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武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淮北宿临矿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宿临矿区是淮北煤田的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在早期形成的徐准拗陷基础上主要发育有东西向及北北东向的断裂,这些断理解共同构成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断块内褶皱多为开阔短轴褶皱,并发育有较大一级的北东向断层有层滑构造等。岩浆岩的侵入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内地球物理场特征(场值及分布)也正证实了矿区内构造展布及演化的综合特征。而这种构造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两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识高陂矿区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矿区构造演化过程。文章认为,高陂矿区的褶皱主要是高陂向斜,后期形成了较多次一级褶曲;区内存在三类断层:滑覆断层,边界逆断层,小型断层。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三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高陂向斜,东西边界断层,次一级褶曲,小断层;燕山中晚期形成南北边界断层,并使高陂向斜南高北低。  相似文献   

4.
根据陕北神木北部矿区的172个钻孔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矿区主采煤层5-2煤层底板标高进行趋势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矿区内整体构造特征,并对构造发育规律及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矿区内总体构造为一向西倾伏的宽缓向斜,倾角为1~3°;大型次级褶皱共有5条,均为宽缓褶皱,轴向在NWW桸W,平面上呈平行式分布;大中型断层11条,其中查明的有7条,均为张性正断层,走向近NW桽E向,延伸小于16 km,断距10~80 m,倾角55~80°,推测断层有4条,均为张性正断层,平面上呈雁列式分布.这些构造样式是由三期构造运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裙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  相似文献   

6.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褶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互牵制力,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四周滑动,形成散布在穹窿外围的推覆体。穹窿顶部成为构造剥蚀区,其缺失的地层与推覆体相对应.因此逆断层、逆冲断层、推覆构造、褶边褶皱是形成太湖穹窿时,同一构造力作用的产物,并组成统一的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7.
张文新  方加吉 《甘肃科技》2012,28(18):35-37,47
阿干镇煤矿区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矿井不久将闭坑.矿区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压性构造发育,以南北向的褶皱及逆断层为主,有少量东西向逆断层,反映了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南北向构造中尤以成对的楔状逆断层最为特殊.本文认为,矿区东侧的兴隆山往西挤压和重力滑动是造成矿区南北向构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逆冲断层或滑脱构造和上盘岩层的褶皱、断层构成有规律的组合和配置,提供了运用浅表构造揭示隐伏断层的可能性。本文利用浅表构造对隐伏断层进行三方面的预测:通过特征性构造推测隐伏逆冲断层和滑脱构造的存在;据不同类型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预测隐伏断层的产出状态;借助皱褶构造推算隐伏断层的埋藏深度。这种构造综合分析法无疑是研究隐伏断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根据许疃矿区内大量断层、褶皱的构造形迹和分布规律,系统的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并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矿区内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区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近南北、向东倾斜的宽缓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次级褶曲,并被一系列断层切割改造的复杂局面;矿区构造是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的结果,不同期次构造组合形成了矿井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燕山早期活动对总体构造轮廓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最终格局是在燕山期形迹基础上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10.
昌福山矿区构造可归纳为3个构造特征:第一该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以背斜构造为主体;第二该矿区缓断裂构造发育,发育的F、F、F三条主要缓断裂构造,均为切层式滑覆断层,且均具有"层位"性;第三该矿区是以"扇"型主干断裂构造构成矿区的边界断层。并分析、研究了昌福山矿区构造形成机制及演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宏观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石碌铁矿的含矿层(六层和七层)的小构造和显微构造等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统计、测定和计算等工作,并配合趋势面分析和成矿模拟试验。查明了:1. 六、七层间确存在有不整合关系;2.石碌地区的应力场变化和构造轴向的发育顺序;3. 北西向褶皱构造控制着地层和矿体的总体展布,并使矿体在向斜槽部加厚,北东向褶皱的叠加则使其进一步加厚,二期负向构造的复合部位是找寻厚、富矿体的有利地段;4.矿区褶皱形态为一种相似褶皱,枢纽倾伏,轴面斜歪,真正轴迹有所偏移。  相似文献   

12.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受新生代膏盐岩滑脱层控制的分层变形构造特征。盐上构造层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构造,膏盐岩层以塑性流动变形为主,盐下构造层东部发育逆冲叠瓦构造,西部发育隆起构造及高角度断层。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未突破区段的变形强度具有分段性,盐上与盐下构造层均可分别划分为两个变形区段。盐上构造层隶属于统一冲断变形体系,缩短量大于盐下构造层;盐下构造层东段为冲断变形体系,西段为隆起变形体系,两段相对独立,东段变形量大于西段变形量;盐上、盐下构造层的变形强度分段界线不一致。盐上、盐下构造层内均发育断层位移转换,多条断层交替发育,共同控制总变形量。  相似文献   

13.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某煤矿的断层、褶皱等主要构造分布特征,分析该矿井地质构造的分布发育特征。对照该镇矿区地质构造发展,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了矿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和形成机制,讨论了周期时间。结果显示:矿区构造呈近南北向东倾斜的总趋势,单斜构造,地层扭曲的方向大致沿走向自北向南;该矿区构造主要经历了三期地质构造运动,即印支期的运动、燕山期的运动和喜马拉雅期的运动,其中燕山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淮南潘集一矿11—2煤层层间滑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集一矿11-2煤层间滑动构造发育,层滑构造特征表现为顶底板揉皱楔入煤层中使得煤层破碎,煤质变差,顶底板凹凸变化.煤层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薄煤带发育.矿区层滑构造主要分布于中西区浅及中深部位置,对煤层厚度影响较大.为了探明矿区层滑构造的成因机理,对矿区层滑构造特征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潘集一矿11-2煤层滑构造主要表现形式为断裂式层间滑动,说明矿区层滑构造主要是受矿区断层的牵引作用所致.将11-2煤层滑构造分为揉皱型、断滑型和断裂型,矿区西部层滑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型和断滑型,中部主要表现为揉皱型和断裂型,东部未开采区主要表现为断滑型,为矿区生产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大量实例提出的填补构造,是指充填岩层虚脱空间补偿那里压应力不足的层间构造。填补有多种形式。其中,填补褶皱是区别于寄生褶皱的另一类从属褶皱,填补角砾岩是构造角砾岩之一。马角坝地区三个级序的不协调构造中,Ⅱ,Ⅲ级分别是高一级序构造的填补构造,Ⅰ,Ⅱ级为叠瓦式构造,Ⅰ级构造组成的叠瓦式构造是一个大型推覆体上盘系统中的无根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17.
断层附近的反牵引现象是正确判断断层性质,准确寻找断失煤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干扰因素,笔者认为,一期构造力形成的正确层国的反牵引褶曲与递断层上升盘牵引褶曲在形态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沿断面向下滑的,褶曲较开阔,不形成岩层倒转;后者除断层倾向岩层倾向相反时外,是沿断层面向上推的,褶曲较紧闭,且经常形成岩层倒转,两期构造力复合形成的正断层的反牵引现象,前期由挤压力形成递断层附近的牵引褶曲;后期由拉伸力使两盘沿断面产生相对的升降,断层落差后期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18.
张双楼矿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张双楼矿区构造发育情况,根据钻孔资料及井下揭露的构造特征,分析该矿区构造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双楼矿区为一倾向NNW、走向略有变化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18°~25°;褶皱主要为冯家向斜和后周田背斜;断层以张性断层为主,压性断层较少;浆岩活动发生在燕山晚期,以基性岩为主。矿区先后经历了NW—SE向挤压、SN向拉张、EW向拉张三期应力场的演化,构造特征为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该研究可为煤矿深度开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了解许厂煤矿地质构造特征与断层、褶皱的关系,更好地为煤层开采服务,根据许厂矿区内大量断层、褶曲的构造形迹和分布规律,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发育特征,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矿区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许厂井田内发育一组走向北东、向南西倾伏的宽缓褶曲和一组北西向次级褶曲,断层以走向近南北的西倾高角度正断层和走向北西的南西倾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逆断层较少:表明井田内断层受区域性大断裂的显著控制作用。矿区构造是经历了三期构造运动的结果,不同期次构造组合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0.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南缘四棵树凹陷,背斜北翼陡南翼缓,北翼近于直立,造成背斜北翼地震剖面呈现空白区。通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正演以及运动学数值模拟技术,提出独山子背斜构造模型:独山子背斜发育上、下两套滑脱层,下部滑脱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上部滑脱层发育三角剪切型断层传播褶皱,构成一个叠加背斜构造。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构造发育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即早期(N2d沉积时期)转折褶皱、中期(Q1沉积时期)传播褶皱及晚期(Q4沉积时期)冲断改造。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控制了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油气运聚与油气藏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