把党和红军的指挥中心放在陕北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