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冷型小麦是一种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小麦,有一系列较为优良的性状,对小麦的高产、稳产和优良品质的稳定十分有利。本文阐述了冷型小麦研究的进展和有关重要问题,并对冷型小麦未来的发展以及对其他作物、植物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高产小麦育种如何取得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营养价值最高,总贸易额最大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它与水稻并为两大细粮作物,我国约有1/3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的丰欠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安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先后出现过3次大幅度的增产,人均小麦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秉维提出的光合生产潜力理论,结合山西地区的气候与当地地理状况,以及实际栽培条件,在Photoshop8.0的支持下,将山西小麦分为三大产区,针对各产区的情况选育优质品种,最后从品种、栽培措施、生态条件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目的是分析山西地区小麦产量的上限与实际产量差距;结果说明山西地区小麦的光合生产潜力很大。因此,掌握气候因素对其影响、改良作物品种、改善作物环境、选育优质品种,将大幅度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滴灌小麦技术具有良好的节水增产效应,有力的支撑了新疆生产兵团八师"减棉增粮"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工作,结合八师滴灌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从滴灌布置方式、滴灌小麦存在问题及水肥管理等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充分发挥滴灌小麦节水增产的重要功效,为兵团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小麦属于是密植型作物需要的播种量大,每晌地的播量近300公斤,因而提高麦种的发芽率不仅能够为保苗增产奠定基础,还是节种增粮的有效途径,历年小麦生产当中,发芽率不稳定成了小麦种子的普遍现象而在少雨或无雨的条件下获得的麦种,有时发芽率也不是太高特别的不稳定。对影响麦种发芽率的因素,奉文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进行了连续而广泛的调查和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麦氮素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外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评价指标及小麦需氮规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影响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因素,提出了小麦氮素利用率提高的两条途径,即:(1)从小麦基因型入手,挖掘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能力;(2)从施氮栽培管理体系入手,改善肥料特性,精准施肥,同时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最后对提高小麦氮素利用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选择安徽省国营华阳河农场农科所小麦试验田,以皖江区域优势小麦品种镇麦6号为试验作物,选用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咯菌腈)、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噻虫·咯·霜灵)、3%的敌萎丹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戊唑醇)等4种小麦常用种衣剂为试验药剂,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小区小麦出苗率、四叶期小麦鲜(干)重、发病率、病情指数、小麦性状、产量等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种进行处理较其它处理在提高小麦出苗率、预防小麦纹枯病以及提高产量性状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11,(Z1):19-21
一、课题实施背景安徽位于我国北纬33度附近的小麦生产潜力区,小麦种植面积已达3600余万亩,小麦是安徽第一大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小麦生产在淮北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各项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安徽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亩,比全国平均单产高18.6公斤/亩.然而,安徽省小麦生产与邻近的河南、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小麦生产稳定性差,尤其是高产田块年际波动大.究其原因,除了受南北过渡性气候影响外,品种的选用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严重滞后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随着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未来安徽将是我国小麦增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和分析明确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栽培”的三大理论基础,即作物与气候的时空统一律、两作物栽培生理学特性互补律及一体化栽培的气候学基础;总结发现了两种作物的7个生物学互补特性,提出了7个方面的技术对应关系;并建立了小麦夏玉米一体化栽培的科学新概念,为提高光热利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BP神经网络解决小麦群体特征的图像理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长发育群体图像动态信息的识别与分析能够为小麦高产田的诊断提供定量化的诊断依据。依据诊断出的作物各生长阶段的群体结构和个体指标,通过技术措施对群体发展动态进行监测调控,使其沿着高产目标的预定方向发展。本文以小麦群体绿色面积和叶面积指标信息的获取为例,应用图像分割、图像增强技术提取小麦群体图像特征,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建立小麦图像群体特征识别自学习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小麦图像群体特征识别中,准确率在85%以上,表明利用ANN技术对小麦图像群体特征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小麦在新疆粮食作物中占有主导地位,增加粮食生产,首先要确保小麦产量稳定的增加。近年来,由于新疆植棉业迅速发展,使其作物结构、商品粮基地建设、小麦栽培管理等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今后,小麦生产如何发展,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免耕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免耕小麦指在秋粮作物收获后,采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不用翻耕,直接在坂田上进行播种而获得较高产量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栽培措施相比较,免耕小麦具有省时、省工、节本、增效的优点,对于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劳动力不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报道C_3作物小麦增产潜力及其光合增产途径的研究。实验通过源一库调节,采用减小“库”,相应地增大“源”,简易地估测小麦提高光合作用的增产潜力。并同步探讨了光呼吸抑制剂NaHSO_3、2,3—COPA钾对小麦光合增产的功能及有关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张乃军 《科技潮》2003,(9):51-51
孙家柱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资源部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农大作物学院遗传育种系博士生,先后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谷物协会副理事长等职,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96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8 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译著和专著各一部,参加编审作物研究论文集2部。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荣获2000年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和科技推广一等奖各一项,主持育成小麦新品种两个。孙家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家,但幸运的是他作为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深受父母和兄长们的关爱,更幸运的是他赶上了恢复高考的…  相似文献   

15.
《科技成果纵横》1997,(4):28-28,30
辽春10号是由辽宁省衣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用“1048”做母本,以“70181—2”为父本,采取有性杂交和定向培育的方法,历经18年选育成功的国内外顶尖级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实现了我国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已喜获1996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其主要特点是:1、熟期特早辽春10号为春性小麦品种,在沈阳地区春播,lA出苗到成熟仅需75天左右,在雨季到来之前的6月末至7月初gF可成熟,比国内外同类品种早熟7~10天,是当今世界上生育期最短的面包小麦品种。由于早熟早收,不仅可…  相似文献   

16.
为认识作物生长与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关系,进行土壤加入苯并[a]蒽(BaA)种植大豆和小麦的盆栽试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分析土壤BaA的含量.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本试验的土壤BaA处理剂量对大豆生长影响不显著,而土壤加入BaA 50 mg kg-1时,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的产量和总生物量,降低率达36.6%和23.2%.作物收获后,土壤BaA的残留浓度与加入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并呈裸土种小麦土种大豆土,种小麦和大豆后土壤BaA的含量分别比裸土低14%~21%和32%~37%.从去除率来看,低浓度下的去除率大于高浓度,种植物土壤的去除率大于裸土,种大豆土壤的去除率大于种小麦土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近来年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生长产生的重要影响。方法参考大量文献,分别从生长、生理和品质3个方面阐述了CO2浓度升高对小麦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首先,CO2浓度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属于施肥效应,促进了作物的生长、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了呼吸作用,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其次,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的品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研究的重点,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结论可以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利用CO2浓度增加的肥料效应,使用一定手段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利用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及其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我国人口众多 ,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 ,提高小麦单产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提高小麦产量 ,一方面可更新品种 ,另一方面也可对现有品种进行预处理 .传统育种技术获得一个新品种所需周期长 ,增产效益有限 (仅 5%左右 ) .要进一步提高产量 ,新的育种技术和种子预处理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 .离子束技术用于作物育种和种子的预处理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3] .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利用离子束处理植物种子提高产量的报道较少 ,且对种子处理基本上均使…  相似文献   

19.
Cu2+胁迫对作物截根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和萝卜截根苗为材料,研究了Cu2+胁迫对作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大,作物根长、苗高、根数、根重、叶片色素含量等指标值下降,而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苦楝叶乙醇浸提物对几种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楝(Melia azedarach)叶乙醇浸提物处理大豆(Glycine mac)、水稻(Oryza st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及玉米(Zeamays)种子,观察浸提物对几种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2.5~1000μg/mL浓度范围内,浸提物对几种作物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水稻和小麦的抑制作用较强,对玉米和大豆的抑制作用稍弱,在1000μg/mL浓度时,浸提物可完全抑制水稻和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而大豆和玉米的萌发率仍超过70%,对大豆幼苗的苗高和根长,玉米幼苗的苗高抑制作用均低于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